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記者在南充嘉陵區雙桂鎮看到,在場鎮附近,一共建有7口污水生態處理池,里面種著梭魚草、美人蕉、銅錢草等植物。又臭又臟的生活污水流經7口水池后,流出來的水不僅水質達標,而且清澈見底。
場鎮生活污水通過管網流入污水生態處理場進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第一口水池能除去生活污水里的大漂浮物,并攔截部分懸浮物;第二口水池可除去污水里面的有機物、懸浮物和病原菌;接下來的4口水池是人工濕地池,放有鵝卵石、細沙、碎石等填料,主要功能是除去污水里面的氮、磷等污染物,對有機物進一步分解,水池里同時栽有水竹、大巨藻等,這些植物也可以吸收和化解一部分有機物;最后一口水池則為觀測池,經過7次處理后,污水自然就變成了一池清水。記者在出水口聞了聞,一點氣味也沒有。這個污水處理場設計能力為日處理污水400余噸,實際上全鎮每天產生的污水僅100余噸。
記者從南充環保局獲悉,我市正在全市鄉鎮推廣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法,首先在臨江、臨河的場鎮建起了污水生態處理場,杜絕場鎮生活污水直排江河。
南充嘉陵區鄉鎮污水處理場日“飲”污水百余噸
時間:2013-12-12 來源:南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