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現如今污水處理設施已普及至縣鄉、甚至是農村,不能說政府在此方面沒有作為。拿北京來說,甚至在很多偏遠山區早在 2008 年奧運之時污水處理設施便已現代化,連膜研發和生產大國的日本都慎用的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早已在這些地方普及(實為閑置!)。據報載,昆明滇池在投資600億興建污水處理等設施、治理了20年后,目前滇池的水質狀況仍未獲得根本性改變(平均劣V類),乍看上去仍像是一大盆綠油漆(《工人日報》,2014年5月20日,作者:黃榆)。天高皇帝遠的昆明暫且不論,近在咫尺的北京河湖水系在污水處理設施已武裝到牙齒的今天,其實際現狀也不容樂觀。官方發布的消息稱,北京五大水系水質目前均在超標狀態,四成河湖水質很差,根本不宜直接接觸(《新京報》,2013年11月22日A09版)。
一方面,時代發展需要將污水處理廠今后逐漸演變為“營養物工廠”、“能源工廠”、“再生水廠”(即,荷蘭提出的污水處理NEWs概念)。另一方面,遍地開花、且投資力度逐年加大的我國污水處理實際狀況卻憂心忡忡。這就是說,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之時,污水處理一下要從“公益事業”的國際背景形勢下轉變為“‘盈利’企業”。不“盈利”都沒有搞好,一夜間怎可能轉變為“盈利”狀態?!面對如此國際潮流,我們是邯鄲學步,還是審時度勢?
這個問題應該從民眾意識、政府管理和技術應用幾個層面上予以綜合考慮。
首先,污水處理與個人無關的民眾意識不是要強逼老百姓改變觀念,而是要讓他們自我認識并還原事情的原委。有人會說,污水處理與我有半點關系嗎?這根本不是我需要關心的事情!其實,現在的污水處理已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經濟利益,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錢袋子。北京市在剛剛調整的民用水價(5元/立方米,2014年5月起)中有1.36元/立方米便是用于污水處理的費用,只不過大多數人將5元/立方米籠統視為了自來水價?梢,運行污水處理實際上花得是老百姓自己口袋里的錢,政府不過是幫著“斂斂份子”而已。
再者,生活水準提高使人們向往以水而鄰、與湖為畔、親水為悅的愜意、舒適環境。無論是周末閑暇時游滇池,還是足不出戶便能透吸窗外清新空氣和近眺樓前河湖水景,相信沒有誰愿意聞到藻類的腥味和散發惡臭河道的氣味。這就是說,污水處理不但在經濟上與個人有關,其處理效果又直接影響到人的嗅覺和視覺。當百姓完全弄明白污水處理與自己的切身利益關系后,相信他們不再會袖手旁觀或視而不見。既然政府是“斂份子”的主體,那也有義務監督污水處理的實際效果。
于是乎,百姓在花了錢、難見效果的情況下,理應去找政府討要說法。
對政府來說,當民眾有了污水處理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識后,再看到或聞到令人作嘔的河湖水質后,自然會想到向政府投訴,畢竟這是自己花了錢讓政府幫著打理的事情。事實上,百姓與政府在環保問題上就好比是住戶和物業的關系。一般罕有交了物業費而根本不顧及自家樓道和小區環境衛生的住戶。百姓對水質的不滿意和投訴增多,必然給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使政府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只是照著上級的指示和預算要求,簡單安排并花完污水處理費用為己任,而很少顧及污水處理的實際效果。
因此,政府在環保方面的職能再也不能局限于“斂份子”的角色,在水質日常觀測逐漸轉變為民眾自發意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真正行使其定期檢查與監督的職能,一定要建立起“民要舉,官必究”的常態管理機制。進言之,政府也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被動的管理方式之上。畢竟,百姓日常觀察到的水質污染現象只是一種定性的判斷,而肉眼和嗅覺察覺不到的許多污染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去主動檢測、預警,不能等百姓看出問題后才去亡羊補牢,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宏觀環境管理上,政府應積極研究和制定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污水處理企業進行運行理念和技術更新的優惠政策,使它們首先在經濟上算得過賬來。特別是在強調資源與能源回收的時代,如果沒有政府政策性經濟補貼,再好的理念和技術對企業都不具吸引力。在磷回收項目上,設備投資與回收運行費用導致從污水處理廠獲得的磷回收產物價格甚至高于市場上天然磷礦石的價格。
結果,即使污水處理廠可以回收大量的磷酸鹽產物,也不具市場競爭力!這就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節,以經濟方式補貼磷回收成本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使磷回收產物在市場上與天然磷礦石具有價格上的明顯競爭優勢。對政府來說,這項經濟舉措似乎讓政府額外出了點“血”,但從抑制磷礦石的匱乏速度來看,這點“血”出得肯定是值當的!
