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印
-
字大
-
字小
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記者關桂峰)為防范城市內澇,破解逢雨必澇的“看海困局”,北京市通過下凹式立交橋改造、修建擴建調蓄池、鋪設透水磚、建設“海綿公園”等手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今年汛期,雨水頻頻光顧北京。僅“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就有18次降雨,其中伴有大風雷電、短時強降雨等的強對流天氣就有11次。記者近日探訪了北京的一些易積水路段和橋區。8月7日晚,北京市遭遇一次強降雨天氣,并伴有大風雷電和冰雹,暴雨造成部分路段、橋區道路阻斷、車輛被淹。然而,海淀公園北側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中心卻沒有一點積水,雨水很快就通過透水磚入滲,路面恢復正常。
據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鋪設的磚不是普通磚,而是透水磚,水降下來幾秒鐘就能滲入地下。在附近上班的北京市民劉世明說,下完雨,路上一點水都沒有。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區的特大暴雨導致萬泉河橋區積水嚴重。海淀區于2013年建設“仁創雨水專家系統”工程。提供該解決方案的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升益向記者介紹,工程采用“滲、收、蓄、滲、凈、用、排”的設計思路,能攔截收集周圍匯水區域的雨水,消除下游100米處的萬泉河橋下積水。
秦升益說,透水磚自身具有保水的同時還接通地氣,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等于給大地換上一層“會呼吸”的皮膚。同時雨水經過微孔過濾凈化,可有效地去除水體中的污物、雜質等。
中關村展示中心綠地還設計了9750立方米的硅砂雨水池蓄存雨水。截至今年6月底,工程累計收集雨水約3萬立方米。收集、凈化、儲存的雨水目前用于綠地澆灌、廣場沖洗,得以循環利用。
水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我國北方很多城市,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泥磚等硬化路面滲水率只有20%左右,其余的水不僅白白流失,還加大了排水管網的排水壓力。通過透水磚等將雨水滲透地下,能夠起到涵養地下水的作用。
專家稱,海綿城市,是形容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王浩表示,在理想的海綿城市中,雨水主要靠城市自身吸收,緩解干旱的同時還能大大減輕排水設施壓力。打造海綿城市的核心就是增加城市內的海綿體,如城市綠地、湖泊、蓄水池、透水路面等。
首都北京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100立方米,僅和以色列的人均水資源量相當,長江水北調進京后,北京的水資源緊張局面依舊無法改變。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說,北京今年下半年將新建100處雨洪利用工程,提升應對防災的能力、滿足用水緊張的需求。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立交橋下的調蓄池、“海綿公園”、人工湖、集雨樽等共1050處。據北京市水務局統計,今年入汛以來,這些工程設施共收集1200萬立方米雨水,相當于6個昆明湖的蓄水量。
在南二環左安門橋東北角,從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子進去,走下樓梯,就發現一片寬闊的地下空間,這里豎立著眾多水泥立柱。再往下走,就到了收集雨水的調蓄池。工作人員稱,這個調蓄池最多能蓄積10米深的水,蓄積量近6000立方米。達到一定水位后,泵站會自動啟動抽升,將雨水排入南護城河,如果降雨再大,其余的水就會流入調蓄池存起來。
“在今年的汛期,像左安門橋這樣的調蓄池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大大削減了匯水量,減輕了排水管網的壓力。”潘安君說。
秦升益說,傳統城市建設模式,每逢大雨,主要依靠“調蓄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今后城市建設應優先利用生態透水材料替代硬化路面,配以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排水。
力破“看海困局”——北京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我要評論
大雨級別降水,也能全在園區“
2015-08-28 來源:山東商報
![]() |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張舒)省城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啟動已近3個月。昨日,記者從海綿城市園林綠地項目部獲悉,千佛山“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已通過大雨考驗。數據表明,改造后的千佛山風景區將每年存蓄雨水2萬立方米,在降雨量達到44.3毫米的大雨級別時,雨水也不會進入市政管道,而全部在園區“消化”掉。據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遇到大雨或暴雨,千佛山景區的西北門就變身泄洪通道,今年主汛期幾場大雨期間,該處的雨水流量大為減少,流水時間也短,而景區試點片區的滲水、儲水能力大大提升,容量350立方米的蓄水池收集了滿滿的雨水。
據介紹,目前千佛山景區開工的項目都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驗田。昨日,記者從海綿城市園林綠地項目部獲悉,截至目前,相關試點項目已通過主汛期“考驗”。
據了解,濟南市園林局將海綿城市示范區內的園林綠地劃分成11個專項,其中,有9個是山體及山體公園項目。在項目實施中,施工單位將采取山體綠化、復式種植、完善雨水集排設施等措施加大雨水的收集和綜合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工程項目的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功能,使這些山體都變成吸水能力強的巨大“海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