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廠。
威海新聞網訊 (記者 鄒良麗 通訊員 姜凌春 李元增)有人說,維護生態環境,永保藍天碧水,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天不足。因為從臨港區建區伊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就承接了全市“退二建三”政策中的一部分工業企業,這些企業的存在壯大了臨港區的區域經濟,同時也給臨港區的環境保護出了一個難題。
如何讓全市14家市控以上重點企業,在臨港區茁壯成長的同時交上合格的環保答卷?市環保局臨港區分局在臨港區管委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組織企業開展了一系列“藍天碧水工程”。
工作人員展示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
發現·故事
廢棄有害污泥可制成肥料
日前記者來到臨港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施工現場一片火熱。“這是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臨港區污水處理廠廠長助理袁航帶記者參觀施工現場。緊挨著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就是二期擴建工程。
袁航介紹說,臨港區污水處理廠是2009年11月開始運營的,污水處理能力每天可達一萬立方米,重點處理草廟子鎮和man山鎮的部分工業和生活污水。近年來,隨著臨港區項目投產數量的增多,污水處理廠的處理量日漸增多,如今每天的日處理量可達七八千立方米,已接近污水處理廠的核定處理能力。為此,二期擴建工程被提上日程。
“結合目前污水處理的技術發展情況,二期擴建工程也將改進污水處理工藝。”臨港區污水處理廠廠長侯運奇介紹說,污水處理工藝將從原有的平流式升級為浮流式,如此以來,污水在處理池內的停留時間更長,與各類生物藥劑的接觸時間更長,處理效果更好。
與污水處理廠相隔不遠的是另一處火熱的施工現場。在這里建設的是市水務集團的污泥處理廠。
上午9點,市水務集團污泥處理廠副廠長衣擁軍正在工地上忙碌著。走進污泥處理廠的加工車間,污泥處理的相關設備已經到位,預計近期試運行。
“污泥是傳統污水處理廠的必然產物。”衣擁軍介紹說,伴隨污水廠的建設及運行產生了大量剩余污泥,這些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豐富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傳統的污水處理廠一般只能將污泥進行濃縮脫水,污泥的進一步處理就靠污泥處理廠了。
污泥處理廠可將這些污泥進行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處理,去除污泥中的有害物質,同時將污泥中的水含量從95%左右降低到60%以下。經過深度處理的污泥會被擠壓成泥餅,這些泥餅可以被制作成肥料、路基,也可以被焚燒或衛生填埋,廢棄有害的污泥在這里變成了寶。
這一項目投入使用后,日處理污泥能力可達100噸。
迪尚污水處理設備
三角實現了污水循環利用
走進位于臨港區的三角華茂橡膠技術分公司,公司安環處處長王凱波正在工廠西南的污水處理站,查看近期的污水處理檢驗報告。
在市環保局臨港區分局工作人員和王凱波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見證了“廠內污水處理”的高精尖技術。
站在污水處理的第一道環節前,眼前是冒著熱氣的“黑水”,王凱波說,“處理的主要是車間里拖地的水和1000多名工人的洗澡水等生活污水。”
在這道環節里,鐵制的“大手”一次次伸向污水,將塑料袋、石塊等各種固體垃圾撈上來;除去粗垃圾的污水隨后流向下一關,在污泥濃縮池和綜合調節池、斜板沉淀池,污水里的垃圾被進一步處理,泥沙也沉淀下來;經過如此處理的水會流入生物接觸氧化池,只見處理池就像一個“泡泡池”,借助各種生物處理劑的力量,污水里的各種細菌等被處理掉;最后經過二次沉淀,已經完全“洗白”的清水就被注入了清水池。
“這些清水可以用于廠區內綠化帶的灌溉。”一直從事環境治理工作的王凱波對這一套設備非常認可。
王凱波說,公司一直堅持安全低碳、環保高效的環境治理模式,所以從今年六月份開始,公司投資建設了這樣一套“廠內污水處理”設備。據了解,這一設備目前是橡膠行業內的污水處理頂尖設備。
說話間,記者一行來到了污水處理站一樓的化驗室。
化驗員唐鵬和王紹辛正在這里檢驗今天剛處理過的污水。
污泥處理廠預計近期試運行。
“這是我們今天處理的樣品。”唐鵬拿著一杯清水展示給記者看,對他們來說,肉眼上的干凈還遠遠不夠,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檢驗標準。
記者注意到,化驗室里,有常見的各類水質檢驗儀,在一面墻上掛滿了記錄水質處理各項標準的本子。翻開其中一本,滿眼是各種紅色的手工加重符號。
“這些標準必須研究透了,一點也不能含糊。”見記者翻看工作記錄,唐鵬解釋說。
“一個工廠自建一個這樣標準的污水處理站,確實不容易。”記者忍不住感嘆。
“還有你想不到的呢。”王凱波帶著記者走進離化驗室不遠的另一個車間。
“處理后的污泥會在這里經過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處理,被處理成泥餅。”王凱波說,很少有企業會考慮在企業內部上一臺污泥處理設備,這雖然不是企業的“規定動作”,但公司負責人一直堅持,在抓生產的同時,堅持做好環保的各項“自選題”。
記者在污水處理廠采訪。
迪尚華綺廢水處理提檔升級
對毛紡織企業來說,水污染治理是個難題。
臨港區有迪尚華綺和大洋紡織兩家毛紡廠,兩家毛紡織企業的廢水處理都完全達標。不但如此,針對國家對毛紡織行業又提高廢水排放標準一事,兩家企業也在第一時間作出了反應,積極行動,對廢水設備進行改造升級。日前,記者來到威海迪尚華綺毛紡織有限公司,走進廠內污水處理區,該公司設備處環保科科長陳奎正在查看新設備運行情況。
“毛紡織行業產生的工業廢水,味道確實難聞”。陳奎說,毛紡織產品初加工產生的廢水中蛋白質含量和浮沉含量都比較高,他們公司的生產能力也很強,到了生產旺季,每天的廢水處理量近千噸。
“公司一直對污水處理非常重視,也非常在意公司的公眾形象。”陳奎說,在這之前,公司就引入了國內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按照國家規定處理工業和生活廢水。
“新標準更嚴了。”陳奎翻開工作記錄說,根據《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標準,其中廢水排放標準最重要的COD指標,從原有的≤500mg/L變為≤200mg/L,懸浮物也從原來的≤400mg/L變為≤100mg/L。
結合現有的場地條件和設施情況,迪尚華綺公司投資120多萬元對原有的設備改造升級。新工藝增加了“催化氧化脫色”等高科技工藝環節,增強了設備的抗符合沖擊能力。如此以來,廢水處理工藝更簡捷、運行費用更低、脫色效果更好、出水質量也更穩定。
好處還遠不止這些。陳奎說,升級后的污水處理流程增加了在線監測環節,原有的設備運行自動化程度更高。經過這套設備處理后的污水完全達到了國家新標準,甚至比國家標準的級別還要高。對工作人員來說,原有的人工上水、曝氣等也改成了自動定時上水、定時曝氣,工作人員的活兒也輕松多了。 “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擔心廢水處理超標了。”陳奎說。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李曉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