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每當人們談到“節能”、“低碳”、“環保”、“生態”這些熱門話題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是的,當我們大談特談如何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生態景觀設計、生態城市設計的時候,如果我們的設計內容遺漏了“雨水資源的收集和二次開發利用”這個至關重要的元素,我們自己都覺得對不起所謂的“生態設計”理念。
本期,我們收集了國際上關于雨水收集、利用的先進設計理念和相關工程技術進行匯總整理,希望能為廣大設計師在進行生態設計時帶來參考價值和提供點滴幫助。
【常見雨水景觀類型與設計要點】
(1)雨水花園與下凹式綠地
是指利用較淺的低洼區域種植植物,通過植物、土壤的作用來對小匯水面( 如停車場、小型廣場、街道、宅院等) 的雨水進行滯留、凈化、滲透以及排放。生物滯留設施包括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類型。
為了提高對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需要選擇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的植物。城市中絕大多數的草坪草、一些常見花草和木本植物,以及近年來引入城市綠化、抗性較強的觀賞草都可以種植在雨水花園中,可根據不同分區、不同景觀要求進行選擇與配植。
(2)雨水濕地與雨水塘
雨水濕地和雨水塘是指具有調蓄雨水及生態凈化雨水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根據水環境的不同,可以將雨水塘分為干塘和濕塘。干塘在雨季用于臨時調蓄雨水徑流,而在非雨季可能是干的。
干塘的植物需要抵御周期性的水淹并可以在長期干旱條件下良好生長,可供選擇的植物品種不多,水陸兩棲類的植物如黃菖蒲、鳶尾、千屈菜以及一些耐濕觀賞草等可以種植在干塘中。濕塘長期維持一定的水位,是非常好的一種生態水景觀,植物的選擇可參考雨水濕地植物的選擇原則。
(3)植被淺溝
植被淺溝是指在地表溝渠中種植植被,利用重力流收集、輸送雨水并通過植被截留和土壤過濾處理雨水徑流。植被淺溝一般用于城市道路的兩側、不透水地面的周邊、大面積綠地內等。
植被淺溝需要選擇抗雨水沖刷的植物,一般選擇高度在 75 ~150 mm之間的草本植物,植物過高可能會由于雨水沖刷而引起倒伏,所選植物需要承受周期性的雨澇以及長時間的干旱;植物的種植密度應稍大,植被越厚,阻力越大,對雨水徑流的延緩程度也就越大。植被淺溝內的植物種類可以較為單一,常見種類有結縷草、野牛草、草地早熟禾等。
上述幾類雨水景觀在設計中的應用難度不大,應該得到大量的推廣,小小改變,大大受益,這是景觀設計為減緩環境影響,提供更多的污水凈化、生物棲息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