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正/ 杭州市委書記)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五水共治”作為推進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以治水為突破口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美麗浙江”建設。杭州市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率先制定實施4個“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治污水、排澇水、防洪水、保飲水、抓節水各項工作,實現了良好開局。全市上下抓治水、促轉型、優環境、創“美麗”的認識更加統一,力度持續加大,工作不斷深入。
一、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持續努力抓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治水,歷來是興國安邦的大事。杭州市地處江南水鄉,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強、因水而美。綠水青山是杭州市最閃亮的“名片”、最寶貴的資源。推進“五水共治”,既是杭州市貫徹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的責任所在,更是杭州市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傳好“接力棒”,要善治水。杭州的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除水害、興水利的治水史。李泌鑿六井、錢镠筑捍海塘、西湖“三堤三島”,訴說著歷代先賢篳路藍縷、千辛萬苦的治水故事;西湖文化、錢塘江文化、運河文化,演繹著杭州人民經山緯水、怡然山水的人文情懷。新中國成立后,歷屆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保護好、治理好、利用好這一方山水作為重要職責,持續努力。特別是邁入新世紀以來,杭州市投入大量物力財力,持續實施西湖、西溪濕地、運河、市區河道綜合保護和“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開發等生態工程,深入開展“清水治污”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置等專項行動,譜寫了杭州市治水新篇章。今天,市領導班子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接過“接力棒”,繼續把治水擺上突出位置,更加有效地改善水環境,更加科學地利用水資源,念好“山水經”,實現新發展。
(二)恪盡為民之責,要善治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執政者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使杭州市城市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但也帶來了一些“后遺癥”: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成為人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山洪、城市內澇危及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城市正常運行;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以地表水為單一水源的城市,供水安 全面臨嚴峻挑戰,等等。如果老百姓喝不上干凈的水、找不到游泳的河、呼吸不上清新的空氣,不時要為家中進水、出行受阻煩惱,品質生活、幸福美麗就無從談起。必須把治水、治氣、治堵、提高垃圾處置能力作為城市治理、改善民生的基礎工程,以負責任的姿態積極破解“四大難題”,努力讓全市人民望得見青山、看得到綠水,住得舒適、行得通暢。
(三)再創發展優勢,要善治水。水是重要資源,水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在人們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關注的今天,生態越好、環境越美,對高新技術產業和人才等的吸引力就越強,也就更有可能帶來好發展。目前,杭州市經濟發展已進入新階段、正面臨新挑戰、要體現新要求,歸攏到一點,就是要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定自覺地做深做好水文章,在持續節水減排中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在持續改善水環境中保護好綠水青山,進而以一流的環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創辦一流的企業,努力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
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科學務實抓治水
治水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有科學的理念和方法。推進“五水共治”,既要堅定決心,更要把握規律、尊重規律、順應規律,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勇于拜群眾為師,樂于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真正做到科學治水、有效治水。
(一)堅持統籌抓、抓統籌。治污水、排澇水、防洪水、保飲水、抓節水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堅持系統治理、統籌推進,做到統分結合、遠近結合、建管結合、標本兼治,防止“九龍治水”各自為政,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急功近利。要堅持“一張圖”強化規劃統籌,以“美麗杭州”建設實施綱要為統領,全面完善水環境治理、水利發展、飲用水安全保障、節約用水等專項規劃,制定實施4個“三年行動計劃”,統籌輕重緩急和點線面推進;堅持“一盤棋”強化指揮協調,充分發揮杭州市“五水共治”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作用,完善市治水辦“一辦五組”架構,落實統一指揮下的分工負責、協同作戰,做到水體岸上立體治、江河湖溪渠庫同步治、大河小河協調治、城市農村一體治。
(二)堅持創新抓、抓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進“五水共治”的重要著力點。
抓體制機制創新,把創新“五水共治”體制機制作為“杭改十條”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理順規劃、建設、運營、管理體制。同時,籌建市公安局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犯罪偵查支隊,探索建立最嚴格的水環境監管制度和差別水價、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水權制度,著力解決失信違法成本過低、誠信守法激勵不足問題,釋放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的制度動力。
抓方法手段創新,加強生態環保、水處理、節水等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結合“智慧杭州”建設積極推進飲用水水源預警監測、河道監控、污染源在線監測等信息系統建設,提升水環境監控能力和水平。
抓創新驅動發展,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大力發展以“十大產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增長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最大限度減少對水環境的影響。
(三)堅持具體抓、抓具體。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清三河、兩覆蓋、兩轉型”部署,以項目化、責任制、時間表的方式抓治水“四個三年行動計劃”的落實,實打實地把計劃變為行動。
治污水方面,實施城市污水收集、基礎設施建設、河道清凈、農村污水處理全覆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到2016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實現需納污地區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全市50%以上水體達到III類水質。今年計劃完成71條垃圾河、193條黑臭河治理和747個行政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排澇水方面,實施排澇骨干、積水點治理、河道整治與斷頭河打通、重要入城口整治和閘泵站提升、小流域功能整治等工程,到2016年城區達到10年一遇防澇標準,重點區域達到20年一遇防澇標準。今年計劃實施455個項目,重點實現城西地區短時強降雨積水及時排除、道路交通不中斷、居民家中不進水。
防洪水方面,實施防洪和海塘標準堤建設、堤防加固、山塘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到2016年基本完成錢塘江、苕溪流域干堤和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力爭縣城以上城市防洪達到國家標準上限水平,中心鎮、中心村防洪標準分別達到20、10年一遇以上,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今年計劃完成錢塘江、東苕溪干流海塘堤防加固42公里,完成重要支流堤防加固141公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26座、萬方以上山塘加固159座。
保飲水方面,實施水源地保護、水廠改造、管網提升、備用水庫建設、農村安全飲水等工程,著力構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全面提高城鄉供水品質。其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在科學、充分論證基礎上,推進第二水源千島湖配水工程。
抓節水方面,實施田間排灌渠系建設、主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再生水和非常規水資源使用試點等工程,統籌推進節水制度完善、節水科技應用、節水統計健全等工作,到2016年節水法規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節水“三同時”管理進一步落實,“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持續深化。今年計劃主城區節水型企業(單位)覆蓋率達20%以上,節水型居民小區覆蓋率達5%,萬元GDP用水量降低5%以上,新增固定式噴微灌面積兩萬畝、經濟型噴微灌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0.6萬畝,改造排灌渠系635公里,改善農田6萬畝。
三、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凝心聚力抓治水
“五水共治”是一場硬仗、持久戰。打好這場硬仗,要有過硬的舉措、過硬的作風。
(一)用好“指揮棒”,推動責任落實。把“五水共治”納入全市綜合考評體系,市政府與區、縣(市)政府和市有關部門“一對一”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考核和問責機制,把考核結果與對領導班子、對單位的考核和獎懲掛鉤,推動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二)著力“兩促進”,強化作風保證。把“五水共治”作為檢驗全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試金石”,引導黨員干部踐行為民、務實、清廉要求,以好作風推進科學治水。全市7條省級河道、7條市級河道、282條區縣級河道全面落實“河長制”,由包括市四套班子32位成員在內的黨員領導干部擔任正副“河長”,按照“一河一策”要求牽頭落實治理、管護方案。
(三)營造“好氛圍”,促進共建共享。堅持把“五水共治”落腳點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著眼點放在促進社會參與上,加大對“治水為什么、治水做什么”的宣傳力度,喊響“治水為大家、治水靠大家”口號,引導全市人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善待每一處水體、節約每一滴水、愛護一草一木,共建“美麗杭州”、共享“美好生活”。(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