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院士談保定承接首都部分功能超出水資源承載力:
“應量水而行,保定不宜再集聚人口”
3月26日出臺的《河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明確提出:“保定市將利用地緣優勢,謀劃建設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業等功能疏解的服務區。”這似乎多少回應了此前所謂“首都副中心”的某些猜測。不過,保定要替首都分憂也難,有研究指出保定的水資源承載力已達極限,不可能接收更多的人涌入。5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資源專家王浩對《環境與生活》記者談了他對此問題的看法。
保定的水不夠自己用
王浩院士在北京海淀區玉淵潭南路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辦公室里,接受了《環境與生活》記者的采訪。王浩院士是參與南水北調工程論證和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的主要專家,曾主持完成國家項目和地方項目數十項,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家水資源重大工程的規劃與實踐中。
針對最近保定要成為“副中心”的傳言,王浩院士不客氣地說:“(到保定)買房子的都是‘糊涂蛋’,根本承載不了那么多人口,保定(的水資源)連本身現在的人口都承載不了。”
王浩的理由是,依照聯合國的標準,人均年擁有1000立方米淡水是貧水,500立方米是極度缺水,300立方米則是災難性的,會危及生存。全球水資源的情況現在是人均年擁有7350立方米,而保定只有264立方米,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5%,全國平均水平的12.6%,可見,保定已處在水資源危機之中。
保定曾是清朝直隸總督府駐扎地,向來文化興盛,人口眾多,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就已經多達1119萬。然而,僅僅在上世紀50年代,保定的景象還是“群泉涌,河縱橫”,由于工業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僅僅50年,就幾乎把一萬年前形成的豐富地下水資源用盡了。”
從王浩掌握的數據來看,現在保定市一年用水量約為3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占78%,生活用水占10%,工業用水占8%,生態用水占4%。這些水量中接近90%是由地下水供給的,每年超采地下水約8億立方米,導致泉水干涸、河水斷流,白洋淀先后經歷6次干涸,“可以說,保定市目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是靠超采地下水、犧牲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代價換取的。”王浩下了這個結論。
缺水的黃河給白洋淀補水
由于常年超采地下水,現在保定市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深埋已達22米,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地下水漏斗區,僅高蠡清(地名)地下水漏斗的面積就達1346平方公里。
為了修復地下水環境,近年河北省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壓縮地下水開采和外調水源置換地下水等措施,其中南水北調中線今年將通水,可補給保定市5億多立方米,好置換出超采的部分地下水。規劃的“引黃入冀補淀”,也是一項重要的外調水補給措施,預計每年可向白洋淀補水1.1億立方米,能夠大幅度改善白洋淀生態環境,增加地下水入滲補給。
談到引黃入冀補淀,王浩院士說這是“迫不得已”的,“黃河自己就很‘緊張’,日子也快過不下去了,還要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救濟,現在正籌劃從西線給黃河補水160億立方米,從黃河往白洋淀調水,是從貧水區向赤貧水區調水,從理論上講根本不合理,但是沒有辦法,保定、白洋淀這個地方更缺水。”
海河流域比以色列還缺水
我國南北方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大體上,南方潮濕多雨,北方干旱少雨。從流域來看,海河流域包括整個河北省和天津市、山西省東半部、河南省和山東省黃河以北的部分,還有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的一小部分,共32萬平方公里,“保定只是一個點,海河流域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最缺水的地區。”全國的水資源狀況就像一張立體地圖,深深刻在王浩的腦海里。他說,海河流域1.4億人口,年人均擁有水資源243立方米,比保定還少,“243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呢?以色列是世界公認的最缺水國家,曾經為了爭奪中東的水源地開戰,可是以色列年人均還有280多立方米水資源。而且以色列只有800多萬人口,可以種省水的經濟作物出口換糧食,但咱們海河流域還得種糧食過活。”
從供需角度看,海河流域多年來平均降水量為535毫米,折合成年均1712億立方米,其中只有30億立方米入海,其他的全被這個流域里的人喝光用盡了,水還是不夠。據推算,要維持海河流域生態平衡需要年748毫米的降水量,差了200多毫米,盡管從2012年開始,海河流域降水有所增加,但也扭轉不了極度缺水的大局面,所以“每年要從黃河調水50億立方米,超采地下水80億立方米,最后還得指望‘南水北調’”。
河北還得給京津“讓水”
那么,京津冀水資源境況究竟如何呢?
