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萬平方公里面積,1億多人口,環境問題嚴重。”正在全面鋪開的京津冀一體化,也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界希望大展身手的新市場。正如國家發改委資環司處長馮良所說:“環境治理是提升京津冀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這是個大市場,優秀技術和企業都能在此找到空間。”
不久前成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節能低碳環保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看中的是這個預期市場對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的巨大需求。在首次召開的聯盟論壇上,桑德、河北先河、北京環交所等眾多聯盟企業,希望以其技術、模式以及創新能力來發掘商機,為治理提供幫助。不過眼下他們對政府“一頭熱”而忽視企業力量頗有些抱怨。企業家們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在區域環境管理、污染治理中注意公平、開放、統一、良性的市場培育。
統一的標準和執法才能帶來市場空間的擴展
逐步實現環境標準統一,到2015年,河北全境要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我們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性價比再高,也沒法比雇車把污泥拉到周邊偏遠地區倒掉要便宜。”聯盟會長姜鵬明指出,如果沒有明確、統一、嚴格的環境監管和處罰,好的技術和企業還是找不到機會。他本人是綠創環保集團的董事長。
“如果缺乏統一的環境標準,產業轉移帶來污染轉移的現象幾乎無法避免。”論壇上,一位企業家這樣評價北京發改委的表態。在之前的發言中,北京市發改委委員劉伯正明確表示:“對于雙高企業,不紓解不轉移,將就地淘汰和退出。”
這位企業家說,標準執法不統一,地區間的環境成本就有顯著差異,“兩高一資”會自己尋找環境成本最低的地區發展,這是行政力量無法完全控制的。
北京發改委資環處相關負責人承認,在環境保護方面,相關的規劃、標準、執法銜接得還不夠,局部出現“洼地”現象。他建議區域的發展、環境保護、人口、土地等幾個主要規劃能夠合一,同時制定區域環境合作的法規,進行區域排放總量控制和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他指出,在區域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方面,關鍵是標準統一及執法監管上的聯動。“標準嚴格了,執法統一力度了,自然能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的發展。”
“我們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逐步統一排放標準。” 對此,北京環保局大氣污染協調處的李立新表示,首先要認可各地間的差異。她介紹說,比如北京目前有33項大氣污染控制方面的環境標準已經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有的甚至和美國控制最為嚴格的加州的地方標準看齊。“現在就讓山西、河北、內蒙古在標準上和北京一致,確實有難度”。
她同時指出,認可差異不代表不進展。首先第一步要統一向國家出臺的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看齊。“河北省現在只有4個城市執行這一標準,到2015年,河北要全境實現。對此,河北省政府很支持。”
要提高企業的介入性,調動市場智慧
生態環境治理是政府采購的重要內容,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創新思維
“我們都成長為醫生了,但政府還讓我們做‘賣藥’的角色。”姜鵬明的“委屈”代表了很多節能環保企業的心聲。在去年以來的大氣治理工作中,政府的鐵腕和決心給了治理市場的樂觀預期,但市場的智慧、企業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施展的空間。
中關村國家環境服務業發展聯盟理事長徐云高度評價了北京等地的大氣治理方案,但他同時指出:“完全靠政府是不行的,要借助企業的力量。京津冀一體化要注重公平性和企業的介入性。”
而對于眼下不斷出臺的各項規劃政策,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的評價是“行政化趨勢明顯,嚴重忽視了市場的作用。”
他表示,京津冀一體化的規劃調控思路,有些和三中全會的市場精神差距很大。“做了很多規劃,都是工程性質的,但是對效果沒有規劃和評估。”
他指出,在環境保護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是正確的,但這錢不能自己花。否則不僅不利于市場的形成,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率和服務水平。“應該是誰能幫我把水變清我給誰錢,而不是政府自己操作。”
