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將于10月進京,供水范圍將達到6000平方公里,涉及除延慶以外的15個區縣。如此大范圍的供水,水質問題成為牽動京城百姓的焦點。
一條大渠貫通南北,將南方的清水送到北方人家中——南水北調工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渠,承擔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從丹江口水庫調水,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供水。
按照規劃,今年10月南水北調水將正式進京,通過管網進入北京11座供水水廠,平均每年向北京市供水10.5億立方米,屆時遠在千里之外的京津人就可以緩解“口渴”的困境。“南水”經過千里北調,會不會水土不服?水質復雜的地表水如何變成北京市民家中安全的飲用水?若上游來水出現污染,京城如何應對?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庫上高高矗立著“一江清水送京津,渠首人民獻真情”的巨幅標語,標語寫得很好,但10月份南水北調中線即將通水,如何保證一江清水送京津,讓口號成為現實,卻需要一個答案。
2014年“兩會”期間,民主建國會中央提交政協提案稱,目前南水北調沿線湖泊污染嚴重,應加大南水北調沿線湖泊生態修復力度,加快污染防治項目建設。民建中央的提案認為,目前,國內的多數河道成為城市和工礦企業廢水的排污通道。湖泊污染、圍墾、過渡養殖等問題,致使湖泊功能、生態環境和效益不斷下降,地表水體污染嚴重。
根據2013年12月環保部通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應該建設的474個污染防治項目,至今只完成了51個,完成率只有10.7%。在中線沿線,環保部還查處了環境違法企業70家。東線的情況相對較好。江蘇、山東兩省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共有575個,目前已經完成300個;37個水質控制斷面中,除山東1個斷面斷流,其余36個斷面水質均達標。此外,有8家環境違法企業被查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介紹,源頭控制是南水北調水質的關鍵,不管是以南陽為主的河南地區,還是以十堰為主的湖北地區,都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環境污染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沿線礦山開發等是影響南水北調水質的重要隱患,已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日前,國務院令發布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制定這一條例旨在加強南水北調工程的供用水管理,為保障水質,條例規定南水北調工程水質保障實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同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沿線區域和中線工程水源地實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書記聶玉藻表示,近期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正在督辦污染問題,環保部公布的這些污染正在一一得到整治,“隨著工程的完成,進京水質是合格的。”另外,從水源進京過程來看,從丹江口引明渠進京,進入北京后水源進入暗涵,“沿線各省市都在密切重視生態建設,比如綠化、種樹、建設濕地等,使這盆水不會受到污染,請市民放心。”
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何鳳慈介紹,“南水”進京前和進京后,水質安全都將接受嚴密監測。一旦確認發生源水污染,北京市將立即啟動應急調度預案。據了解到,2014年通水后,南水北調北京段將采用實驗室監測、自動監測、應急移動監測等三種方式,檢測沿線及配套工程34個斷面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109項指標。
為應對突發性污染,還配備了應急監測車,車內有多種便攜式水質檢測儀器,可定性定量分析水中多種指標。該車能夠及時到達污染現場,為應急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在水質統一監測的基礎上,在北京段設立了水質安全保障的三道防線。
何鳳慈介紹,第一道防線設立在北拒馬河暗涵入口處,當來水水質出現污染時,關閉南水北調總干渠入京口門,避免污染水進京。第二道防線設在永定河大寧調壓池處,當永定河以西水質突發污染時,關閉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避免污染水入城。第三道防線是當水質監測系統發現自來水廠無法消除超標污染物質時,停止取水,避免污染水進入水廠。“萬一發生突發性污染事件,除了發揮三道防線的作用,我們會啟用密云水庫、地下水源及張坊應急水源,保障首都安全供水。”何鳳慈表示。
此外,南水會不會使北京市民水土不服?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稱,水質都合格,但酸堿度有差別,北京水含堿多,南水含酸的水流經水管會破壞自來水水管垢層,有“洗管子”的作用,有可能導致自來水出現發黃、變混的“水黃”現象,所以要先進行試驗。今年要改造中心城區供水管線。
結語:南水北調工程是利國利民的大工程,不僅工程建設難度大,而且日常管理的難度具有挑戰性。對于南水北調的相關環境問題,環保部門責無旁貸,必須全力履職。要摸清影響環境的本底,結合所在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向政府提交應對思路和措施,并組織實施。而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下,僅僅依靠環保部門一家實難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必須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共同發力,才能確保水質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