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訪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
|
2012年12月07日 來源: 新華網江蘇頻道
|
![]() |
![]() |
移動用戶發送KTXHKX至10086訂閱新華快訊。發送88至1065856110訂閱政務通彩信。
|
訪談視頻鏈接: (優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1MTc5NTc2.html (新華網)http://www.jsxinhuatv.com/manage/play.asp?id=22466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新華網江蘇頻道。為充分發揮廣大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創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加快推進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由江蘇省科協主辦,省內21所高校聯辦的第四屆青年科學家年會將于12月8日在南京隆重舉行,年會將表彰2011到2012年度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其中一位科技之星,南京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潘丙才教授來和我們交流,潘教授您好。 潘教授:主持人你好,新華網的網友們,你們好。 主持人:首先祝賀您當選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請您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您目前的研究工作,好嗎? 潘教授:好。首先非常感謝相關部門對我的關心,給我這么高的榮譽,另外還是有些忐忑。江蘇是科技大省,青年人才濟濟,很多人的工作要比我出色的多,給我這樣的榮譽讓我還是有一點忐忑,稍微介紹一下我的工作吧。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從專業的術語上來說是叫環境工程材料與水污染,也就是通過開發高性能的環境材料來實現水的高效處理利用這方面的工作,具體來說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1997年到2005年,我跟隨我的導師張全興院士,主要從事高分子吸附材料的開發以及在我們這個化工行業廢水處理的應用研究。第二部分是從05年以后,我本人帶領我團隊的成員和我的學生一起,主要從事環境納米技術的研究以及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接受新華網專訪。張鴻攝 主持人:您的一個主要研究領域就是環境納米技術,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納米其實也是一個非常時髦的概念,我們在新聞中有看到,納米材料的衣服不用洗,納米材料的化妝品它的美容效果更好,還有就是納米機器人,做手術能減輕病人的痛苦。那么對您這個污水處理技術上來說,它這個納米的神奇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潘教授:非常有意思的話題。納米本質上它是一個尺度上的概念,從具體上來說是十的負九次方米這么一個距離,很多材料,很多物質,如果到了納米尺度以后,我們現在一般量化是1到100個納米之間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納米材料,因為有些物質到了納米顆粒的尺寸以后,它的活性,它的反應性質比我們常規見到的材料活性要有本質的區別,這主要是因為它原子整個立場不飽和造成的,所以對于水污染控制來說很多納米材料,如果在應用水污染控制的時候,它的整個活性,特別是去污的性能,要比常規材料有大幅度的提高。 主持人:確實是非常神奇。潘教授您看,咱們江蘇號稱“水潤江蘇”,可以說水對于江蘇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它塑造了我們江蘇人的精神,但是在我們的水鄉蘇南,可以說水污染問題一直是一個深受困擾的問題。 潘教授: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了。 主持人:在水鄉老百姓還需要去超市花錢買水喝,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您的研究團隊肯定是在當地也有一些技術上的推廣,能不能跟我們介紹一下。 潘教授:非常感謝您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江蘇是一個經濟大省,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也是整個環保,特別是污染方面比較突出的一個省份。然后我們前幾年,我跟我的老師在一起,主要針對我們江蘇省的化工行業,我們的化工行業非常發達,主要針對化工行業水污染控制的問題,我們著重研發一些高性能、高分子的吸附材料,把它用在化工行業廢水的處理中,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把這個水里面有毒有害的物質,通過我們的材料把它從水里面分離開,讓水變得凈化。同時呢,我們也秉承這樣一個理念,很多的污染物因為放錯了地方,比如說放在水里面,而不是放在其他有用的地方,它才變成了污染物,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把它分離回收回來,它肯定就是一種資源。 主持人:變廢為寶。 潘教授:對,我們是這么一種理念,所以我們本質上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想把水中的一些污染物,通過我們的材料進行分離回收,讓水變得干凈,同時讓污染物也變成資源。這個工作我們在九十年代,其實八十年代末我們老師就開始做這個事情了,我本人是九十年代中末期吧,97年以后進入這個工作,我們的技術現在不僅僅在江蘇省,在全國都有大范圍的推廣應用。江蘇省的應用非常多,像我們在蘇州,像我們在吳江地區,在我們的揚州,很多地方都得到應用,這樣子。