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生態資源十分豐富,以濕地為主,擁有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氣候問題一直是白城生態建設的瓶頸。白城市光照充足,降水變率大,旱多澇少,缺水不僅讓自然環境變得十分脆弱,也極大地影響了市民的生活。
入選“國家海綿城市”,無疑是白城市尋求新發展的重要契機。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需要時可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為此,白城市按照規劃拿出2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海綿城市”試點,主要包括9項308個工程,預計2017年完工。
目前,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一,白城“海綿城市”的雛形已經隨處可見——城市建成區范圍內新建大批人工濕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樹栽花、大幅提升綠地率,具備了防旱防澇的海綿功能。
海綿城市的建設,更是讓白城市與周邊的濕地聯系在一起。濕地本身就具有海綿功能,讓水資源合理地在城市和濕地之間流通,不僅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更是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
(吉林記者站:丁陸陽)
白城 ,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 |
隨著雨季的來臨,濟南的“海綿城市”建設進度也越來越受關注。目前,在海綿城市的39平方公里試點區內,全部43個項目中已開工21個,剩余未開工的項目中已立項4個、待立項18個,項目的整體開工率已近半。其中,在建的二環南路、旅游路東段及舜世路二期南段已有不少道路交通系統的海綿設施建成,并取得初步成效。
(本報記者 范良 攝)
海綿城市建設近半項目開工(圖)

建設地下排水管網很好理解,那么“海綿城市”能發揮什么作用?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遵循生態優先,通過自然水環境和地下排水系統,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簡單地說,就是除地下管網之外,大力發揮濕地、綠地、水塘、河流等生態“海綿體”的排水和蓄水的功能,實現雨季時快速滲水、排水、蓄水,旱季時能實現水資源再利用。形象地說,“海綿城市”不再是鋼筋水泥的森林,而是會呼吸的城市。
仔細分析為何城市地區“逢雨必澇”,表面上是因為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但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原有的水環境改變,即城市的“海綿體”被破壞。為了保證城市建設用地,城市水塘被填了、河道變窄了,城市綠地系統不多,大部分被硬底化,缺少滲水功能,城市成為鋼筋水泥森林,不會呼吸。雖然城市配套建設排水管網,但難以滿足暴雨下的排水需求。
清遠市區也不例外。清遠城區依江而建,本來北江周邊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水環境。如東城、老城區等地水網密布,與水塘、溝渠一起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海綿體和水環境,城市呼吸順暢。如此前的東、西門兩大塘及天湖塘,三大水塘通過水渠相連,東、西兩塘還通過水道連向北江,是比較完善的
海綿體和排水系統。但由于城市建設需要,不少水塘、水渠被填了,如天湖塘、西門塘相繼被填,東門塘面積正在縮小,舊城的水環境遭到破壞,再加上舊城城市建設十分密集、道路硬底化,舊城的海綿體功能喪失,導致每次暴雨來襲,舊城均出現內澇。再如近幾年洪水導致清遠部分縣區、城鎮頻頻被淹,也反映出沿線中小河流積淤嚴重、河床過淺,水環境遭破壞。
從近幾年全國城市的內澇教訓來看,城市建設破壞生態環境、填塘填湖來建高樓大廈、城市建成鋼筋水泥森林、城市綠地和濕地面積過小等,即使地下管網再強大,也難避免“暴雨看海”的尷尬。因此,保護好城市水環境,建設“海綿城市”,才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治本之策。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目前有一套指導標準,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是保留城市的水系統,水塘、湖不要再填了,發揮其蓄水功能,做好中小河流的疏通、清淤,其次是城市綠地面積要增加,道路上的磚最好有滲水功能,發揮綠地強大的儲水功能,再次是建好地下管網系統。清遠作為年輕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有后發優勢。希望清遠在建成會呼吸的城、治理“城市內澇”上能率先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