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國,約有3億人喝不上清潔飲用水,而且近90%的沿海城市面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為解決長期的缺水問題,中國政府開始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并期望到2020年將海水淡化日產量從當前的77萬立方米提高到300萬立方米。 但是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分析表明,中國的海水淡化戰略將可能消耗大量能源,并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污染增加等問題,還有可能超出大部分城市的經濟負擔能力。 中國城市海水淡化的能耗需求 以中國的青島和天津為例,這兩個城市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7%,而且都建設了海水淡化廠。青島的海水淡化工廠于2010年由西班牙Abengoa公司建設,規劃每天能為50萬人(約占青島城區人口的25%)提供10萬立方米淡化海水作為飲用水。而天津的北疆海水淡化廠和大港海水淡化廠建成之后,中國的海水淡化產能將在2015年達到每天150萬至200萬立方米,其中這兩座廠約占總產能的三分之一。 海水淡化由于巨大的能源需求以及高昂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使之很難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環保型和經濟型供水方案。世界資源研究所在青島開展研究,對不同水源的單位制水能耗進行分析。發現海水淡化每生產1立方米淡水的平均耗電量為4度;而生產再生水的平均耗電量不到1度。由于能耗支出可占海水淡化廠運營成本的一半,使得海水淡化廠的運營成本容易受到能源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下圖是關于青島不同水源制水能耗的分析表明,海水淡化的制水能耗是本地地表水的10倍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反滲透脫鹽工藝需要消耗很多能源。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發現,生產再生水的能耗和成本遠遠低于海水淡化和南水北調。目前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2012年發電量中有79%為燃煤發電。因此,海水淡化消費量的上升將可能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步增長。例如,假設青島達到海水淡化日產量40萬立方米的規劃產能,則每生產1立方米淡水,供水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增加80%。 注:1. 青島市不同水源的供水潛力根據《青島市水資源公報》(青島市水利局,2012)和《青島市海水淡化發展規劃》(青島市發改委,2005)估算。 2. 不同類型水源的單位制水能耗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實地訪談和文獻(如Cohen等,2004;新加坡公用事業局,2012)進行估算。 來源:《城市水源選擇的水-能源關聯分析:以青島為例》,世界資源研究所,2014 海水淡化不應優先成為城市的首要水源 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制定戰略解決海水淡化的高成本和高能耗問題。2010年,英國建造了第一個大型海水淡化廠,可以為100萬人供水,但僅在干旱等緊急情況下投入使用。這樣子工廠在關閉時期不需消耗昂貴的能源,也不會釋放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澳大利亞則利用可再生能源為海水淡化工廠供電,例如,珀斯海水淡化工廠利用風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海水淡化技術的能效得到顯著提高之前,淡化海水最好只作為中國城市的備用水源。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等相關技術的持續投資將有助于減少海水淡化的溫室氣體排放。 更重要的是,為緩解缺水問題,中國應在水資源規劃中仔細研究并優先考慮其它成本更低、更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水源類型,如投資提高用水效率和再生水的利用。(【世界資源研究所 文|鐘麗錦、溫華、Ella Genasci Sm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