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環境公司跟蹤及我們的看法(2015-4-16)
我們對今天桑德調研的看法:大家的關注點集中在為什么選擇清華、為什么出讓控股權、合作以后會有什么變化。總體來看,文總的回答說的相對宏觀,細節溝通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清華入駐會給公司帶來市場能力上的改善,不論你本身對原來的桑德是認可還是不認可,控股權的變化來引入戰投對企業發展都是加分的(要么是壞變好、要么是錦上添花)。假若清華入駐帶來增量項目能幫助桑德在股本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股權激勵目標,公司2015、2016年EPS分別可達到約1.3元、2元,在現有40元股價基礎上應該還有30%-50%的上漲空間。而此次事件更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未來環保產業格局的變化,有強議價能力的大型環保集團要逐漸形成,會有更多的并購、或引入強勢戰投等類似事件發生,還有類似潛力的上市公司碧水源、瀚藍環境也值得大家關注。
桑德環境公司跟蹤
Q1:清華控股以后會影響以后的發展方向么?如何看待這次股權轉讓?
A:這次還在過程中,有些內容不太便于說太細。關于這次的合作,是一個戰略合作,一方面是清華控股和啟迪希望他們的規模和資源,另外桑德也需要一個更大的平臺來發展,成為國家隊。未來的戰略方向:基于雙方對環保產業的看好,清控和啟迪充分尊重,大的方向不會調整。
Q2:本公司和碧水源等其他公司的競爭優勢在哪里?
與碧水源相比的競爭優勢:碧水源定義在細分領域,也在可能往其他方面如基礎領域發展,大家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在細分領域和專項領域做得比較好的,桑德是在固廢領域布局更加綜合、產業鏈條更加完整,實際上我們舍掉了很多小的、沒有競爭優勢的業務。盡管其他的環保公司也在往這方面轉,但是我們一般布局會比其他公司早三年左右。桑德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從小做大,實際上自己控制的資源比較有限,跟市場的總量是有比較大的差距,這次清控進來是彌補我們資源不足的很重要的一個機會,對未來的發展可以做的更好、更快、更扎實。
Q3:近兩年,產能低于實際的拆解量,如何看待?互聯網+有沒有想法?
A:家電拆解實際上是近幾年起來的,我們公司分了幾個大的板塊,第一個部分,城市固廢的綜合處理,第二個城市礦山,第三個板塊叫非金屬的回收綜合利用,第四個再生資源。做一個線上+線下的平臺,線上的平臺應該今年就能推出來。推出的目的對于城市礦山的原料是一個來源,第五個叫互聯網環衛。互聯網平臺、智能終端,今年下半年會出來。第六個水務。現在還不能講已經進入一個平穩階段,過去利用了很多行政資源啟動了這個市場,而沒有利用市場的優勢。這個領域未來最終會通過市場來整合。沒有規模就沒有價值,單個的電子廢棄物企業是沒有價值。跟北京現有牌照的企業相比,競爭力我們是占優的,我們的環衛和再生,將來是一體化的,通過環衛,回收這些再生資源就會有比較大的優勢。所以電子廢棄物不是一個簡單地拆解。
Q4:產業園,是屬于暫停施工狀態,因為當地民眾反對,現在已經復工了么?
A:這個項目前期各級政府部門很重視,按環評規定是可以的,省里和市里面都在協調,現在當地垃圾處理已經超負荷,所以應該就是一個時間問題。準確時間還沒定。
Q5:股權轉讓怎么目標一致?大的股權轉讓出去后經營方面,是怎樣考慮的?
A:大部分在公告里面已經有了。結合各自的優勢資源,強強聯合,經營上來講,將來清控是大股東,管理團隊仍然以桑德的團隊為主。我本人來說,將來還會做董事長,不會因為這個調整,有可能會花更多的精力來做,因為大家期望更高,希望我們做的更好。我們要對得起這種信任。如果將來去做投資的話,也會在環保領域,做一些戰略性的投資。
Q6:之前馬總提到今年有幾個項目要正式投產,是哪幾個項目?桑德國際現在仍然停牌,國際方面有沒有具體的安排?這次出售股權,獲得現金70個億,未來的使用計劃?
