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五屆)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滲濾液大會、工業污泥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問答 » 水文化 » 正文

一個美女把污染廢船廠變成綠色烏托邦——荷蘭紀錄片《水的力量》(二) 【河北日報】對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我很享受搞科研的過程”

已關閉 懸賞分:15 - 提問時間 2016-05-15 17:19
 

一個美女把污染廢船廠變成綠色烏托邦——荷蘭紀錄片《水的力量》(二)

 2016-05-13 瓦村農夫 
 奧氏小編按

話說上周第一集至今收到很多讀者的來信或留言,向我們奧氏部落索取網盤的鏈接地址。但因為訴求過多,無法一一回應,小編決定在下週的結尾篇中發布網盤地址,敬請留意。

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搬磚,給大家分享荷蘭電視臺2014年拍攝的水專題紀錄片《水的力量》的另外兩個創新項目的故事。


讓廢舊造船廠變成生態創業社區的嬉皮士奇跡
先讓大家看一個在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館一周年慶典視頻。小編我這次作出新嘗試,第一次給視頻作荷蘭語配音翻譯,設備簡陋,粗糙之處,敬請原諒…

看完視頻,大家是否會覺得這跟國內各種華麗名字的青年創業社區十分相像?但其實這是世界上一個頂級生態修復的工程項目——De Ceuvel!
幾年前那里還是一片荒涼…
直到一個叫伊娃(Eva)的美女的出現…
讓這個地方變成了阿姆斯特丹年輕人的時尚綠色新天地…

更讓人敬佩的是,長了這張好臉蛋,卻不靠它吃飯,在美貌和智慧面前,她毅然選擇了后者。這個在美國紐約土生土長的波蘭裔美女,13歲就混進實驗室開啟學霸模式,09年拿到耶魯大學的工業生態學碩士學位后,不遠萬里,來到荷蘭,開始了一個米國人在異鄉的創業故事。

 

2012年,她受邀在瓦赫寧根的TEDx上作了一個演講,內容當然是關于她的分散式處理的理念,她說:“厭氧發酵技術是可以在小規模里得到應用的,就像大家都能在家釀啤酒一樣。” 她的理念吸引了很多在瓦赫寧根大學讀書的學生,后者隨后都加入了伊娃的公司Metabolic,包括了下圖這位來自戰斗民族的Maxim Amosov。話說小編早在2011年就認識了這位俄羅斯佬,當時還覺得他是個不務正業的失業青年,因為他老說自己在忙著個叫Organic Village的項目。要知道,其實在瓦赫寧根,有著不少志向遠大但低頭抽大麻的嬉皮士,他們都說自己有著這樣那樣的可持續項目…所以見識有限的小編當時就把他歸類到這一類人。直到在這電視上看到他原來也參與到這個讓人驚嘆不已的生態修復項目,小編不得目瞪口呆,立志從此不再以貌取人。
對于我們搞污水搞環境的人,這個項目的一大亮點在于,伊娃想要建成一個能實現資源閉合循環型的小區,污水和垃圾能夠通過自身有機物所含的能量,結合其他可再生能源,實現原地處理和回用! 用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科技,而是所謂的low科技——人人都付得起的技術和設備,例如用普通沙包做成的砂濾池等。下圖就是他們的裝配工廠,小編這里再配上一張他們Metabolic公司的網站截圖,讓大家體會每個初創公司光鮮背后的辛酸日常了…

除了污水和固廢的原地處理外,De Ceuvel項目也是土壤修復的示范工程。這是一個廢棄了十幾年的造船廠的舊址,土地受到了污染,阿姆斯特丹政府決定搞一個創意比賽,勝出者將獲得這片土地10年的使用權,而且完全免費!

