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廣州市環保局首次在網上公布了廣州第一批50條河涌水質。其中,亞運會投資10億元治理的樣板工程東濠涌,目前也是“劣五類”。曾經在上月幾場暴雨后走訪、調研了東濠涌沿線的幾位老工程師們,昨日又聚在一起開會,為這條頻頻處在輿論風口浪尖的河涌把脈問診——“河涌‘不黑不臭’,不代表水質沒問題,可以考慮將大東門附近近萬平米的綠地改建為人工濕地,作為東濠涌的‘腎’來凈水。”
現狀
高架橋雨水污水直排 東濠涌難保治水成效
今年80歲高齡的林士怡老人退休前是市政工程設計院排水室的高級工程師,他可算是廣州首批參與東濠涌治理的工程師之一。對于東濠涌的變化,林士怡感慨良多。“我們1962年開工,到現在,我都退休20年了。當時東濠涌附近沒有現在的高架橋,更沒有那么多綠化景觀。”
而東濠涌最轟轟烈烈的治水,還是集中在亞運會前后。2009年至2010年,東濠涌一期工程便斥資10.38億元。2011年11月開始,東濠涌二期工程也啟動。然而,市環保局公布的水質抽查結果,卻如同重磅炸彈,令不少人懷疑起治水的成效。會上,原濕地環境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蘇名久指出,雖然他們調研東濠涌時,覺得河涌治理已經取得了效果,但這不意味著水質就沒問題。“‘不黑不臭’算是‘視檢’,但是水質的檢驗還有物理化學檢驗,即便是肉眼看到的很干凈的水,也有可能是含多種污染物的。”
原廣州市政局副總工程師馮海濤分析了水質不達標的原因。“首先是高架橋的雨污水全部落入涌內,沒有接入截污系統。再者是兩旁綠化道、人行道及綠地等雨污水直接排入涌內。最后是涌口中央自動管控站已停用,涌口泵房沒有定時進行換水,以致中下游水流平緩,污物沉積發臭,跟‘流水不腐’截然相反。”對于馮海濤的分析,林士怡也表示贊同。“我們當初設計的時候,是符合排污和防洪的標準。高架橋和綠化道這些都是后來才建的。”
難點
管理涉及多個部門 多頭治理并非易事
雖然搞清了污染原因,但馮海濤認為,治理也并非易事。“就跟最近發生的‘涵洞吞人’事件一樣,涵洞是由高速路管養單位來管理的,設計達不達標,該由高速路負責,水務部門其實很難管得了。在東濠涌,高架橋的雨污水的排放,是由高架橋產權所屬的單位來負責,而綠化道、人行道的雨污水,則由市政園林部門來管。涉及多個部門,管理起來就比較麻煩。”
此次自發參加討論的老工程師們大多已經七八十歲,但他們對于廣州城的關心熱情一點也不減。不同于官方近日表態的建“深隧加淺隧”的辦法來繼續治理東濠涌,老工程師們也根據自己畢生的工作、研究經驗,提出了“草根”的治理方案。“將高架橋的排水管全部引入兩岸截污管內,兩旁路段未有雨污截流的設施要全面建成。此外,在東濠涌出口處,已建成排洪泵站及排污泵站和中央自動管控站按設計規定的程序做常態管理,及時將閘內污水抽往截污干渠,以保證涌內水質良好。”
對濕地頗有研究的蘇名久則補充道,還可以利用大東門附近的近萬平米綠地,將之改建為人工濕地,種上各種濕地植物。“這樣既可以美化環境,也可以使水生動物有個適宜棲息繁衍的環境,改善水體,成為東濠涌的凈化器——‘腎’。”聽完,原廣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院長、水利專家曾憲岳當即表示,這可謂是所有建議中的亮點。
馮海濤透露,他們將會把上述意見梳理之后,于近期致信省、市的人大、政協、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為東濠涌接下來的治理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