A:投產的項目按進度來看,開縣、臨朐和德惠。投產的項目會越來越多。桑德國際盡管之前遇到一些困難,但沒有實質性地問題,需要一些時間會恢復交易。大家不要太擔心。生產經營都是正常的。資金未來會在環境相關領域做一些投資。
Q7:清控其他所擁有的一些環保資產,和對桑德的未來的環保的定位?第二個關于股權激勵,里面包含了桑德國際,終止之后未來
A:不是特別了解清控的環保情況,應該講目前不存在同業競爭的問題。同方環境以做大氣為主。至于未來的規劃,是清控和啟迪考慮的。大股東進來之后會有他們的考慮。關于股權激勵,原來有桑德國際可以達到,但清控入駐也會帶來增量。具體情況還沒有過細研究,要等大股東進來之后再做決定。
Q8:從交易價格來說,清控對桑德是非常認可的,對市價沒有太多折讓,雙向選擇的情況下,桑德為什么要選擇清控?第二個,股權交易還需要股東大會、證監會審批嗎?股權交割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進程?
A:坦率的說過去沒有認真考慮到合作的可能性,過去外資和國企曾經尋求過合作的可能性。一個原因是這兩年中央對民營企業的拓展,另外一個方面這個產業市場發展的比較快,現在剛性的環境需求量起來了,在這個背景下如果和其他的戰略合作者一起來干的話,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對我們來說是希望長期在這個行業做下去,為什么選擇清控呢,從體量和融資能力來說,他不一定是最強,但是從戰略定位的清晰上來說,不一定能找到比清控更合適的。另一個因素,清華是我的母校,還是有一些關系的。至于說程序,股東大會是必須,證監會也是必須的,清控那邊還有一些其他的程序。
Q9:我們選擇戰略投資者有必要將控股權出讓嗎?桑德國際的水處理業務,應該是我們環保業務之外的,將來有考慮將這一塊納入這邊來呢?第三個,我們引進清控準備了多長時間?是否早有準備?
A:如果引進一個財務投資者,其實是來賺錢的,選擇戰略投資者,它一定是對這個行業有一些判斷,有一些規劃,對桑德環境來講,出讓控股權后引入戰略投資者,它一定會對如何發展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和考量,而如果只是引入二股東或者三股東,還是財務投資者,兩者有實質區別。我過去從小做大,保持控股權是要維持話語權,做大以后現在不求控制,現在是追求實現理想。關于桑德國際,審計時間比較長,未來是否合作,也要看清控的意見。從清華的角度來說,它在做幾個板塊的布局,也是在跟一些校友合作,起點比較高。這么大的一個交易是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準備的。
Q10:環境領域,桑德也是做了二十多年,清華系的公司在各個領域好像也不是領軍者,為什么要選擇清華?
A:清華系這兩年發展很快,一直在做減法和加法。減掉了很多內容。原來做的東西都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我們這邊是市場和行政資源結合的,以清控和啟迪現在布局的這些資源,對于我們將來市場的拓展,是有很大幫助的。如果找一個地方性國企合作,它有它的資源,但雙方的想法并不一定一致。以后去談項目,作為國資控股的公司來說,會有一個變化,清控能給桑德帶來更多的行政方面資源,和政府打交道的不平等地位會有所改善。公司變成國有控股后,項目獲取能力會大很多,而且現在已經能感覺到市場的變化。跟政府打交道的這種產業,需要有一個能夠為我們背書的一個單位,無論是從前期、中期還是后期。我們桑德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企業,我們知道哪些東西跟我們嫁接會產生效益。我個人認為我們選擇的這個合作伙伴是很好的,是不是最好的不敢肯定。
Q11:桑德的夢想是什么?有沒有想過市值一千個億?
A:千億市值這個夢想當然不難,但不是我的夢想。我對這個行業有很深的了解,我知道這個行業有哪些地方不好,但是資本市場卻高度認同,是很可悲的。我們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現在產業政策是錯誤的,環境政策是錯誤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沒有話語權。通過我們的努力,使一些正確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得到認同,是一個進步。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對這個市場有一些認識,將來希望將這種模式復制到其他國家的市場,成長為一家國際化、綜合性的受人尊敬的企業。如果這些事情做好了,市值之類的當然隨之而來。有這樣一個時代、技術、環境,我們是有可能實現這樣的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