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我國污水處理能力及處理率增長迅速。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014年第一季度建設和運行情況的通報顯示,截至2014年3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以下簡稱“城鎮”,不含其它建制鎮)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622座,污水處理能力約1.53億立方米/日,較2010年統計數量上增長22.1%,處理能力攀升約20%。
然而,污泥問題隨之而來。據估算,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每年排放的污泥量(干重)大約為3000多萬噸,占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的17.4%。根據住建部4月的統計數據得知,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污泥的安全處置率小于35%,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污泥隨意亂丟造成的二次污染現象仍然很嚴重。
近年來,雖然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較快,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重水輕泥”現象依然嚴重
為應對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我國加強了一系列政策性資金的支持。“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中,主要規劃任務投資總計4271億元,相較“十一五”3320億元的投資大幅增長了22.3%,而“十二五”投資規劃中,新建污泥處理處置投資347億元,相較“十一五”投資323億只增長了6.9%。(見圖1)
從這份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仍存在著嚴重的“重水輕泥”情況,政府對污泥產業的投資偏頗和低重視度,是近10年間污泥處理處置“成績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問題二:產業發展尚不成熟
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事業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起伏。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國污水量小、成分不復雜,進行簡易處理后的污泥作為農肥未引發環境問題。如今,污泥已成為污水處理行業面臨的一個難題。
對比歐美發達國家近百年的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歷史,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仍略顯稚嫩。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污泥處理技術“百花齊放”,卻沒有形成主流、成熟的處理技術,也未有某種技術能完全達到處置標準的要求。
根據環保產業追蹤(JIEI Tracker)污泥管理數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具有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污泥能力的污泥處置中心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干化焚燒、好氧發酵和厭氧消化所占市場比例分別為54.9%、27.6%和13.1%,其他技術路線占7.9%。從技術難度比較,填埋的技術難度最低,其次是土地利用。難度最高的是焚燒,還存在一次性投資大、后期維護費用高的問題。(見圖2)
問題三:成本問題對行業發展形成制約
循環經濟是實現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需要,而城鎮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中富含大量有機物,以及豐富的氮、磷等植物所需的營養物質,如果將其充分回收利用,既能無害化污泥,又有經濟效益。但污泥中同時含有重金屬(中國城市污泥的重金屬極少超標)、氯聯苯(疑為“多氯聯苯”,城市污泥并不存在多氯聯苯來源途徑)和二惡英(城市污泥不存在二惡英來源途徑)等有害物質,因此,能否有效降低其總量已成為污泥資源化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污泥資源化的處理處置技術包括發電焚燒、土地回用、建材化。根據環保產業追蹤污泥管理數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具有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污泥能力的污泥處置中心,除衛生填埋以外的資源化路線的選擇上,發電焚燒、土地回用、建材、其他技術分別占市場比例的38.6%、35.6%、20.6%、5.2%。我國污泥資源化主要還是選擇以發電焚燒和土地回用為主要的技術路線。(見圖3)
不管采用哪種工藝路線,污泥處理過程中的大量成本制約成為近幾年污泥處置路線考慮的主因。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采用填埋方式的成本約350~500元/噸 DS(干固體量);采用焚燒成本方式約800~1000元/噸DS;而堆肥成本最低,約300~350元/噸 DS。其中污泥填埋沒有資源回收,效益為零;堆肥處理的方式可以盈利50~100元/噸 DS。
除此之外,發放適宜的政府補貼,運用經濟杠桿的作用調控行業投入產出狀況,同樣會對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產生很大影響。
編者注:“污泥中含有重金屬、氯聯苯和二惡英等有害物質”是錯誤的說法。文中關于污泥中污染物含量、土地利用等觀點缺乏科學依據,很值得商榷。
【行業熱點】 污泥處置為何進展緩慢?
中科博聯
來源:2014年7月8日 中國經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