主要就是用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在2001年曾經獲得過國家的科技進步二等獎,我是其中主要的一員,這是其中的工作,第二方面是這幾年我們都知道整個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我們老百姓對這個水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不僅僅是我們希望整個水,就是從我們環保數據來說,希望他能達標排放就可以,我們更希望我們的環境是美好的,我們希望我們的水質是安全的,而不僅僅是達標的,所以在這個大的背景下面,我們特別需要那些水的深度處理活用的技術,也就是說希望把我們污染物處理的水平,不僅是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希望能把水處理到很安全的標準,這個標準相比以前傳統環保水處理的概念,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有更高深的技術來實現。所以從2005年以后,我本人就更加關心把環境納米技術,也就是把納米材料開發出新的納米材料用到水處理研究上。 主持人:聽了您的講解,我想我們對于廢水處理的方式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您在推廣這些廢水推廣處理技術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問題,或者說政府方面有沒有給你們提供一些政策或者是資金方面的扶持? 潘教授:其實江蘇省對于整個環保產業的支持是非常大的。從我本人,我本人是97年開始在從事這個行業,到現在已經15年的時間,在這個期間過程中,我們的整個政府,包括我們的企業都給了很大的支持,然后政府來說,我們的政府有很多的這種專項,環保資金專項來支撐這樣的工作,甚至包括一些成果轉化的基金項目來支撐這樣的工作,企業更多是,因為我們很多合作單位都是企業,我們是在為企業服務,為企業解決他們的環保問題,所以很多企業也跟我們配合的非常好,提供了很多資金、人力和物力來做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還是非常感謝我們的政府部門還有企業。 主持人:您剛剛講到了一些企業也來支持您的技術推廣和應用,那么您所說的這些企業會不會主要是一些大企業?因為據我們所知污水處理成為一個難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沒有辦法支付這些技術成本,所以他寧愿去承受違法成本,然后去偷偷排放污水。 潘教授:非常有意思的話題。確實如您所說是這樣子,我們企業里面也有很多是大企業,但是也有很多是中小企業,所以在這個方面我想稍微說明一個我的觀點,就是很多看起來非常高深或者高效的這種技術,他不見得一定是高成本的技術,這是兩個非常,就是我覺得是個不能對立看的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包括我們的技術,我們從技術本身來說,應該說是高新技術,但是在成本使用方面,我們很多企業客戶都是小企業,所以就是說這個東西本身不是成本很高,像我們前端開發的技術,因為集中把水的處理跟污染物的資源化整合在一起,他在很多這種企業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水處理的單元,更多的是一種把污染物資源回收的單元,它會產生效益,所以它回收污染物效益,在很多層可以抵消成本,甚至于還有盈余,所以很多企業是非常樂于做這樣的事情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現在來說呢,因為目前我們的實驗室研究是從2005年以后的研究,主要做環境納米材料的研究,因為我們處理的對象,主要是一些污染物濃度比較低,但是它這個危害性比較大的一個東西,所以從我們的材料應用效果來說,可能是處理量非常大,因為污染物的濃度很低,所以處理量會很大,一次可以處理很多很多的時間,不用更換,不用怎么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本會非常低,這樣的情況。 主持人:好的,你在蘇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江蘇永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能不能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公司的一些情況。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接受新華網專訪。張鴻攝 潘教授:這個公司也是我主要從事的工作主要還是環境納米技術的研發以及它的產業化的推廣工作。這個公司是在2010年在蘇州市工業園區的領軍人才項目的支持下面,然后我和我團隊的朋友們在一起成立的公司,這樣子。成立的時間還不久,就兩年多的時間,但是發展的非常迅速。 主持人:您為什么會選擇在蘇州成立這樣一個公司? 潘教授:蘇州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業的地方,我們在成立公司之前考察過很多地方,包括周邊的很多地級市,之所以選擇蘇州,一個是我們覺得蘇州市的整個政府的環境,對創業支持力度非常大。第二個整個環境很好,這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很好,同時整個為企業做服務做的非常好,所以包括對我們企業的支持,我們很多的這種資金、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還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潘教授您看,今年不論是十八大報告還是我們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的一些文件,都特別強調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一個技術創新體系,那么您作為企業家怎么看待這樣一種需要企業和市場為主導的技術創新的這種趨勢,另外您作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這兩個不同的身份,您有沒有一些不同的認識。 潘教授:好的,非常謝謝您的問題。這樣子,首先從我本人來說,我覺得產學研一體化的工作,也是我們整個政府,包括不僅僅是政府,包括我們的高校,包括我們相關的科研人員,甚至包括企業都是極力在介入這樣一個事情。