王浩再次援引數字來說明:京津冀三地的國土面積21.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2.2%;總人口1.1億,占全國的8%;地區年生產總值5.7萬億元,占全國的11%;有效灌溉面積0.77億畝,占全國8.2%;但1956~2012年的年人均降水量為528毫米;年人均水資源量224立方米,只有全國平均數的10.8%。
三地之中,尤以北京和天津兩地缺水最為嚴重,“北京年人均105立方米,明年可能還不到100了,因為每年都要增加60萬人口。”天津年人均則是160立方米。京津缺水害得本身就缺水的河北還得“讓水”。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庫的水是產自河北,水庫由兩地共同建設,河北每年有6億立方米的使用權;官廳水庫的水,河北每年有3億立方米的使用權;天津的潘家口水庫,河北每年有10億立方米的使用權;天津的于橋水庫,河北也有6000萬立方米,“加起來,河北每年共有19.6億立方米,都無償給了北京和天津。”
與從黃河調水一樣,河北為北京和天津“讓水”也是無奈之舉。保定自身水資源貧乏,又有京津的前車之鑒,王浩院士呼吁:“保定已經不適宜再搞人口集聚了。”
海水淡化成本太高
如何解決當下京津冀的用水燃眉之急?王浩認為首先是提倡公眾節水,但他指出節水潛力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大,因為生活用水僅占總用水的10%;而工業用水的利用率,由于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暴露出缺水的短板,北京和天津一直在設法提高用水效率,現在已達到美國水平,“美國工業用水的利用率比我國平均水平高四五倍,但北京和天津兩地已經達到美國的水平了。”
而且,海河流域年均1712億立方米的降水,僅30億入海,可見其洪水資源化、雨水利用率之高,但是降水總量是不變的,所以保定一旦把雨水都利用了,它下游的廊坊、衡水、滄州這些地方雨水就少了,“因為32萬平方公里的雨水,不是他用就是你用,改變的只是區域分配。”
另一個途徑就是繼續跨流域調水,其代表性工程就是南水北調,“現在的設計是中線給海河供水68億立方米,還是不夠,還應該考慮二期;東線給海河流域3億立方米,個人認為要增加到20億以上才行;西線將來也要給河北、北京供水。”
大規模使用再生水及海水淡化工程也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辦法,如北京每年用水36億立方米,其中8.5億是再生水。海水淡化也已經啟用,但目前海水淡化的瓶頸就是價格太高,出廠價每噸就達到6元,還不包括運輸、儲存、管線等費用,王浩坦言:“事實上6塊錢還是個虛的數字,那是根據國外的指標推算的,中國現在運行的海水淡化工程,產出1噸未達到飲用級別的淡水,實際上需要9.2元。”
城市發展要“量水而行”
如果上述節水措施和調水工程都做了,是不是就能解決保定乃至整個京津冀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呢?遲疑了一下,王浩這么告訴記者:“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問題,這個地方人口太多,已經超出了生態、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
按照現在的人口增長模式,中國人口在不久的將來會達到15.2億。“僅僅從水的角度考慮,根本養活不了這么多人,中國的水資源環境最適宜承載六七億人口。”王浩分析道。
王浩認為,從這個角度考慮,國家不應該放松人口政策,此外,應從頂層設計上考慮城市和區域的發展,像保定要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定位好城市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再者,盡管節水潛力有限,但不可否認節水的作用,應該堅持不懈地提高節水能力。如在需求方面,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教育、管理等措施促進節水,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培育適應區域水資源特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限制或關停高耗水產業。總而言之,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另外,在挖掘再生水潛力的同時,也要用好用足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和引黃水,還要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比如,江浙一帶雖然水資源豐富,但是由于工業污染,可以飲用的水越來越少。所以,最終還是應該“從過度開發水資源向主動保護水資源轉變,從單一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
環境百科
地下水漏斗
“地下水漏斗”也稱“地下水降落漏斗”,是指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從而使周邊地下水流場發生改變,周邊的地下水向集中開采區流動,由于地下水的等水位線往往呈同心圓狀,狀如巨大的漏斗,因此得名。
一個地區或流域在各種天然補給與消耗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地下水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例如,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直接來自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其補給量與水蒸發和地下徑流排泄之間,長期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但如果地下水過量開采,地下水的“收支平衡”就會被破壞,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