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下午,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簡稱“概念廠專委會”,下同)在江蘇省環保產業研究院北京辦公室接受多家媒體采訪。
概念廠專委會由六位環境領域著名專家發起設立,他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清華大學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清華大學教授余剛,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
概念廠專委會作為一個強大的智庫,已經勾畫出一個代表未來的概念廠的藍圖,下一步,將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會議、專題討論、沙龍、考察等來研究、探討概念廠的具體內涵和表現形式,力圖打破條塊分割,,,通過匯集各方有識之士的智慧,形成概念廠進一步完善的概念。與此同時,選擇有代表性的城市和服務區域,籌措資金以創新的機制去建設和運營概念廠,力爭在五年之內完成這一目標。
過去的一年,概念廠專委會經過深入的研討和交流,并且多方征求和學習相關意見、建議,提出了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概念廠的動議,并不斷地把動議進行發展、完善,努力付諸實施。
在水處理領域做出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曲久輝院士說,集合專家開會時,他們首先表達的都是“對這件事感到特別興奮。”“我們從事這個行當很多年,但是始終沒有做出中國人比較領先的東西。希望這一次做的事情,是中國率先做的,在水處理領域是領先的。”
王洪臣認為,“概念”就得有前瞻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余剛說,“要通過做這個事情,不斷出成果,形成學派,對業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柯兵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事,不管是概念廠本身還是探索的機制模式,能起到引領發展的作用。
王凱軍說,有意思、值得干,“我們脫離各自工作單位的背景來探討,就是一種新機制,擺脫現有的框框,通過頭腦風暴,學術上確定目標,在這種框架下來做事情,本身對業界也有意義。”
“建設污水處理概念廠是非常有意義的事。發達國家研究水處理的經費在縮減,曾經領先的區域單純在技術方面已經不占優勢,作為新興國家我們是有優勢的。”俞漢青說。
這種集合專家討論、工作的機制本身已足夠新穎,和以往的做課題、做項目、產學研合作等形式大不一樣,沒有完全現成的東西可以遵循,所能做的只有參考、改造、利用。“概念廠”會是什么樣子的?我國的污水處理行業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話題。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想象,它要有前瞻性,能夠引領行業發展和產業進步,它也要務實,它將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污水處理市場,為實踐污水處理的先進理念、發展先進的技術裝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也為我們打下各方面的良好基礎。以概念廠為抓手,集中后發優勢,勇于超前,敢于領先,我們完全可以實現污水處理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未來國際水處理行業的引領者。
用大約5年時間建成第一個“概念廠”,這大概是污水處理行業能為這個時代做出的一件值得期待的嶄新的事情。
為國家建設面向未來的污水處理廠
“概念廠”不同于“概念汽車”,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東西,具有獨創性。在城市污水處理的歷史上,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二十一世紀水廠”和建于本世紀初的新加坡“新生水廠”,建設的過程以及對全球產生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概念廠”的一些屬性,但六位中國環境專家提出“概念廠”命題,這在污水處理歷史上是第一次,有獨創性。這兩個廠的建設和運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污水處理的理念,從而對行業的發展進步起到了顯著的推進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概念廠的四個追求
概念廠專委會表示,關于未來污水處理廠的形態,或者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污水處理廠的形態,他們其實每個人都早有思考。概念廠將成為國際水處理工程技術考察、觀摩學習的重要項目,將成為我國污水處理事業的拐點,是開始走向領先的標志。
概念廠的籌建時間會比較長,并且是一個重要的巨大的價值創造過程,需要更多方面參與、更長時間探索、更多維視角勾畫。通過幾次研討,專家們初步認同概念廠應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四個方向的追求:
使出水水質達到可持續的標準;大幅提高污水處理廠的能源自給率,在有適度外源有機廢物協同處理的情況下,做到零能耗;追求物質的合理循環,減少對外部化學品的依賴與消耗;建設感官舒適、建筑和諧、環境互通、社區友好的污水廠。
概念廠能夠引領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包括技術和管理等等在內。概念廠也會帶動全社會對污水處理廠有更新的認識,也就是說,它不僅是一個治污設施、城市里可能的污染源,應該遠離城市,它可以成為一個提升環境價值,造福社區的一個基礎設施。能夠在國際上樹立標桿,這個標桿推動中國技術發展的同時,能為中國的企業,在國際上創造一個新的空間。概念廠具有學習和示范的功能,能夠把我們的技術、模式、新產品輸出到國際上,帶動中國產業界的發展,拓展其在國際上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