 

天生喜歡免費東西的荷蘭人居然不太買這賬,最后只有寥寥幾隊報名參賽。但是,比賽這回事嘛,重質不重量,最后叫De Ceuvel的團隊勝出了,他們的理念是用植物來修復被污染的土壤,同時用一些廢棄的二手船屋(houseboat)來作為辦公場所,最終把這片廢土變成一個時尚環保的創新創業的公共辦公空間。
最終,De Ceuvel創意團隊和建筑設計公司Space & Matter和伊娃的可持續發展咨詢公司Metabolic共同開發完成了這個項目,并在2014年的夏天正式開張運行。

這里我引用一下荷蘭校友一帆學妹在某國內媒體雜志對De Ceuvel的描述:“目前項目區有15家創新型公司入駐。該綜合辦公區完全由當地團體設計,并使用廢舊材料建造。對辦公區產生的污水和有機廢物,進行低成本原地處理,并且大多數能源消耗來自于區域自身產能。辦公區內有一個養耕共生的溫室系統,以實現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溫室蔬菜提供給項目區餐廳使用,并通過項目區內自有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氮磷等營養元素回用。糞尿的處理通過干燥堆肥的生態廁所、人工濕地以及尿酸鳥糞石提取反應器來實現循環。項目區內設有150塊太陽能板以提供基本用電。2016年計劃在項目區餐廳建立餐廚垃圾產沼氣系統,并直接回用于餐廳能源系統。”

讀完上邊一百多個字,小編本能地會蹦一句“wo kao”…誰能想到這個乍眼看去不咋滴的廢棄小船廠,會在十幾年后被一群嬉皮士熱血青年改造成可持續清潔技術的烏托邦呢?

小編很好奇經過兩年的運行之后,這個生態社區現狀如何。幸好有機會可能會在六月前往一趟荷蘭,到時去看個究竟給大家匯報匯報。

 

尿糞分離的商品房社區
制作組馬不停蹄地從阿姆斯特丹趕到一個叫Sneek的小鎮,為的是讓大家看看一個實現小區生活廢水原地處理的案例。

 

他們找來了一個叫Brendo Meulman的居民給大家作講解。然而經過小編的人肉,發現這不是個一般的居民,而是一個搞污水處理的學霸住戶。Brendo雖然住在那里,但同時也是DeSaH項目的研究者


 

DeSaH是荷蘭語里"分散式衛生工程和回用"的簡稱.位于Sneek的這個32戶人的小區是這個項目的一個中試試驗,試驗內容包括了真空廁所將尿和糞便分開收集,高溫厭氧消化、自養脫氮和綠藻養殖等。瓦赫寧根的Zeeman Geetje女教授也多得這個項目獲得了她的教授頭銜。這個中試試驗的成功讓Geetje女士能在Sneek再做一個250戶的試驗,這次加上了廚房廚余粉碎機、除磷回收鳥糞石和微量污染物的去除等。

小編對這個中試的結果并沒有關注,不過當年到真的去過Sneek參觀過這個真空馬桶,感覺噪聲還是挺大的,但我們這種學環境的,心里會覺得:“為了人類的環境,我犧牲一點點聽力算什么”,但不是學環境的人未必能接受得了這種強噪音。所以這技術怎么推廣,還得真空廁所的產品經理多想點法子…

 

但無論怎樣,Sneek和De Ceuvel項目都跟大家證明了——分散式的污水處理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下周《水的力量》的拍攝組會前往印度和匈牙利,繼續為大家尋找水資源回用的創新案例…

 

參考資料
  1. www.metabolic.nl
  2. http://www.valuefromurine.eu/partners/desah
  3. http://deceuvel.nl/project/cleantech-playground/
  4. 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855832.html
  5. http://www.waterloft.nl/en/project-de-ceuvel-explanation/

【河北日報】對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我很享受搞科研的過程”
[  來源:河北日報    點擊數: 127     更新時間:2016-05-13 ]
 

 
韓春雨在向媒體記者介紹技術細節。
 

    5月2日,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刊發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春雨題為《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由韓春雨及其團隊發現的NgAgo技術,有望成為新一代“基因剪刀”。世界級的科學發現,“非知名學者”的身份,讓韓春雨不僅在學術界“一鳴驚人”,更引發了媒體和大眾的關注。
    5月11日,記者來到韓春雨的實驗室。
    笑時彎彎的眼睛里閃過一絲“狡黠”,韓春雨向記者做自我介紹時,喜歡套用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中的經典臺詞“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介紹自己:“其實,我是一名科學家。”

    □本報記者 郭 偉

    “我非常想和您資源共享,但現在實驗室只有4個人,實在忙不過來。”

    “每天都有一百多封郵件,抱歉無法及時給您回復。”

    “合作的事情我們暫時不考慮,如果需要實驗樣本您可以來實驗室拿。”

