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經驗|中國城市:雨洪管理難在哪里
(上圖系黑龍江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系中國第一個雨水公園)
小秘書:
夏天過半,今年似乎少見城市內澇。這是件好事。
但防止內澇,需要長期建設。總不能今天想起,明天忘記。今天我們不妨為明天提個醒。
這次要談的是中國城市的總體情況,這樣或許更能反映問題所在。因為,如上圖所示的案例,當真是少之又少。前面,我們可以看到澳大利亞雨洪管理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發展到了哪一步(可回復“墨爾本”察看),現在,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城市的差距有多大,以及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
城市洪澇與人的管理
在城市的雨水管理上,中國城市還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我們只求城市不被淹,或基本不被淹即可。至于雨水的綜合回收利用,水源涵養區的保護以及生態體系的維護,已是過高要求了。當然,即便是這最基本的要求,中國城市居民也未必能輕松達到。
眼下正是中國雨季,這個話題也正當季。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包含兩個層面的因素:第一,從人的層面看,提高執政者的管理和規程能力,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這是我們能做到的;
第二,從天的層面看,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的獨特氣候類型,使我們的城市防洪難度,相比世界上其他重要文明區大得多。在現階段完全避免城市內澇并不完全現實。如果把巴黎或倫敦的下水管道系統全搬到北京,北京當然會有巨大改善,但要完全避免內澇還是不可能的。
城市洪澇與人的管理
先說人的問題。在最大的尺度上,要盡可能避免城市洪澇問題,就要在城市規劃上避開一定頻次的洪水淹沒區。比如,常見標準需要避開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淹沒區。目前,排水淹沒分析的技術十分成熟,通過GIS和普通地形數據就能迅速完成這項任務。
但對很多城市地方政府而言,如果按這個規程來,很多土地就永遠蓋不了房子,而不能用于城市建設,土地就換不成錢,城市就沒有開發資金。對于每一個任期為五年的官員來說,就算把房子規劃在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淹沒區,任期內出事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而土地財政卻是實實在在賺回錢來了。
所以,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可行性研究中,在利益驅動下,淹沒區是最容易被放棄或無視的一道工序。可是,這卻是住在那里的居民生命和生活的第一道防線。城市周圍的濕地或湖泊,都有很強的自然水體蓄洪功能。但城市如果發展到這里了,這里留著一個池塘,對城市管理者而言,只有些名義上的好處,但把池塘填掉賣錢,卻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在生態和利益的權衡之間,土地財政機制迫使官員們選擇了利益。
當然,近年來雨洪頻發,另一個原因是氣候變遷、全球變暖,而我們的管理并未與之適應。
北京南部非常著名的某條河,幾十年來已經一滴水都沒有了,從氣候變化的趨勢和周邊開發的趨勢看,再有水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其實,即便把它復墾或用于城市建設,只要準備得當,并無大礙。但只要這條河存在,哪怕永遠沒有水,那個管理它的水利部門就不會撤銷。從行政機構的設置上看,有很多人不愿讓這條河道消失,因此能夠用于城市建設的土地,就這樣被一直閑置。
總之,在管理層面,由于各種非技術上的原因,導致能夠被用于調整開發的、和水有關的項目,沒有被應用;應該規避的,卻又沒有被規避。這些都是完全可以被改善的。
城市雨洪與自然環境
上面所說的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其實城市下雨天被淹,是一種常態。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做到永不被淹。只不過,要看被淹的頻次是否在老百姓的接受范圍內,人們能否正常過日子。對這一答案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因素,是管理和法治,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則是自然環境。
前兩天我在微博轉了一個帖子,說到德國等很多歐洲國家,其排水設施的設計強度僅是兩年一遇或五年一遇。實際上,中國一些地方的設計強度到了十五年一遇、二十年一遇,其峰谷比(注:峰年降水量與谷年降水量的比值)已經非常大了。