產學研的一體化,對于整個推動我們科研成果的轉化,科研成果真正為我們的社會經濟建設服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本人是非常支持這樣的工作,然后我本人其實還談不上是一個企業家,也就是剛剛做企業,所以從我本人來說,如果從企業角度來說我們當然支持,我們希望更多高校的這種成果,科研成果能夠真正轉化到這種企業上來,能夠真正為我們整個社會的經濟建設,為我們的環境保護來服務,這是我們的一個工作。作為一個老師來說呢,作為大學的教授來說,我想我們也是非常鼓勵,從我本人也是愿意,因為作為老師的價值,除了教書育人以外,他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夠被轉化,如果真正為這個社會能做一些貢獻,我想它的價值比僅僅是發表論文,僅僅是申請獎項什么要好得多。 主持人:我們看到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承擔了多種角色,您看,您是教授,是博導,也是教育部創新團隊的帶頭人,另外您按照剛才說的不是企業家,但是您也創辦了一個公司,那么您覺得這種多重角色的擔當,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因為在您個人身上,已經是產學研一體了。 潘教授:首先我剛才說了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我非常贊成產學研的一體化,這是第一個態度。第二個問題是從目前來看,從我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來說,我雖然目前是確實像您說的一樣,又在大學里面任教授,又帶學生做科研,同時在企業里面還要做一些領導的工作,帶領企業做一些產業化的工作。我想我本人的狀態,可能現在是我們中國,或者是我們整個高校做科研成果產業化特定的歷史階段,也就是說我們剛剛在大力推廣這個階段時候的產物,我本人不認為我自己這樣的狀態是最好的表現,我自己的觀點是,這個人的能力不管有多強,他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而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一個時代,要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投入,往往是個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對這個產業來說,特別是我們企業來說,我們也是在逐步的進行社會化的分工,希望我們部分的這些老師,有志于做產業化工作的老師,能夠全身心的投入上去,我們現在,我們的實驗室里面有兩位教授,是在全身心的做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也就是說您現在表達了這種趨勢,有很多的高校科研工作者,他就直接進到市場的前端。 潘教授:對。 主持人:您這些角色,對您來說有沒有沖突的地方。 潘教授:是,我非常理解您的問題,就是確實在大學里面做教授跟做企業家,因為它的社會定位不同,所以整個的思維方式,面臨整個環境都會不同,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對于一個人如果同時接觸兩個身份是很大的挑戰,對我來說也是個挑戰。我比較幸運的是,在我念研究生的階段,曾經比較早的從事了我們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工作,做的比較早,我大概在97年、98年的時候,就跟我的老師一起進入我們的產業化的第一線來做工作,所以對這個工作有比較好的理解。然后后來有很長的時間做科研的工作,所以對這兩個領域都有比較好的理解,我想我本人是因為能夠理解這兩個行業,所以能夠相對比較好的能夠把這兩個身份,比較有機的統一在一起,是這樣子的,但是很多人我覺得是個挑戰。 主持人:您在31歲的時候就成為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之一,您還獲得了很多國家級的科技獎項,這次又獲得了江蘇省十大科技之星的稱號,我相信很多青年人一定是以您為追求的目標,能不能跟這些有志于科研的年輕人分享一下您的一些求學成才的經歷,成功的秘訣? 潘教授:我首先想說的一點,確實南大其實給了我非常好的環境和條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要特別感謝南大,南大其實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所以我想南大的很多年輕的老師,他們做的工作要比我要出色的多。 主持人:您很謙虛。 潘教授:我想我可能還是代表不了我們南大的一些優秀的青年才俊們,這是第一個話題。第二個呢,從我本人的經歷來說,我還是比較簡單的,我是一直從,無論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在國內完成,包括到博士畢業一直在國內完成,然后比較早的從事了我們產業化的科研工作,確實呢,這么多年過來,從學習,從工作,這么多年還是有一點點的感想和體會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個觀點我是認為要處理一個事情首先需要熱情,這種熱情可能來自于我想可能對我們生活的熱情很重要,非常的重要,要有足夠的關注,對于我們整個身邊的環境,對周圍的關注,只有關注我們才知道我們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才會有足夠的責任心去做這個事情,這恐怕是個很大的話題,首先要培養熱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我還側面呼吁一下我們的教育更加關心孩子對生活熱情的培養恐怕很重要,這是第一個關鍵。第二個關鍵我想談的是,除了熱情之外恐怕更需要一種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每一個事業的成績取得,或者每一個我們想很多我們的前輩的做的比較好的成績的時候,他們經歷的這種生活的艱難,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恐怕是我們一般人所不能體會的,所以我想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有非常艱難的生活歷程,但是往往都是不被一般人所知道的,從我來說我自己也有所體會,我們做產業化的工作中,這個過程非常有感,涉及到一個人的身份的轉換,涉及到外部的比如資金的支持,涉及到我們企業的配合,和政府的配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一個人去好好的處理好,這種過程和挑戰,包括市場的挑戰,都是很大的挑戰,我想對很多人來說,很多時候人都會想到放棄,都會想到我是不是該換一個方向去做這個事情,但是我想只有堅持到最后的人才是取得成功最有可能的人吧,我想這樣的,所以這兩個觀點是我特別想表達的事情。 