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城市雨洪管理與景觀水文國際研討會”圓滿落幕!
5月17日下午一場春雨,為持續兩天的“2015城市雨洪管理與景觀水文國際研討會”譜下了完美的閉幕曲!
“2015城市雨洪管理與景觀水文國際研討會”于2014年9月發起,經過8個多月的精心籌備和組織,于2015年5月16、17日在美麗的清華園成功舉辦!此次研討會共有海內外學界、業界400余同仁參會,37位嘉賓做了精彩學術報告。論文集分5個專題,共收錄國際、國內學術論文79篇。會議前一周還舉辦了2015海綿校園設計工作營,共有6所院校和設計單位的25名營員參加。與會議同期還舉辦了2015城市雨洪管理項目交流展,共有8個單位的54塊展板參展。會后于17日下午分東、中、西線組織了北京雨洪管理示范項目技術考察。
本次國際研討會的召開,是在國家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之下,面向城市雨洪管理與海綿城市建設需求,基于清華大學在景觀水文、綠色建筑、生態城市、環境科學、水利工程方面的綜合學科優勢與研究積累,為增進雨洪管理領域內國內外及多學科專業領域之間的交流,增強人居環境學科群融合而舉辦的一次國際性學術盛會。
研討會發言嘉賓來自包括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美國溫克設計事務所、德國戴水道公司、美國何瑞然環境咨詢公司、挪威科技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與企業,國內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濟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上海張唐景觀事務所等科研機構與設計企業。來自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水務處、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園林局、亞洲開發銀行、中國水工業互聯網等國家部委、政府部門與相關機構的領導、專家也做了發言或出席大會。
研討會大會于2015年5月16日上午8點30分準時開始。由研討會組委會秘書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劉海龍主持開幕式。在介紹參會國際、國內嘉賓之后,闡述了舉辦本次研討會的目的,即推動雨洪管理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隨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教授代表主辦單位致辭。莊院長在簡要回顧中國古代水文化景觀的燦爛成就之后,指出中國當前正處于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及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多重使命疊加時期。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得新常態下的“環境-社會-經濟”多贏局面,需要認真思考。海綿城市熱潮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決策,同時也應認識到還有多方面工作需切實深入研究。最后莊院長以清華歷史上“建土水環”曾作為一個大學科門類協同發展為例,強調了恢復與強化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必要性。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代表承辦單位致辭。楊主任強調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國,風景園林學具有重要的歷史使命。而清華風景園林學科較早就開始研究城市水系。尤其在2003年景觀學系成立后設置《景觀水文》課程,從課程創新、學科發展、學術研究與社會貢獻上均具開創意義。目前景觀水文在城市雨洪管理、河流水系保護修復等領域已取得了多方面成果。本次研討會就是由劉海龍副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清華景觀水文研究團隊發起和組織的。
之后大會主題報告環節開始。首先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吳慶洲教授做題為《古代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治理城市內澇》的學術報告。吳教授以明清紫禁城、贛州福壽溝為例,闡釋了中國在城市防洪排澇方面的傳統智慧和對當代城市建設的指導意義,提出了大、中、小三大尺度的的現代城市排水對策。在答問中指出既應向古人學習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吸取教訓。
隨后由弗吉尼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余嘯雷教授做題為《水文學作為景觀與環境科學的紐帶》的學術報告。他指出景觀設計與環境學科存在共同目標,水文學可以充當聯系橋梁。他介紹了美國城市水環境治理策略的發展歷程,包括傳統BMPs的優劣、LID的產生及GI概念的發展,隨后介紹了美國多座城市實施LID/GI策略以及美國的校園雨洪設計研究競賽等情況。
上午第三位發言人是美國溫克事務所(Wenk Associates)創始人兼主席、科羅拉多大學兼職教授Bill Wenk先生。他以《雨洪作為城市資源——設計自然城市》為題,通過對丹佛斯坦普頓機場再開發、瑞典馬爾默社區規劃、美國圣保羅密西西比河保護開發、洛杉磯河改造規劃等六個不同尺度城市水環境建設項目的介紹,強調整合設計(Integrated Design)以及將雨洪作為城市資源而非廢物的重要性。
上午第四位發言人是美國荷瑞然環境咨詢公司(Herrera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首席科學家John Lenth。他做了題為《跨越多個尺度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報告。在介紹了美國華盛頓州雨洪管理的情況后,從單個BMP設施、建筑與場地、社區、流域的不同尺度,介紹了不同類型項目案例的特點,強調實驗性研究(Pilot research)對指導具體設計實踐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城市雨洪管理應綜合考慮環境、生物、經濟、審美的關系。