    ……

    個子不高、圓寸發型、運動裝,河北科技大學分子藥物學研究室外走廊里,42歲的韓春雨邊走邊接電話,一個電話剛掛,下一個鈴聲又起。

    5月11日晚7時,天色漸暗,但實驗室里扎堆前來采訪的記者還未散去。兩名北京大學的博士也在等待,希望能拿到一些實驗樣本。

    空氣浴振蕩器和離心機像平時一樣傳出低頻噪音,但它們似乎不再是這間實驗室的“主旋律”。

    這座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樓門廳里的成果展示欄里,還未來得及添上基因編輯技術相關內容,但韓春雨和他的NgAgo,已名聲在外。

    一切似乎來得太快。

    “我是不是成‘網紅’了?”

    新聞縱深:什么時候感覺到,自己“紅”了?

    韓春雨:5月2日論文刊發幾小時后,學術圈里的朋友就開始有打電話祝賀的。和我做同領域研究的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第二天就派了手下得力干將從上海坐飛機過來。一是祝賀,二是交流。在論文刊發后,MIT(麻省理工學院)的BBS上就開始有人討論這個話題,引發了業內更廣泛的關注。《生物通》等國內專業領域網站也開始陸續報道。

    在學術圈里火了是有心理準備的。但到了5月8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采訪和報道后,論文內容才被許多大眾媒體關注,開始在網上廣泛傳播。

    說實話,真的是很意外。我對學生們開玩笑說,我是不是成“網紅”了?

    新聞縱深:很多“圈外人”可能并不了解您的專業,您怎么看待大眾對這一前沿科技成果的關注?

    韓春雨: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由“制造”走向“創造”,高科技在中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都開始步入大眾生活。大眾對我的研究關注,其實是對科學的關注和追捧。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身份來看,這有利于科學知識的普及,當然是好事。

    新聞縱深:享受這種“網紅”的新身份嗎?

    韓春雨:那倒沒有,當“網紅”太累了。如果既能當“網紅”,又不受打擾就好了。我的身份只有一個,照周星馳的話來說,其實,我是一名科學家。(笑)

    新聞縱深:同行都來取經或索取樣本,這會是負擔嗎?

    韓春雨:索要這套技術系統的來電和郵件接連不斷。在科學圈里大家都很友善,我當然也不會吝嗇分享。但實驗室人手太少是實際情況,我們正在加緊向Addgene(一個非營利性分子生物學科研工具平臺)上傳相關研究數據。不過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許多研究者等不及直接登門造訪,我們也不會拒絕。

    “這里就是我的MIT”

    新聞縱深:許多人對“非知名學者”做出世界級成果感到驚訝。

    韓春雨:我并非一些媒體所說的“野雞大學”里的“草根學者”。讀博士時,我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強伯勤,接觸到當時如火如荼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是當時世界科研的最前沿。我的博士畢業論文發表在《核酸研究》期刊上,今天來看也仍具水準。河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條件雖然不是頂尖的,但可以滿足研究工作需要。

    新聞縱深:大家注意到你沒有海外教育的經歷,這是個短板嗎?

    韓春雨:我背后這臺電腦很方便接入互聯網,有網絡,世界就是平的。信息扁平化給了研究者更多機會,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善于思考,你就可能成為成功的科學家。

    從這個角度而言,坐在這間實驗室里和坐在MIT的實驗室里沒什么本質區別。你只要能把自己培養成MIT水準,你所在的地方就是“MIT”。所以我并不覺得留學經歷是搞科研的必備條件。

    新聞縱深:成果這么轟動,“慕名而來”的不少吧?

    韓春雨:確實有。美國、瑞典、法國、韓國,一天能收到上百封來自全球的郵件,談學術或談合作。中日韓三國基因大會已邀請我去參加學術會議。也的確有一些機構來“挖角”。

    新聞縱深:會另擇高枝嗎?

    韓春雨:我不會離開河北科技大學,這里的環境很好。

    新聞縱深:您所指的“好”有哪些呢?

