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的環境學院是清華環境學院不斷為之奮斗的發展目標
2014年6月5日,由“環境與發展高端論壇”開啟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建院30周年的系列慶典活動。從1984年成立中國第一個環境工程系算起,清華環境學院恰逢“而立之年”,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環境保護領域享有極高聲譽。中國的環保事業正值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連續出臺更會加速前行,清華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表示,要用好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解決好中國的環境問題。“我有一個夢想,將清華環境學院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環境學院”,賀克斌說。論壇同期,清華環境學院宣布獲得企業家捐贈的7千萬元清華大學環境教育發展基金,并與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園和江蘇省鹽城環保科技園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刻,賀克斌談起他的夢想似乎更有信心,他說“環境學院要成為哈佛、斯坦福大學這樣的世界一流學府,就要做到別人有的我有,別人沒有的我還有”。
留本基金:不吃“種子糧”
在7千萬元清華大學環境教育發展基金中,有6千萬元屬于留本基金,對于各類非定向類捐贈,賀克斌希望也能作為留本基金使用。
留本基金是國際上大學的主要做法,顧名思義就是把資金作為本金通過資本運作獲得收益,每年約提取本金的5%-6%作為學院經費,本金留存不動。與非留本基金相比,留本基金的優勢是像滾雪般積聚資本實力,耶魯、斯坦福大學一般都有上百億美元的留本基金。
賀克斌極力向各方推介留本基金的理念。他笑言,如果7千萬元的捐贈基金要在一個院長任期內吃光花盡,很多事情可以干得熱熱鬧鬧的,但是你吃的是“種子糧”。他希望的理想狀態是在他卸任后,下一任院長仍然可以“把想干的事情干下去”,不用愁錢辦事,更不用寅吃卯糧。令他比較開心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有識企業家的熱烈響應,留本基金開始打開了局面。
賀克斌介紹,環境教育基金的用途有三個:人才培養、先導型環境研究、引領性環境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主要用于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推進留學生教育,引領性環境學科建設主要用于引進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及任教、促進青年教師開展自由學術研究、建立離退休教師綠蔭基金、改善科研基礎設施等。
先導型環境研究包括原創性探索研究、先導性環境技術、環境科學和管理政策研究。賀克斌強調,環境治理是問題導向,當新的問題出現,就需要有一種力量來促使研究方向的調整。如果單純依靠科研立項,首先要形成相關研究群體的高度共識,但是這種共識往往會花較長時間,制約了科研開展。而利用院校基金做研發,就可以先育苗,等小苗長出來“再拿給外界看”。
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環境學院,就要在人才、科研各方面走在前列。賀克斌將基金比作砝碼,當各方面條件相近時,加上這枚砝碼“機會的天平可能就會向你傾斜”。環境事業帶有的公益屬性還會增加砝碼的重量。他透露,環境學院正在籌建發展顧問委員會,為環境學院的發展繪制藍圖,擁有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撐,這個藍圖才會更易實現。
地校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和人才雙落地
論壇同期,清華環境學院舉行了與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鹽城環保科技園的簽約儀式,兩家園區分別在水處理和大氣治理領域與環境學院進行合作。
談到地校合作,賀克斌認為有兩重意義:一是促進科研成果的落地,研究課題由企業與學院共同選擇,而不是傳統的先有研究成果再找企業這樣一個過程,另外,園區為技術研發提供了中試場地,相當于實驗成果的孵化器;二是園區作為研究生、本科生的培養基地,為學生就業搭建了平臺。
園區與院校合作也同樣具有兩重訴求:一是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二是為企業輸送高端人才。“缺乏技術更新和提升的能力,就有可能將來在市場上站不住腳,企業心里就不踏實,所以他們希望研發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更新產品,甚至是全新的技術。”
鹽城環保科技園是一家以大氣治理為特色的環保產業園,有超過一半的全國大氣治理的領軍企業落戶其中。園區不斷對大氣治理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肩負著長三角地區大氣污染的防治任務,任重而道遠。
鹽城環保科技園黨委書記張利華介紹,園區定位為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目前,中國環科院、中國科學院兩家科研單位都已在園區設立了分支機構,清華、復旦、同濟、南大等一流高校也與園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此次與環境學院簽約是將此前的合作推向了一個更加緊密、更高層次的階段,“地校合作共同治理大氣污染,效果會更好”。
地校聯盟已成為重要的研發模式,雖然賀克斌坦承尚難舉出“從清華實驗室里的小苗到產業園區的一棵小樹,再到資本上市”這樣的經典案例,但他強調,除了原始創新以外,集成創新和吸收消化再創新中,對原有技術的提升同樣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科研貢獻:一技術二政策
賀克斌再三強調,環境治理是問題導向,當新的問題出現,就需要有新的解決方案,也往往意味著科學上將有新的發現。
比如在PM2.5之前,大氣污染的主要指標是PM10、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但當PM2.5成為主要考核指標后,就像“考數學增加了幾道難題,整體的考核成績會降下來”,要盡早對霧霾的成因進行研究,合理地把它解釋清楚,找到科學的解決途徑。
賀克斌認為,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鏈條上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以科學研究推動政策法規的出臺;二是以政策標準牽引市場的技術進步。以大氣治理為例,原來的大氣污染是線性關系,現階段二次與一次混合的復合污染矛盾突出,是非線性的,需要建立協作機制,這就促進了大氣十條的出臺,而新的標準又促進了新的市場需求,反過來拉動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的進步。
環境學院的科學研究以此為指導方向,協同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管理、市政工程、生態學等重點學科體系,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創新研究,為國家重大環境問題的解決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決策支撐和技術服務。賀克斌認為,環境學院的科研對社會的貢獻有兩類:一類是貢獻技術,一類是貢獻政策。“所以我說,發表文章的和實施專利的都是好教授,他們從不同角度促進了政策和技術的發展,從而推動產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