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綠色基礎設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大量的實際工程應用, 西雅圖公共事業局提出了一個更為專業的術語-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 , 主要是指針對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類綠色基礎設施, 主要包括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園)、滲透鋪裝、綠色屋頂、蓄水池等。綠色基礎設施是對人類不可持續發展模式和灰色基礎設施的反思, 是多專業幾代學者智慧的結晶; 綠色基礎設施是保護城市環境、生態、資源的有效方法, 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與水的良性循環密切相關, 是廣義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或者說是廣義綠色基礎設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專業領域的具體體現。
根據應用范圍等因素,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主要技術措施可分為場地、居住小區、區域或流域等不同應用層次。應用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既可以是各類單項技術措施, 也可以是多種技術措施的組合; 針對社區、流域等更高層次應用時, 更多地是將多種技術措施組合應用, 同時實現多種效益。綠色雨水基礎設施除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外, 還有助于凈化空氣、減少能源需求、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增強固碳作用等, 能為居民提供具有美學和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 產生一系列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綠色雨水基礎設施中各種分散式的源頭控制措施, 可以減少進入城市排水管道系統的雨水徑流量,降低合流制管道的溢流量和溢流頻率, 并削減分流制雨水直接排放量; 通過土壤和植被的過濾、吸收,凈化雨水徑流; 對雨水資源合理的滯蓄、滲透和利用, 保障城市良性水循環。綠色雨水基礎設施還充分體現 低碳的特色,如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生態措施的生物固碳作用,減少CO2 等溫室氣體; 從源頭削減雨水徑流量, 從而降低雨水處理的能耗; 通過減少徑流污染而削減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等。另外, 土地增值、節約投資、降低設施運行費用等經濟效益和為公眾提供宜居環境等社會效益也較為顯著。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同濟大學、中科院生態中心、北京大學景觀學院、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等許多研究單位均開展了相關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開發商、國內外設計等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從不同層次對綠色雨水基礎設施開展了系統的應用研究和一系列的工程實施,包括中小尺度的單體建筑、學校、機關、公共綠地、公園、道路、住宅區等, 也包括針對新開發區、城市等較大尺度的區域規劃設計或綜合研究, 研究成果在實際項目中的成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反過來也促進了該研究的深入開展。在不少居住小區和公共建筑項目中, 植被淺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雨水景觀水體、雨水濕地、雨水花壇、植被緩沖帶等綠色雨水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這些綠色生態措施集、滯留、凈化、滲透、原位利用小區內屋面、道路、停車場的雨水徑流,削減了進入市政管道和水體的雨水量及污染物, 節省了雨水管道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投資, 提高了開發商投資的積極性, 同時也為小區居民提供了健康、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在深圳某大型公建綠色建筑項目中, 按照LEED 鉑金獎評價標準, 采用多種L ID技術組合來合理利用、控制區域內的雨水徑流及其污染物,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和上海世博會項目中, 一些綠色雨水控制利用技術也得到了應用。
綠色基礎設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另一個角度看, 雨洪控制利用技術或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又是綠色建筑評價、低影響開發、最佳場地設計等相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 國內正在大力、全面提倡節能減排、推廣綠色建筑, 應抓住這一契機, 重視城市雨洪
控制利用研究成果的應用, 在城市范圍內全面推廣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將有效控制城市雨洪問題, 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種功能效益。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在綠色建筑、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方面長期的研究與實踐經驗, 深入研究并加快推廣綠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充分體現綠色建筑綠色的特點和內涵, 提供一條有助于實現低碳和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