    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給了我相當寬松的科研環境,給了我極大的學術自由度。實際上,在博士畢業論文發表后的十年里,我沒有發表任何重要論文。

    如果是在某些院校,可能沒幾年就被掃地出門了。河北科技大學則給了我潛下心來想自己事兒的機會。科研在這里也有退路:成果沒出來時,還可以當一個好的授課老師。這里就是我的“MIT”。

    新聞縱深:我們看到您的實驗室條件有限。

    韓春雨:我來到河北科技大學的時候,副教授職稱都還沒評下來。在大部分高校,一個副教授很難擁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這里不僅給了我實驗室,還提供了25萬元的學科建設資金。在我決定在Ago上“搏一把”的時候,又提供了另一筆科研經費。加上我申請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有約40萬元可供自由支配的資金,可以滿足實驗室日常運轉。

    “我堅信自己想找的東西一定存在”

    新聞縱深:有沒有“成功秘訣”這回事?

    韓春雨:要原創,不跟隨。在發表這篇論文前,我一直全情投入,跟蹤基因編輯的主流技術——CRISPR/Cas9的進展。我們曾使用這一技術變異了一些植物。但在準備將這一過程梳理成型時,國外頂級學術雜志連續推出了兩篇同類論文,讓我們原有的計劃徹底作廢。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又當過一次跟隨者,我們希望通過自己更精巧的設計改進CRISPR技術。但在此過程中,又是一位基因編輯領域的先驅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列出幾十種技術改進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我們當時的想法。

    花了這么多錢,每天干到凌晨兩三點,再度失敗非常令人沮喪。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原創,不能再跟隨。

    新聞縱深:如何找到原創點?

    韓春雨: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就像兩方打仗,誰也不敢貿然動手,這時突然發現對方的一個弱點,你去攻,就能贏。2014年2月,一篇關于TtAgo的文章給了我機會,當時一些研究者據此實驗但接連失敗。

    在下功夫多看了很多文章后,我猜測溫度可能是一個被人忽視的敏感因素,于是我把高溫菌排除,只留下常溫菌。雖然初期也受挫,但我堅信自己想找的東西一定存在。果然,兩個月后,它出現了。

    新聞縱深:科學的直覺?

    韓春雨:應該說是科學的哲學引領了我。別人發表的文章,不僅有知識、實驗的條件,更有聰明的“思維”和聰明的“哲學”。我喜歡學習這些文章中的聰明之處,所有科學實踐都應該有理論指導,才能知行合一。這是科研最大的樂趣,也是我最終完成“一個科學家自我修養”的原因。

    新聞縱深:還記得成功的那一天嗎?

    韓春雨:2014年5月,我們就做出了主結果。我們用了非常正確的策略。我們預測,我們設計,我們驗證。最終,我們發現了Ago可以切割基因組。

    我信奉一句話——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那一刻,我覺得,我終于從一個科技工作者變成了科學家。回家時是凌晨兩點多,校門都鎖了,我跳墻頭出去的,跳得特輕松。

    “科學家是一種生活方式”

    新聞縱深:公眾眼中的科學家似乎缺少世俗生活,您呢?

    韓春雨:我喜歡的事多著呢。比如收藏紫砂壺,我最貴重的藏品價值6000塊錢。我也喜歡古琴,心里煩的時候,撫上一曲,就能平靜下來。

    新聞縱深:也經常刷微信朋友圈嗎?

    韓春雨:基本不會,三個月前我才第一次注冊了QQ和微信,這也是為了論文刊發前的溝通需要。此前我沒有QQ、微信,也沒有微博。聯系我基本靠喊。(笑)

    新聞縱深:房、車、薪水,是您會考慮的問題嗎?

    韓春雨:我2008年就有了車,一輛富康。學校分配給我130平方米的房子,但離學校遠,不方便干活。最后我選了離實驗室走路5分鐘不到的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58平方米是使用面積,住起來并不小,外面建筑面積90平方米的商品房可能也就這么大。一個月幾千塊薪水,夠用。

    新聞縱深:有人為了項目經費“報賬”發愁,您怎么看?

    韓春雨:我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實驗室經費剛夠花,這次因為論文審查周期拖了幾個月,把我們實驗室經費“拖光”了,我還賒來40萬元左右的實驗材料。經費是為了搞科研申請的,空手套白狼不行,這是知識分子的本分。

    新聞縱深:有人認為地方大學應該去做應用型研究,基礎研究更應該靠“國家隊”,您怎么看?

    韓春雨:顯然,我持堅決反對態度。

    新聞縱深:接下來仍是一段“科學苦旅”嗎?

