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李藝發言
城鎮化進程加速水資源危機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不斷推進,到2011年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城市化率達到51%,而且在未來的13年,到2025年,城市化率將達到65%,城鎮化人口將凈增2.5億。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李藝指出,就城市建設而言,全國每年新增的建設用地相當于北京城區的1.5倍;而就水資源而言,城鎮化人口每增1%,供水規模就要增加一個北京城的供水量,這就是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水資源危機,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水資源危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我國城市缺水情況非常嚴重,據2012年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660座城市中,有400個缺水,其中114座嚴重缺水。”李藝介紹說,我國水資源地域分配非常不均勻,北方47%的人口水資源占有量為19%,屬于資源型缺水;而南方53%的人口水資源占有量是81%,因其水污染狀況較為嚴重,屬于水質性缺水。這是我國水資源面臨的一個挑戰。與此同時,城鎮化進程在帶來水資源壓力的同時,也為水行業發展帶來機遇。為支持城鎮化發展,將會建設包括調水、輸水和配水等工程項目。如果按每增加1%的城鎮化人口計,每天要增470萬噸的供水,每年就要建設10萬噸的供水廠47座。
新水源開發與利用 有效緩解水資源壓力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引灤入津、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但調水工程存在時間長、投資大、水質難控等制約因素,那么還有哪些途徑能夠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呢?李藝指出,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采用高質高用的原則,將有效解決部分城市用水的困境。以北方城市為例,將水資源首先應用于高品質的生活用水需求,再經過技術處理實現循環利用,用于低品質的用水需求。“這樣便帶來一個新水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城市再生水利用將是一種有效途徑”。
就再生水處理標準問題,李藝指出,國家發布了五種用途城市用水再利用的標準,基本上涵蓋了城市低品質用水的水質要求,然而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一級A的標準,并不能滿足回用水的指標。目前北京提出污水廠排放水質要達到地表四類水,基本涵蓋了城市低品質用水問題。
從技術層面看,經過二級處理以后,要達到地表四類水的水質指標,物化處理技術中,只有超濾或微濾加反滲透工藝,能夠滿足所有用途再生水指標的要求;而生化處理技術中的生物濾池、膜生物反應器工藝,基本上可以達到地表四類水水質的要求,其他工藝在部分處理指標上不能滿足要求。北京目前升級改造的再生水處理廠,主要采用的工藝是:二級處理出水——超濾+消毒,城市污水——MBR+RO,二級處理出水——兩級生物濾池+過濾+臭氧,二級處理出水——二級RO,等幾種工藝。就出水水質而言,MBR工藝處理的水質指標基本滿足并優于城市雜用水水質。經RO工藝處理的水,指標基本滿足并優于地表水三類水質要求。
水資源作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循環利用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李藝指出,“通過工程實踐證明,再生水處理技術是可行、可靠的,必將成為水資源利用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