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藍’背景下環保裝備市場需求旺盛
時間:2014-11-13 14:49
來源:OFweek 工控網
據了解,APEC會議期間,京津冀實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業停工等措施,來保證空氣質量達到良好水平。11月3日上午8點,北京市城六區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級優水平。網友因此形容此時天空的藍色為“APEC藍”。在11月10日晚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領導人歡迎宴會上,習近平在致辭時,談及了最近人們熱議的“APEC藍”。習近平說:“有人說,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并相信,經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保持下去。”
習近平還表示:“我們正在全面進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國都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夢中很重要的內容。”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期,環保股的投資機會將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中國工業面臨升級之痛
199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達25噸標準煤/萬美元,到2012年下降至4.4噸標準煤/萬美元。但我國以煤為綱的消費局面沒有改觀,2013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67.5%。
我國需要繼續深化煤炭的稅費改革,目前,煤炭生產、運輸環節已有補償,而煤炭消費的外部損害成本最高,應該從煤炭消費環節入手,運用碳稅、碳排放權配額等方式,合理界定煤炭消費的外部成本,將外部損害成本內部化,利用價格的手段調整煤炭的合理生產與消費,從而實現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北京已經率先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發達的金融和現代服務業,成為支柱經濟,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接近77%,在致力于建設國際性大都市的道路上,APEC會議成為北京提升國際知名度的錦上添花之作。但保障APEC的壓力不在北京,而在河北等周邊省份。測算一下,僅在石家莊、邯鄲、邢臺、保定、廊坊5市在APEC會議期間的工業停產和限產將超過一半,尤其鋼鐵、水泥、火電等高排放行業。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河北省,典型“傻大粗”重化工業構成,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在力保北京APEC會議空氣質量上是壓力倍增。統計顯示,2012年河北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京津冀的80.8%。
應該講,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但舉行APEC會議仍需要停掉北京周邊地區工業的一半產能,凸顯我國工業轉型的痛處,工業升級迫在眉睫。
在粗放型的道路上,中國走的如此之遠,出口依然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和環境負外部型這三類產品為主。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非制造業強國,雖然有高鐵等技術逐步走出國門,但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產品,2013年,紡織、服裝、箱包、家具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4618.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0.9%。即便是高科技產品,相關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加工貿易占比高。
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將制造業轉移到低工資國家,致力于發展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從而造成產業“空心化”,而德國堅持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鑄造了德國產品的“高、精、專”品質,僅螺絲規格就達成千上萬種,工業插頭可適用于上千伏電壓且耐耗。金融危機后,南歐國家經濟泡沫化嚴重,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從而看出德國的技術立國決策極具前瞻性。依靠技術立國,德國2013年貿易順差達到2600億美元,從而奠定了世界外貿順差第一大國的地位。因此,中國要克服房地產熱、IPO熱、高利貸熱的躁動,夯實基礎,力避制造業“空心化”。
環保裝備市場需求旺盛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監測設備的市場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國家開始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實施方案之后,監測設備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進口替代。2012年大約80%的監測設備是進口設備,而2013年下半年,國外的監測設備的市場份額已經低于國內設備。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環保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未來我國環保裝備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的新任務為環保裝備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驅動力,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必將推動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
隨著環保立法逐步完善,以及隨著環境形勢愈加嚴峻,環境監測領域飛速發展的時機也已到來。目前,縣級空氣監測市場需求旺盛,國產儀器更受青睞。隨著國家新空氣能力建設第一、二階段完成,后期的空氣監測設備安裝需求將以地級、縣級城市為主,國產儀器設備性價比高,更加適合銷售渠道下沉;第二,清潔水行動計劃待發,水環境監測市場一觸即發。
業內分析認為,環境空氣監測未來空間超28億;煙氣監測受益于節能減排規劃刺激市場擴張,預測規模近46億元;水質監測領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源監測合計市場容量超50億。我國環境監測行業飛速發展時期到來。
在我國國產儀器中,大氣監測儀器的占有率在70%左右,水質監測儀器的占有率在60%左右,這些儀器大多是國際80年代的水平,不能適應實際需要;而污水處理廠需要的儀器儀表基本上仍靠進口。國外大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占到企業銷售總額的5-10%,質量高的企業也只有1%,而產品使用周期也遠遠大于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