    韓春雨:不會。我很有成就感。實際上,我做科研的過程一點都不“苦逼”,我很享受搞科研的過程。

    雖然會遇到失敗,但我充滿了斗志,在實驗室里,我覺得自己是打不倒的人。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科學家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頭銜。

    拿我來說,3年前這樣,現在這樣,以后還是這樣。

    原始創新需要 更多“小作坊”

    記者手記

    在許多人眼里,韓春雨的成功,是個“計劃外”。

    有些雜亂的試劑架上,一些飲料瓶子混雜其間:一個飲料瓶上貼著塊白膠布,寫著“銀染固定液”,另一個可樂瓶上貼的則是“PBS”。

    這間讓韓春雨覺得“夠用”的實驗室,看起來更像一個“小作坊”,很難提振外行人對它的信心。

    實驗樓里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要課題”展示欄里,難覓基因編輯的字樣。展示欄里韓春雨所承擔的兩個主要科研項目,似乎也與如今橫空出世的驚人發現關系不大。

    也正因如此,“計劃外”蹦出來的NgAgo和韓春雨,讓人措手不及地“嚇了一跳”。

    當然,錯愕之后,不僅學術界興奮,聞“諾獎級突破”名聲而來的“圈外”喝彩和掌聲也不絕于耳。十年不發論文甘坐冷板凳的韓春雨,和看似“小作坊”一樣的實驗室,一時朝圣者眾。

    但更應該被關注的是,韓春雨是不是偶然和個例?在同樣條件的實驗室和工作崗位上,韓春雨式的成功能否被再次乃至不斷復制?

    與屠呦呦式舉國體制下的科研重大突破不同,韓春雨的成功來自“小作坊”的“小兵團”作戰。

    以重大科技專項為代表的舉國體制,所體現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言而喻。從“兩彈一星”到航空航天,“大計劃”幫助我們快速從落后者成為同行者,再一路躋身領先者。這一模式的成功,往往是循著“目標明確,跟隨超越”的路徑。

    而韓春雨的創新路徑則不同。

    中科院院士邵峰在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發表署名文章認為,NgAgo這種“小作坊”模式,特別適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確切知道要做出什么樣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這反而更容易激發人的創造力,絕大部分諾貝爾獎成果也都是誕生于這樣的“小作坊”和單個實驗室研究。

    個人的創新欲望是“小作坊”模式成功的原動力,韓春雨稱其為“科學家生活方式”。創新能力已大幅提升的中國,迫切需要創新由“跟隨”轉向“原創”,迫切需要更多韓春雨的出現和閃光。

    但和“大計劃”相比,“小作坊”仍缺少制度性關愛。論文考核、職稱評判仍是許多高校院所“習慣性”衡量人才創新能力的方式。功利化的鮮花掌聲難以溫暖冷板凳上的堅守者。

    倘若不是河北科技大學用才有方,韓春雨會不會如自己所言,因十年無論文業績,在“學術GDP”考核中被掃地出門?

    倘若不是韓春雨堅守“科學家生活方式”,世俗化者會不會“因斗米折腰”,在為“經費、職稱、文章”而努力中迷失方向?

    作為新創新模式的樣板,從“小作坊”和“冷板凳”上生長出來的NgAgo,是答案,也是叩問。

  新聞鏈接: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6-05/13/content_100439.htm

【河北日報】對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我很享受搞科研的過程”
[  來源:河北日報  
 

 
韓春雨在向媒體記者介紹技術細節。
 

    5月2日,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刊發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春雨題為《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由韓春雨及其團隊發現的NgAgo技術,有望成為新一代“基因剪刀”。世界級的科學發現,“非知名學者”的身份,讓韓春雨不僅在學術界“一鳴驚人”,更引發了媒體和大眾的關注。
    5月11日,記者來到韓春雨的實驗室。
    笑時彎彎的眼睛里閃過一絲“狡黠”,韓春雨向記者做自我介紹時,喜歡套用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中的經典臺詞“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介紹自己:“其實,我是一名科學家。”

    □本報記者 郭 偉

    “我非常想和您資源共享,但現在實驗室只有4個人,實在忙不過來。”

    “每天都有一百多封郵件,抱歉無法及時給您回復。”

    “合作的事情我們暫時不考慮,如果需要實驗樣本您可以來實驗室拿。”