這里有一個背景,就是歐洲氣候一直非常溫和,尤其是德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處于西風帶,降水非常均勻,各月份、各年份降水之間的差別非常小。但整個東亞地區都處在季風氣候區中。北京很可能1月不下幾滴雨,7月下雨就會讓全城被淹。
所以,從先天環境角度說,中國城市的內排水強度和難度本來就應該遠強過歐洲的城市。從建設強度和難度來看,我們最應該學的是日本。他們和我們同屬東亞季風氣候區,降雨強度大于中國很多地方。但他們卻也很少被淹,這就完全是人類的卓絕努力守護的結果了。世界排雨工程做得最好的要數東京。東京整個城市的地下世界,建得就像指環王電影里龐大的地宮一樣,與那些特效畫面相比,完全不遜色。它甚至還有抗核爆炸等大眾避險功能。
除了氣候,地形條件是一個更加有趣的因素。
比如,很多人會說,德國在青島修了下水道,所以青島從不淹水,德國做事有良心。的確,德國當時把青島視為自己將來的殖民地,一板一眼地建設,確實做得很好。但青島之所以不淹水,并不能全歸功于德國人的建設。青島處于礁巖基底的海濱高地,這種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勢先天適宜排水。如果城市處在洼地,無論多少排水管道,想把水排出去都很難。如果城市建在高坡上,哪怕排水管道少一點,水也會自然流出去。這就是城市排水與大的地勢的關系。
再比如西南很多城市,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這些城市也不擔心排水問題,其基底是石灰巖,其中有大量裂隙,相當于大自然為城市準備了許多排水管道,排水就會很通暢。
所以不能說,城市只要沒事,就是市政規劃和市政建設做得好;城市一出了事,就是市政規劃和市政建設不好。這中間有一定關系,但不能完全對應。城市排水是否做得好,一是看人,二是看天,可能天比人還重要。
污水處理的市場化機制
城市水環境中的水質問題,涉及的其他因素更多。水質首先是環保問題。生產生活用水和排污管理如果處理得好,水質自然就好。環保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只靠雨洪管道去控制,對水質的提升作用也不會很大。
不過,在城市排水管理層面上,也形成了一些改善水質的方法。比如雨污分流。
老的城市管道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合流制,一種是截流式合流制。“分流”與“合流”的對象,指的是雨水排泄和污水排泄。照理說,雨水排泄相對干凈,污水經過了工業生產過程,或是居民生活污染,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比較多。
傳統的老城,建設成本和建設起點比較低,可能連排水管道都沒有,或把污水和雨水的排水管道建在一起,也沒有污水處理廠。要對污水進行處理,讓它無害化,必須有獨立的管線、獨立的處理和改善措施。在未經改善的老城區里,這些都是沒有的。
還有一些是截流式。污水有獨立的排放管線,但一旦峰值雨量明顯增加,雨水管道承載不了,一部分雨水就會冒出來,排放時走污水管道的流量。也就是說,這種管線平時不混流,只在下大雨時混流。其危害沒有完全合流那樣大,但會在下大雨時把有害物質帶回環境當中。
最好的是嚴格的雨污分流制。雨水自然排放,污水就還要經過一道污水處理廠。說到雨污分流,在新城建設時技術上不存在什么障礙,當然老城區改造難度還是很大。但在實施方面,一些城市管理者傾向于把城市建設資金用在看得見的地方。比如修路、造樓、搞產業園。但下水道建設、雨污分流以及污水處理廠等等,是看不見的,就往往建設不到位。
污水處理還有一層利益機制的問題。污水處理的資金來源,目前要么是財政撥款,要么靠BT或BOT方式。但污水中水(注:即被重新處理過的污水)回用的商品化機制,還沒有設計好。很多時候,相關方面即使投了好幾個億建了一個污水處理廠,也寧愿讓它歇著,而不愿讓它處理污水。因為每處理一噸污水,就虧一噸污水的錢。
本來,中水的用處可以有很多,如灌溉、洗車、沖馬桶,中水也可以作為景觀用水,如噴泉。只要不是拿來喝,城市中水都可以滿足需要。理想狀態下,不僅政府可以用它進行草坪灌溉,一些商業用水需求也可以通過中水滿足,比如洗車店用水、商業區的噴泉。
但現在,這些需求都是靠更貴的自來水來滿足。并非用來喝的噴泉,為什么不用便宜的中水呢?
原因是,一方面,因為市政沒有獨立的中水管;另一方面,沒有市場機制,中水也不容易賣掉,也沒有鼓勵老百姓在一些不需要飲用的場合使用便宜的中水。既然市場沒有推廣,中水被處理之后沒有用途,污水處理廠沒有盈利機制,自然而然地,處理廠就缺乏處理污水的動力,甚至不去處理污水了。這方面,雖然對污水處理廠有環保指標的限定,但在實際運營中,由于監管者自己也就是運營者,所以污水處理廠的投產率一直是中國城市的大問題。
事實上,在背后有一個大的利益驅動的情況下,城市政府往往認為規劃新城、賣地賺錢這類事情才最直接,無心顧及如何設計精細化的市場機制、如何進行細致的管理等問題,雨洪管理只是其中一個很細微的方面而已。所以,說一千道一萬,如果不改變土地財政作為一種地方政府基礎財政來源的手段,任何精細化城市管理和城市效率的提升,都是枉費心機。
[作者系維翰咨詢首席顧問,清華大學城市與公共管理課程客座教師。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王昀采訪并根據錄音整理,經作者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