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潘丙才接受新華網專訪。張鴻攝 主持人:您是一位比較務實又活潑的科學家,可以看出。那么您認為成為一個科學家他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剛才您已經跟我們講了幾點了,如果讓您講出最重要的一點,您覺得是什么。 潘教授:還是原來的總結,還是總結我原來的觀點,一個是要對科學有足夠的熱情,熱情是讓我們對這個領域,這個行業能夠不太畏艱難能夠繼續走下去的一個動力。第二個是需要堅持。這兩個我覺得特別重要,需要堅持,特別在面臨困難的時候,面臨彷徨的時候,需要能繼續堅持下去,恐怕很重要,這兩個品質是我一直很關注的話題。 主持人:作為一個青年科研工作者,您在成才的過程中,科研事業追求的過程中,感覺到了政府哪些方面的扶持,包括政策資金或者是技術。 潘教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真的非常感謝我在南京大學,在江蘇這么一個環境里面,從我的工作,從工作開始,我拿到第一個資助的項目是省里面自然科學基金給我的一個項目,然后到之后省里面給了我很多的榮譽和資助,包括省里面拿了很多的這種資助項目,重點基金的項目。第一屆杰出青年基金的項目,包括轉化基金的項目,給了我很多的資助,這些資助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可以讓我們整個,特別是剛剛在起步的年輕老師來說,他的起步這種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江蘇本身來說特別,我自己的感受是特別,對這個科研,特別是科研本身,以及對科研成果的轉化都非常的重視,政府花很多大的力氣,包括資金,包括很多制度的建設來支持這項工作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確實,所以我得益匪淺,我要特別感謝這樣的環境。 主持人:您覺得如果從您的角度出發,您覺得政府在哪些方面,比如說政策,或者是技術,或者資金上面再做一些配套的支持會更加好。 潘教授:其實江蘇省,我想以我的了解是建立相對比較完善的整個這么一種制度來保障產學研的轉化,我唯一需要建議的是,因為現在我們很多年輕人非常有熱情來做這樣產業化的工作,但是年輕人得到的機會相對來說少一些,因為他們初出茅廬,他們沒有社會的積累,所以我希望,我也建議我們的相關的職能部門能夠對年輕人更多的關注一點,這樣。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潘教授今天參與我們的訪談,祝福您的科技創新之路越走越精彩,今天的訪談就到這里,謝謝大家!再見! 南京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丙才,男,1976年8月生,博士,南京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選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國際水協會中國青年委員會主席,《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離子交換與吸附》等期刊編委、副主編。2008年被亞洲大學校長論壇授予亞洲青年研究員獎,2010年被聯合國大學高級研究院、Scopus、德國科教部等聯合授予Prosper.net-Scopus青年研究員獎。獲“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獎勵和榮譽。 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環境功能材料、環境納米技術、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專項課題、“863”重大項目課題、公益性行業科技專項(環保部、水利部)、江蘇省首屆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4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發表研究論文116篇,SCI收錄87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3項,授權34項,國際PCT專利7項。 作為共同學術帶頭人申報的“有毒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化”團隊入選2010年教育部創新團隊。領導的研究團隊現有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助研以及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40余人。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環境功能材料的污染控制技術及原理,包括水污染深度處理新技術及原理、環境納米材料的研制與工程應用、工業廢水治理和資源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資源化等。團隊依托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注重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與成果產業化。以團隊為主要依托建有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永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產業化平臺。 希望能與材料領域特別是納米材料與高分子材料的專家開展相關合作,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開展應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推廣工作。 電子郵箱:bcpan@nj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