    ……

    個子不高、圓寸發型、運動裝,河北科技大學分子藥物學研究室外走廊里,42歲的韓春雨邊走邊接電話,一個電話剛掛,下一個鈴聲又起。

    5月11日晚7時,天色漸暗,但實驗室里扎堆前來采訪的記者還未散去。兩名北京大學的博士也在等待,希望能拿到一些實驗樣本。

    空氣浴振蕩器和離心機像平時一樣傳出低頻噪音,但它們似乎不再是這間實驗室的“主旋律”。

    這座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樓門廳里的成果展示欄里,還未來得及添上基因編輯技術相關內容,但韓春雨和他的NgAgo,已名聲在外。

    一切似乎來得太快。

    “我是不是成‘網紅’了?”

    新聞縱深:什么時候感覺到,自己“紅”了?

    韓春雨:5月2日論文刊發幾小時后,學術圈里的朋友就開始有打電話祝賀的。和我做同領域研究的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第二天就派了手下得力干將從上海坐飛機過來。一是祝賀,二是交流。在論文刊發后,MIT(麻省理工學院)的BBS上就開始有人討論這個話題,引發了業內更廣泛的關注。《生物通》等國內專業領域網站也開始陸續報道。

    在學術圈里火了是有心理準備的。但到了5月8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采訪和報道后,論文內容才被許多大眾媒體關注,開始在網上廣泛傳播。

    說實話,真的是很意外。我對學生們開玩笑說,我是不是成“網紅”了?

    新聞縱深:很多“圈外人”可能并不了解您的專業,您怎么看待大眾對這一前沿科技成果的關注?

    韓春雨: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由“制造”走向“創造”,高科技在中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都開始步入大眾生活。大眾對我的研究關注,其實是對科學的關注和追捧。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身份來看,這有利于科學知識的普及,當然是好事。

    新聞縱深:享受這種“網紅”的新身份嗎?

    韓春雨:那倒沒有,當“網紅”太累了。如果既能當“網紅”,又不受打擾就好了。我的身份只有一個,照周星馳的話來說,其實,我是一名科學家。(笑)

    新聞縱深:同行都來取經或索取樣本,這會是負擔嗎?

    韓春雨:索要這套技術系統的來電和郵件接連不斷。在科學圈里大家都很友善,我當然也不會吝嗇分享。但實驗室人手太少是實際情況,我們正在加緊向Addgene(一個非營利性分子生物學科研工具平臺)上傳相關研究數據。不過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許多研究者等不及直接登門造訪,我們也不會拒絕。

    “這里就是我的MIT”

    新聞縱深:許多人對“非知名學者”做出世界級成果感到驚訝。

    韓春雨:我并非一些媒體所說的“野雞大學”里的“草根學者”。讀博士時,我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強伯勤,接觸到當時如火如荼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是當時世界科研的最前沿。我的博士畢業論文發表在《核酸研究》期刊上,今天來看也仍具水準。河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條件雖然不是頂尖的,但可以滿足研究工作需要。

    新聞縱深:大家注意到你沒有海外教育的經歷,這是個短板嗎?

    韓春雨:我背后這臺電腦很方便接入互聯網,有網絡,世界就是平的。信息扁平化給了研究者更多機會,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善于思考,你就可能成為成功的科學家。

    從這個角度而言,坐在這間實驗室里和坐在MIT的實驗室里沒什么本質區別。你只要能把自己培養成MIT水準,你所在的地方就是“MIT”。所以我并不覺得留學經歷是搞科研的必備條件。

    新聞縱深:成果這么轟動,“慕名而來”的不少吧?

    韓春雨:確實有。美國、瑞典、法國、韓國,一天能收到上百封來自全球的郵件,談學術或談合作。中日韓三國基因大會已邀請我去參加學術會議。也的確有一些機構來“挖角”。

    新聞縱深:會另擇高枝嗎?

    韓春雨:我不會離開河北科技大學,這里的環境很好。

    新聞縱深:您所指的“好”有哪些呢?