在污水處理廠碳中和運行目標上,同樣也存在著政府對可再生能源價格補貼的經濟問題。無論是回收剩余污泥中蘊含的有機能源,還是從污水余溫中轉換熱能,對污水處理企業同樣涉及投資與成本的問題,并非一本萬利的買賣。因此,如果不適當補貼污水處理企業,很難刺激污水處理企業主動去回收污水中蘊含的大量能源。為此,政府應該高屋建瓴,綜合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以經濟補貼方式鼓勵污水處理企業去實現碳中和運行目標,以減少這些企業因消耗外部能源而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一句話,政府在宏觀環境管理方面的職能和作用決定了污水處理企業是否愿意主動追求資源回收和碳中和運行目標。
只有在喚醒民眾意識,捋順政府管理的前提下,才會對污水處理理念更新、技術改造帶來實質性推動作用,并展現出實際效果。
面對污水處理向著資源與能源回收轉變的國際大趨勢,技術應用水平總體仍處在初級階段的我國污水處理事業顯然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這就面臨著新理念下的技術走向問題。是推倒重來,還是循序漸進?顯然,推倒重來不可取!當務之急是先要讓既有污水處理設施運行達到它們設計之初的既定目標。沒有這樣穩定的走路功夫,變換任何步伐、甚至去跑步純屬無稽之談。對既有污水處理廠按回收資源與能源目標逐漸升級改造是歐美等國的普遍作法,即使在荷蘭也沒有一座全新NEWs理念下平地而起的污水處理廠,大多數污水處理廠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地按NEWs目標逐漸完成升級改造。
平均而言,我國的污水處理廠建設目前已基本普及到縣城一級。當然還有許多規劃設計之中的污水處理項目,特別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污水處理設施的需求還很多。對于這些仍在規劃中的污水處理廠建設,應在既有污水處理廠業已取得實際效果并積累了大量運行經驗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地考慮一步到位地去采納資源/能源回收工藝。事實上,最好的因地制宜污水處理工藝其實就是維持人與土地之間的資源循環,這實際上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農業文明史中實踐出真知的原生態文明習慣。因此,在靠近土地的城鎮中毋需建設什么現代污水處理設施,土地利用實際上就是最好的資源/能源回收工藝!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積淀形成的原生態農業生產、生活習慣其實就是讓營養物在人與土地之間實現生態循環。而城市化帶來的現代衛生潔具與下水道卻將這種良性循環人為切斷,使來自土地(糧食)的營養物(磷)再也回不到土地,逼其走向流亡海洋的不歸之路。
面對城市化和中心城市規模擴大化,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已成為國內外市政污水處理的必然選擇,同時也為實現從污水處理過程中回收資源/能源提供了契機。實際上,當初的集中式污水處理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保護水體環境之補救性措施,并非生態循環上的考慮。只有把污水是資源與能源載體的理念融入集中式污水處理廠,使之轉變為資源/能源回收工廠后,方能勉強恢復上述提及的原生態文明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NEWs 并非人類從前根本就沒有實踐過的理念,只不過遠古的實踐活動純屬經驗之談,并沒有任何理論的支持而已?梢,NEWs 理念下的資源/能源回收方式其實是一種人類“悔過自新”、“重新做人”的表現,在嚴格意義上說應該不屬于創新的范疇,不過是人類一種遲到的認識罷了。然而,這種遲到的認識對國內外城市污水處理以集中式為主流的現狀來說意義重大,它可以引導人們逐漸再回歸生態循環之路。
如此看來,我們老祖宗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原生態文明習慣完全可以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稱!作為污水生態處理方式的雛形,在農村以及靠近土地的鄉鎮喚起人們保留原生態文明習慣的意識其實就是最大程度上拯救逐漸消失的污水生態處理方式。事實上,這里強調的原生態文明習慣不僅與污水的生態處理方式有關,而且也是實現綠色農業和有機食品的農資基礎。原生態文明習慣實際上就是從源頭做起,通過集糞尿廁所(北方俗稱的茅房)將排泄物收集后返田,用作肥料。的確,這種方式雖然生態但并不衛生,以至于出現了很多農民富裕后紛紛在自家宅基地上蓋起小洋樓并采用了與城里人一樣的水沖廁所。但是,水沖廁所并非十全十美。如果說農村傳統茅廁是“生態而不衛生”的話,現代水沖廁所則是“衛生而不生態”。
為了最大限度保護我們的原生態文明習慣,可以去除糟粕、取其精華。對農村和鄉鎮建設中的民宅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對衛生潔具技術改造后實現既生態又衛生的廁所文明。這就是國內外目前在分散式污水處理方面普遍倡導的通過源分離實現既生態又衛生的方法。源分離衛生器具既保留了現代衛生潔具干凈、衛生、舒適的優點,又通過不同收集口實現對尿液與糞便的有效分離,在源頭上將排水系統一分為三:尿液、糞便、灰水分別收集、輸送、處理。尿液、糞便簡單處理(滅菌、穩定)后循原生態文明習慣返田后用作肥料,灰水可以直接灌溉農田或簡單濕地處理后排放。
根據2014年4月24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3年末統計數據),在我國人口13.6億的總數中有53.73%為城鎮人口,46.27%為農村人口。這意味著目前還有近一半的農村人口仍具有保留原生態文明習慣的污水生態處理機會。換句話說,以人口組成考量,集中式市政污水處理方式與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方式所占權重旗鼓相當。有鑒于此,今后我國污水處理應采取的方式之輪廓已變得大致清晰,約占人口一半的鄉村地區應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態文明習慣,這也正是另一半城鎮人口既有污水處理目前正在倡導(NEWs 工廠概念)、今后將要回歸的原(園)點!根據自然辨證法的理論,NEWs 工廠概念所回歸的原點與原生態文明的基準點雖然是一致的,但是,這是螺旋式上升的結果,X、Y 軸處于原(園)點,Z 軸方向卻上升了!這個被抬高的 Z 軸高度其實就是技術含量和管理水平,相應需要實施或操作的人的知識水平也必須很高。
因此,NEWs工廠概念下的污水處理技術含量和管理水平非一般普通人所能掌握,這一點絕非原生態文明習慣來得那么容易和簡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
污水處理碳中和運行未來:回歸原生態文明
時間:2015-03-18 來源:中宜環科環保產業研究微信
作者:郝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