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打個比方,中國土壤修復市場就像是一鍋已經架在火上的餃子,學術界搟了皮兒,企業界包了餡兒,政治界鼓著風兒,投資界調了料兒。雖然皮兒有厚有薄,餡兒有多有少,風兒忽大忽小,料兒有咸有淡,但是裊裊炊煙、騰騰熱氣、噴噴香味一出,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更多力量參與其中。
這些餃子必定各有造化,先出鍋的可能因為初創摸索而不如后出鍋的烹調得宜,但后出鍋的可能被先出鍋的占了胃口而珍饈變雞肋;皮兒太薄可能在自己粉身碎骨的同時又污染了周遭,皮兒太厚可能輪不到里面的滋味得到賞識就被棄如敝履;跟餡兒融合一體的料兒不是一損皆損,就是一榮皆榮,待餃子出鍋再去搭配的料兒或是錦上添花,或是畫蛇添足。
目力所及,從第一鍋餃子下水之后,就有爭先恐后想搭末班車的,有躍躍欲試又難下決心的,有胸有成竹準備下一鍋的,也有堅持觀望仍不為所動的,但無一例外都在盯著掌控火候的政治界,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加大火力,什么時候揚湯止沸,同時又擔心它一不小心火上澆油,更害怕它力不從心釜底抽薪——對土壤修復市場來說,政府簡直就是那只在巴西振翅的蝴蝶:
• 2013年12月
媒體報道“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對土壤修復市場的各種展望;
政府公布第二次土壤調查結果,彰顯“直面”與“正視”的勇氣;
• 2014年1月
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將土壤污染治理列為2014年三大重要工作之一;
政府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
• 2014年2月
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再次表示“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會公布并解釋遲遲不公布的原因;
《貴州省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獲得省政府批復實施,四川省較之更早;
• 今年未知
堪比“大氣國十條”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完成編制并組織實施;
......
就這樣,國家土壤環境修復與管理路線圖呼之欲出合并非官方評論層出不窮的現狀催生了各種期待和猜測,充斥了本應由系統研究來填補的空白。于是,市場的參與者和潛在參與者浮躁中略顯不安,很容易被只言片語影響了判斷,迷失了方向。此情此景,就更需要擁有發言權的市場解讀者和研究者手腦并用,一言一語皆有出處,才能引導得當,促進產業發展,否則徒增概念或訛傳,給市場一種不能承受的“輕”。
舉例來說,江蘇環保產業研究院于馬年伊始推出的《2014-2020年中國土壤修復市場——千億計商機的掘金手冊》給出了七年間市場規模將達到6856億元的數字,由于是產業有史以來第一個通過分析研究,綜合各種因素,說明可能變數的市場預測,為坊間大相逕庭的“粗略”估算找了一個落點,所以被多方引用和轉載。不過在一目了然市場前景之后,真正有志于此的人士還要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才不至于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
所幸這個敢于精準到億元的數字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來龍與去脈俱全,其背后是經歷了一年多的醞釀期和半年多的制作期,才最后提煉轉化成容納200多頁、11萬多字和100多張圖表的專業市場研究報告,跟量化的預測結果實屬一“珠”一“櫝”的關系。畢竟在一個研究比生產還要浮躁的時代與環境中,“破”易如反掌,“立”難比登天,管中窺豹者多,愚公移山者少,因此清清白白的高湯水煮要比花花綠綠的配菜雜燴更見誠心和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