上午第五位發言人、德國戴水道公司(Atelier Dreiseitl)總裁與首席設計師Dieter Grau先生的報告題目為《城市水景觀的革新》。他首先闡述了城市化所帶來的物質空間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改變的認識,并強調設計在引領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創造宜居城市(livable cities)。最后以天津張家窩社會山生態小鎮、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及天津文化中心、哥本哈根暴雨規劃等項目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具體闡述。
上午第六位發言人是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與水環境實驗室車伍教授。他以《海綿城市雨洪系統-園林景觀的銜接與瓶頸》為題,基于當前海綿城市申報及建設進展狀況,提出“強調綠色、重視灰色”的思想,指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在于雨水斷接、引入綠色基礎設施與再銜接的過程,同時強調要打破專業的局限和邊界,建立對相關專業的理解與尊重的態度,在規劃師、工程師、設計師等之間形成共識與協作。
下午第一位發言人住建部城建司水務處牛璋彬副處長以《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發展的若干思考》為題,從國家戰略層面解讀了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并提出了對建設海綿城市的一些思考,包括“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的建設原則,通過理念和建設方式、技術與產業、投融資模式、制度與機制四個創新實現城市的水生態修復,達到環境的真正可持續發展。
下午第二位發言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賈海峰副教授的報告題目為《城市徑流控制LID-BMPs優化布局及案例研究》。他以廣東省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校最佳管理BMP規劃研究和耦合LID-BMPs的桃花塢封閉水體水系營造與水質維系兩個案例為例,通過對同一場地的不同BMPs措施規劃布局下的降雨徑流控制效能和LID-BMPs的實施效果的評估對比,提出LID-BMPs措施運用中技術選擇和空間布局優化的重要性。
下午第三位發言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劉海龍副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景觀水文:交叉融合的城市雨洪管理指導策略》。他指出當前城市中自然與人工二元水循環的不平衡、灰綠基礎設施的不協調,是當前城市雨洪內澇的原因與研究重點,同時強調應重視雨洪管理策略的國情與地域性差異,因地制宜地識別問題與設立目標。最后以清華校園兩處雨洪管理示范項目——勝因院與建筑館庭院為例,從水文模塊、景觀模塊、設計模塊和實施模塊闡述了基于景觀水文的城市雨洪管理策略框架,強調雨洪管理應成為景觀設計全流程的常態化考慮內容。
下午第四位發言人、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倪廣恒教授的報告《屋頂綠化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作用》,以校園屋頂綠化實驗項目為例,通過實驗檢測屋頂綠化中不同的植被層、土壤層、過濾層、介質層的蓄水能力,并對其數據、結果進行檢測分析,得出介質層深度是影響屋頂蓄滯雨水的關鍵因素。同時通過對比和驗證,強調屋頂綠化覆蓋能有效的積蓄一定的雨水,同時所蓄滯的雨水揮發能有效降低了空氣溫度、增加了空氣濕度。
第五位報告人為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胡潔副院長。他以《上善若水——人地共榮》為題,從人居環境科學體系、中國傳統山水偏好、古代城市選址布局與水利工程等對山水城市進行分析和解讀,并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河北唐山南湖等五個案例為例,分析和展示了在現代城市區域中,如何將雨洪管理和城市綠地系統及山水環境的營建有機結合,實現“山——水——城”的和諧發展。
第六位發言人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設計院曾捷副院長。她以《LID在綠色建筑中的實踐》為題對《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了解讀,探討了低影響開發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報告以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實踐項目為例,分析了綠色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及標準,強調應使之融合到規劃布局、場地豎向、景觀形態、給排水等不同內容,并在場地進行系統規劃,以實現對場地雨水外排總量的控制。
最后一位發言人為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張書函副總工。他在《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建筑與景觀需求》的報告中,將國內外應對城市雨水問題的相關理念進行對比,解讀了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的概念和內涵。同時從中小雨洪水、較大雨洪水兩個層面出發,對建筑和綠地景觀應對城市雨洪的需求與主要措施進行了羅列和分析。最后以奧運公園中心景觀區、國家體育館和杜仲公園雨洪利用工程為例,分析了不同場地條件下選用的不同雨洪措施及進行有效綜合的途徑。
16日大會各項議程結束之后,所有發言嘉賓、參會者、志愿者共400余人在清華大學主樓前合影。
隨后參會人員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劉海龍帶領下參觀了清華大學勝因院雨水花園項目。
5月17日上午的分論壇、下午的技術考察,以及海綿校園工作營、雨洪管理項目交流展等信息隨后推送,敬請關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QyMjk4Nw==&mid=205548813&idx=1&sn=4b945dabc0030beea4254c6882a70f25&scene=5#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