    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給了我相當寬松的科研環境,給了我極大的學術自由度。實際上,在博士畢業論文發表后的十年里,我沒有發表任何重要論文。

    如果是在某些院校,可能沒幾年就被掃地出門了。河北科技大學則給了我潛下心來想自己事兒的機會。科研在這里也有退路:成果沒出來時,還可以當一個好的授課老師。這里就是我的“MIT”。

    新聞縱深:我們看到您的實驗室條件有限。

    韓春雨:我來到河北科技大學的時候,副教授職稱都還沒評下來。在大部分高校,一個副教授很難擁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這里不僅給了我實驗室,還提供了25萬元的學科建設資金。在我決定在Ago上“搏一把”的時候,又提供了另一筆科研經費。加上我申請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有約40萬元可供自由支配的資金,可以滿足實驗室日常運轉。

    “我堅信自己想找的東西一定存在”

    新聞縱深:有沒有“成功秘訣”這回事?

    韓春雨:要原創,不跟隨。在發表這篇論文前,我一直全情投入,跟蹤基因編輯的主流技術——CRISPR/Cas9的進展。我們曾使用這一技術變異了一些植物。但在準備將這一過程梳理成型時,國外頂級學術雜志連續推出了兩篇同類論文,讓我們原有的計劃徹底作廢。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又當過一次跟隨者,我們希望通過自己更精巧的設計改進CRISPR技術。但在此過程中,又是一位基因編輯領域的先驅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列出幾十種技術改進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我們當時的想法。

    花了這么多錢,每天干到凌晨兩三點,再度失敗非常令人沮喪。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原創,不能再跟隨。

    新聞縱深:如何找到原創點?

    韓春雨: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就像兩方打仗,誰也不敢貿然動手,這時突然發現對方的一個弱點,你去攻,就能贏。2014年2月,一篇關于TtAgo的文章給了我機會,當時一些研究者據此實驗但接連失敗。

    在下功夫多看了很多文章后,我猜測溫度可能是一個被人忽視的敏感因素,于是我把高溫菌排除,只留下常溫菌。雖然初期也受挫,但我堅信自己想找的東西一定存在。果然,兩個月后,它出現了。

    新聞縱深:科學的直覺?

    韓春雨:應該說是科學的哲學引領了我。別人發表的文章,不僅有知識、實驗的條件,更有聰明的“思維”和聰明的“哲學”。我喜歡學習這些文章中的聰明之處,所有科學實踐都應該有理論指導,才能知行合一。這是科研最大的樂趣,也是我最終完成“一個科學家自我修養”的原因。

    新聞縱深:還記得成功的那一天嗎?

    韓春雨:2014年5月,我們就做出了主結果。我們用了非常正確的策略。我們預測,我們設計,我們驗證。最終,我們發現了Ago可以切割基因組。

    我信奉一句話——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那一刻,我覺得,我終于從一個科技工作者變成了科學家。回家時是凌晨兩點多,校門都鎖了,我跳墻頭出去的,跳得特輕松。

    “科學家是一種生活方式”

    新聞縱深:公眾眼中的科學家似乎缺少世俗生活,您呢?

    韓春雨:我喜歡的事多著呢。比如收藏紫砂壺,我最貴重的藏品價值6000塊錢。我也喜歡古琴,心里煩的時候,撫上一曲,就能平靜下來。

    新聞縱深:也經常刷微信朋友圈嗎?

    韓春雨:基本不會,三個月前我才第一次注冊了QQ和微信,這也是為了論文刊發前的溝通需要。此前我沒有QQ、微信,也沒有微博。聯系我基本靠喊。(笑)

    新聞縱深:房、車、薪水,是您會考慮的問題嗎?

    韓春雨:我2008年就有了車,一輛富康。學校分配給我130平方米的房子,但離學校遠,不方便干活。最后我選了離實驗室走路5分鐘不到的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58平方米是使用面積,住起來并不小,外面建筑面積90平方米的商品房可能也就這么大。一個月幾千塊薪水,夠用。

    新聞縱深:有人為了項目經費“報賬”發愁,您怎么看?

    韓春雨:我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實驗室經費剛夠花,這次因為論文審查周期拖了幾個月,把我們實驗室經費“拖光”了,我還賒來40萬元左右的實驗材料。經費是為了搞科研申請的,空手套白狼不行,這是知識分子的本分。

    新聞縱深:有人認為地方大學應該去做應用型研究,基礎研究更應該靠“國家隊”,您怎么看?

