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帶來了GDP的增收,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鄰避”事件頻頻發生,使得環境的治理頻頻受阻。“嘉興模式”是中歐環境合作項目之一,旨在建立一套公眾參與環境決策過程的新機制,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強化對污染源的監督,從而解決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眾事件。
“嘉興模式”主要內容是基于目前浙江省嘉興市在環境治理的公眾參與方面的實踐經驗,探索環境決策公眾參與的模式,并在浙江省范圍內進行推廣,促使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地方實踐中,并形成相關的社會機制,形成對于中國環境治理的實踐具有積極意義的政策創新。
此項目共有四個主題:1.公眾獲取環境信息;2.公眾參與環境決策;3.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環境問題;4.私營部門積極采取可持續措施(企業環境責任和市場機制措施)。
在這四個主題下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動、公眾論壇、媒體宣傳以及中歐交流活動,并成立了環保志愿者服務組織、市民檢查團、評審團等多種組織對環境問題進行宣傳及監督。采取了污染企業公開道歉書、市民聽證會參與摘帽驗收等多途徑、多渠道,以及《嘉興市環境污染舉報獎勵辦法》、《嘉興市環保信用不良企業公示管理辦法》等多種制度保障公眾參與權的落地實施。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這些困難有來自公民群眾的,也有來自政府部門的。具體如下:
1.一些政府部門對公眾參與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
2.公眾參與的組織制度還缺失;
3.涉及重大項目的環境信息公開還不多;
4.政府絕對主導,公眾參與工作會隨著部門負責人的關注點而改變,草根的力量還比較弱小;
5.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能力依然偏低;
6.環保部應對公眾參與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據中歐環境治理地方伙伴項目(浙江)工作組虞偉介紹,針對已出現的問題,工作下一步將推動地方性法規的完善,將公眾參與落到實處;并建立指數體系,從而更有利于衡量公眾參與的水平;項目組還將建立一套完整的評估指標及方法,目的在于驗證嘉興模式在其他地方的可復制性。虞偉堅信,“嘉興模式”對群體事件具有預防作用,它有望打破“鄰避”效應這個不可破滅的神話。
目前,“嘉興模式”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尚無比較數據證明其模式對于環境治理的貢獻情況,其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是否從根本上提高了公眾對于環境治理的參與度,是否可以解決“鄰避”事件的發生還有待觀望,我們期待“嘉興模式”可以為中國的環境治理探索出一條新的機制渠道,從而使環境治理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附:中歐環境治理項目是歐盟支持中國政府在環境公共治理領域開展合作的項目,項目額度為1500萬歐元。環境保護部作為項目主管單位,并獲得商務部支持。總體目標為:通過公眾參與為中國政府和公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做出貢獻,推動地方可持續發展,使公眾受益。項目核心主題包括:公眾獲取環境信息、公眾參與環境規劃和決策、環境司法、企業環境責任。項目自2011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結項預計在2015年12月。
中歐環境治理項目分為國家和地方層面,地方層面結合以上4個主題,分別由15個地方伙伴關系項目在選定地方省市借鑒歐盟經驗并結合當地情況來實施有關環境治理的理念和實踐,最后提交相政策報告及產出;而國家層面的專家團隊除了對項目四個主題進行調研培訓,還將結合地方層面的產出總結政策建議及報告分析,為環保部政策調整及項目經驗在中國其他地區復制提供借鑒和支持。本層面由設在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項目工作組”負責實施,由歐盟聘用的國際技術援助團隊,即“項目支持組”提供技術支持。
地方伙伴關系項目簡介
|
|
第一主旨: 環境信息公開
|
|
1
|
改善試點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及發布系統,推動中國公眾獲取環境信息情況發展,加強中國環境治理
|
2
|
建設濱海新區地區性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制度試點
|
3
|
建設湖北空氣質量信息及預警系統,完善武漢“1+8”城市圈霧霾監測
|
第二主旨:環境公眾參與
|
|
1
|
推進中國環境治理:示范環境修復過程中公眾參與的積極意義.
|
2
|
建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新模式——“嘉興模式”,并在浙江全省推廣
|
3
|
建設社區綜合自然保護區,發展可持續中國
|
4
|
試點城市環評中公眾參與的推廣與管理
|
第三主旨:環境司法
|
|
1
|
中國西部環境司法及環境權力保障能力建設
|
2
|
中歐環境治理項目-貴州:推動貴州環境司法發展,維護貴州公眾環境權益
|
3
|
陜西、廣西、甘肅環境法官培訓與能力建設
|
第四主旨: 企業環境責任
|
|
1
|
通過提升企業環境責任意識,改善浙江省山西省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情況
|
2
|
建立中國羅非魚綠色供應鏈
|
3
|
加強中國陜西煤礦產業環境治理
|
4
|
建立環境影響指標及標記體系,支持山西省開展二氧化硫排放交易
|
5
|
乘數效應——推進私營中藥材種植業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