傅濤認為,自去年以來,中央強調市場因素,鼓勵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政府要大量采購服務,而不是大包大攬。治理環境頑疾,政府要找‘醫生’,而不是自己拿點‘藥’就想‘治病’。”
從單純賣設備到可以提供環境服務,從賣藥到做醫生,正在成為很多環保企業轉型的方向。河北先河作為創業板上市公司,其正在從產品制造商向監測服務提供商轉變,這令資本市場頗感興趣。
據公司董事長李玉國介紹,除了進行技術提升,近年來,他們在監測站運營管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直接提供監測數據服務已經成為重要的業務拓展模式。
“大氣污染物多種多樣且時時變化,其來源、成因等都是精細化環境管理的基礎和支撐。因此對污染物源解析的需求很大。”李玉國表示,他們目前的深度服務就包括重金屬、VOC等污染物的在線源解析,可以為區域大氣環境管理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而一些企業則將目光投向了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以創新思路提供解決方案。北京神霧集團利用技術優勢,在煤化工和鋼鐵兩個傳統行業間穿針引線。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在內蒙古投資5億元興建100萬噸的褐煤潔凈處理工程,處理后熱值和清潔度都顯著提高的煤炭,被運至青島利用當地產業優勢進行煤制氫氣生產鐵水,供給當地鋼企煉鋼。這一產業流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成本都顯著降低。“煉鋼的污染物可以降低90%,而且成本還低,對現在利潤和環保壓力都很大的鋼鐵企業,很有吸引力。傳統產業的升級需要創新思維,這是企業聯盟發揮的重要領域。”孫寶玉說。
環境服務躍躍欲試,期待良好市場環境
政策密集出臺,治理企業創新服務模式,地方政府要在性價比最優原則下采購
籠罩在京津冀幾地的霧霾自然成為了區域聯防聯控的重點,也是目前區域環境一體化中進展最快的領域。李立新表示,目前,政策、資金都已逐步到位。
她介紹說,除了去年的大氣十條,京津冀油品升級方案,京津冀地區公共服務領域清潔能源車發展計劃,區域機動車污染治理計劃,秸稈綜合利用計劃等將陸續出臺,“前后將有10個政策”。
而中央資金也明顯“偏重”京津冀等重污染區域。“繼去年50億元專項資金投放后,今年預計還會有100億元的資金支持,目前已明確80億元。相信這對節能環保產業將產生極大促進。”李立新表示。
在技術需求方面,她表示,共同治理的內容首先是開展典型污染物治理,重點是氮氧化物和VOC,涉及的行業有水泥、燃煤鍋爐、石化行業、機動車等。
山西省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則是直接向產業界發出“英雄帖”,明確山西在高效清潔煤粉鍋爐,能源回收,大氣、水、危險廢物等15個領域,有很多技術和裝備、服務的需求。
而相關企業對這一領域也早就躍躍欲試。但此次“進軍”京津冀,他們不再是簡單的設備工程提供者,而將重點放在了環境服務。
針對“煤改氣”在很多地方的水土不服,山西藍天集團的高效清潔煤粉鍋爐正在找到更大市場。山西藍天董事長朗鳳娥說,煤粉鍋爐改造,能帶來燃燒效率的提升和大幅的污染物減排,對于缺氣地區很實用。除了山西,他們已在很多城市建設示范工程,眼下正在給石家莊、天津等地的工業園區進行工業鍋爐改造。“我們還可以提供對煤粉鍋爐的遠程診斷和檢測服務。如果我國50多萬臺中小鍋爐中有1/3即150萬蒸噸得到改造,每年將減少1.5億噸原煤的燃燒。”
而在燃煤、鋼鐵領域,煤改氣也不再是唯一選擇。超低排放技術正在幫助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水平。山東國舜不久前被環境保護部確立為環境服務試點企業。公司負責人杜善德介紹,現在做超低排放,他們主要有EPC和BOO模式。“特別是BOO模式,不用用戶投資,根據運行效果來付費。”這種模式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和顧慮,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生產企業的歡迎。“公司最遠的治理項目已到達新疆。”
在論壇上,河北省環保廳的相關人士介紹了他們在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方面的想法,其中提到要優先采購本地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這讓在座的企業家們議論紛紛。
對此,徐云直言不諱:政府采購產品工程和服務時,需要堅持性價比最優,這是國際準則。在此原則下采購本地產品和服務有利于就業。“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要堅持市場的開放。”
這也是北京市發改委資環處負責人的建議。他說,要在一體化發展中注重突破行政壁壘,開放市場。“希望下一階段區域內的環境主管部門能夠進行實質性的合作,進行項目技術交流、標準的研究制定。”
“在循環經濟領域特別是電子垃圾、城市礦產等領域,京津冀可以結合各自的產業定位和特點,建立互利互惠的產業體系。”他強調,更為重要的是要搭建開放、統一的市場,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要注重產業扶持政策包括金融、財稅等方面的統一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