    韓春雨:顯然,我持堅決反對態度。

    新聞縱深:接下來仍是一段“科學苦旅”嗎?

    韓春雨:不會。我很有成就感。實際上,我做科研的過程一點都不“苦逼”,我很享受搞科研的過程。

    雖然會遇到失敗,但我充滿了斗志,在實驗室里,我覺得自己是打不倒的人。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科學家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頭銜。

    拿我來說,3年前這樣,現在這樣,以后還是這樣。

    原始創新需要 更多“小作坊”

    記者手記

    在許多人眼里,韓春雨的成功,是個“計劃外”。

    有些雜亂的試劑架上,一些飲料瓶子混雜其間:一個飲料瓶上貼著塊白膠布,寫著“銀染固定液”,另一個可樂瓶上貼的則是“PBS”。

    這間讓韓春雨覺得“夠用”的實驗室,看起來更像一個“小作坊”,很難提振外行人對它的信心。

    實驗樓里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要課題”展示欄里,難覓基因編輯的字樣。展示欄里韓春雨所承擔的兩個主要科研項目,似乎也與如今橫空出世的驚人發現關系不大。

    也正因如此,“計劃外”蹦出來的NgAgo和韓春雨,讓人措手不及地“嚇了一跳”。

    當然,錯愕之后,不僅學術界興奮,聞“諾獎級突破”名聲而來的“圈外”喝彩和掌聲也不絕于耳。十年不發論文甘坐冷板凳的韓春雨,和看似“小作坊”一樣的實驗室,一時朝圣者眾。

    但更應該被關注的是,韓春雨是不是偶然和個例?在同樣條件的實驗室和工作崗位上,韓春雨式的成功能否被再次乃至不斷復制?

    與屠呦呦式舉國體制下的科研重大突破不同,韓春雨的成功來自“小作坊”的“小兵團”作戰。

    以重大科技專項為代表的舉國體制,所體現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言而喻。從“兩彈一星”到航空航天,“大計劃”幫助我們快速從落后者成為同行者,再一路躋身領先者。這一模式的成功,往往是循著“目標明確,跟隨超越”的路徑。

    而韓春雨的創新路徑則不同。

    中科院院士邵峰在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發表署名文章認為,NgAgo這種“小作坊”模式,特別適合探索性研究——你不確切知道要做出什么樣的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成,這反而更容易激發人的創造力,絕大部分諾貝爾獎成果也都是誕生于這樣的“小作坊”和單個實驗室研究。

    個人的創新欲望是“小作坊”模式成功的原動力,韓春雨稱其為“科學家生活方式”。創新能力已大幅提升的中國,迫切需要創新由“跟隨”轉向“原創”,迫切需要更多韓春雨的出現和閃光。

    但和“大計劃”相比,“小作坊”仍缺少制度性關愛。論文考核、職稱評判仍是許多高校院所“習慣性”衡量人才創新能力的方式。功利化的鮮花掌聲難以溫暖冷板凳上的堅守者。

    倘若不是河北科技大學用才有方,韓春雨會不會如自己所言,因十年無論文業績,在“學術GDP”考核中被掃地出門?

    倘若不是韓春雨堅守“科學家生活方式”,世俗化者會不會“因斗米折腰”,在為“經費、職稱、文章”而努力中迷失方向?

    作為新創新模式的樣板,從“小作坊”和“冷板凳”上生長出來的NgAgo,是答案,也是叩問。

  新聞鏈接: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6-05/13/content_100439.htm



  1.  
問題補充:
一個美女把污染廢船廠變成綠色烏托邦——荷蘭紀錄片《水的力量》(二) 【河北日報】對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我很享受搞科研的過程”
200 次關注     提問者: 匿名  


[ 知識問答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問題搜索
     
相關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台湾省| 华蓥市| 汕尾市| 潞西市| 潜江市| 南康市| 阳信县| 东乡| 金堂县| 宁德市| 鹿泉市| 盘山县| 平乐县| 枞阳县| 南投县| 阳山县| 宣城市| 盐亭县| 尚义县| 马山县| 玛多县| 宝丰县| 敦煌市| 漳浦县| 郸城县| 当雄县| 栾城县| 乐亭县| 盖州市| 潍坊市| 平阴县| 于都县| 多伦县| 南通市| 连城县| 卓资县| 射阳县| 报价| 阜平县|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