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像海綿一樣
“看海”暴露出的城市給排水能力積弊已久,無論是缺水還是內澇,城市蓄水能力下降都是重要原因。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占用了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出現“逢雨必澇”“雨停即旱”。解決“看海”難題,最持續發展的方法,就是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讓城市生態水系統能夠像海綿一樣自由呼吸、自然吐納。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讓城市更具“彈性”,包括注重水文循環的新的城市規劃理念,和滲水磚、下沉式綠地等一整套城市建設技術體系,以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網友“有時候”在百度貼吧里說:“‘海綿城市’充分發揮綠地、道路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的作用,節約水資源,緩減城市排水壓力,是根治‘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良方。”
海綿城市理念對解決“看海”困擾有積極意義,未來可期,但仍需科學理性看待。建設海綿城市,并非易事。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地挖幾條水溝、建幾個景觀,更不是推翻一切重來,而是運用全新理念,對現有資源重新調整,這需要多部門協調,還要對生態、社會、文化、經濟價值進行綜合考慮。如果只是從技術層面來做,當然能做到防洪、收集雨水功能,但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很難開發出來。同時,海綿城市建設的出發點,不僅僅是防澇排洪工程,還要增加城市的趣味性,讓市民參與進來,給市民提供休閑新場所。打造完美的海綿城市,還需要嚴格監管,才能不留遺憾。
王早霞

同濟大學副校長武江:海綿城市建設呼之欲出
11月10日,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和城市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BEEUE”)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以下簡稱“IESD”)共同主辦的城市生態與節能論壇在北京舉行。圖為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 中國經濟網 記者楊瀟/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0日訊 (記者 李方) 11月10日,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和城市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共同主辦的城市生態與節能論壇在京召開。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在致辭中表示,我國當前面臨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等問題,水環境生態修復成為今后治理的重點,城市-人類-水體相協調的理念在當前城市建設發展中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水環境的保護是城市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個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僅2008年至2010年就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暴雨內澇。
“城市的雨水來了,只能迅速排走,各個區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網的壓力,增加內澇的風險。因為沒有留下雨水,當雨季過去,又面臨缺水。”武江說,“逢雨即澇,雨后即旱”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狀況。水生態一旦遭到破壞,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城市中的空氣干燥,城市河湖水系減少,僅存的河湖水水質變差甚至黑臭等。武江表示,在此背景下,城市水生態亟待修復,海綿城市建設呼之欲出。
武江指出,在城市水生態修復過程中,環境改善創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4月16日,“水十條”正式出臺。“水十條”重點提出了90項改革創新措施,首次將每條、每款、每項都落實到具體的牽頭部門或者參與部門,形成“合力治污”局面。分階段推進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信息公開,具體量化了政府和企業信息公開的內容,環境質量目標管理也自始至終體現了信息公開,這樣就使信息公開、社會監督制度有抓手、有新意,也緊緊抓住了水環境質量改善真正服務于民這一落腳點,以達到預期目標,即至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車伍:
推進海綿城市應注重合作
11月10日,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和城市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共同主辦的城市生態與節能論壇在北京舉行。圖為北京建筑大學教授車伍 中國經濟網 記者楊瀟/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0日訊 (記者 李方) 11月10日,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和城市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共同主辦的城市生態與節能論壇在京召開。北京建筑大學教授車伍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城市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一定經濟條件,但面臨的問題遠比其他發達國家尖銳得多,一定要從理念、方法、技術、設計、規范標準,投融資模式、今后的運行維護等一系列方式來變革過去的模式,必須打破禁錮和解放思想,推進部門之間的結合、專業之間的結合,盡早實現海綿城市的建成。
車伍表示,中央一系列文件對海綿城市未來藍圖提出非常明確的要求,海綿城市推進工作涉及到市政給排水,河道流域、水利,公園排放空間、園林景觀,以及道路空間、道橋專業、建筑場地等。
從國際來看,美國在70年代就開始關注我們今天所關注的這些問題,到今天還在做,90年代提出低影響開發,強調源頭的減排和綠色。最近,美國環保局更多的是用綠色的基礎設施。
具體來看,美國代表了一個國際發展的過程,從傳統的管渠問題,為了排而排,逐漸發現有很嚴重的污染。所以美國是從七八十年代發現在原有的系統上改進的代價和困難是非常大的,效益也可能受到質疑。所以,后來在90年代提出了低影響開發,強調的是源頭分散。“它是針對原有這套系統,但是又有局限性,所以這些年提出了一個更大尺度的綠色基礎設施,包含了源頭。”
第二是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車伍說,在歐洲,英國這幾年也引用了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它們的內涵大同小異。
“水敏感性城市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考慮水的問題,今天的海綿城市也應該有這樣一個更高的視野和尺度。”車伍指出,從傳統的排水系統單一目標逐漸走向綜合性,要特別重視跨學科、多尺度、多目標、水循環綜合管理方法,“水的系統要跳出給排水、水利工程專業的視野。”
對于中國而言,車伍表示,我國城市季節雨水分布非常集中,為了利用而利用,它的經濟效益不高,所以當初提出了雨水綜合利用。“這是一個概念上的創新,實際上把雨水的下滲,生態化的利用也納入進去。”
車伍指出,中國的城市發展到今天,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但面臨的問題也遠比其他發達國家尖銳得多,因為我國的人口壓力、污染的負荷更重。“我們不要過分強調技術,技術只是下面一個層面的問題,如果頂層出現了問題,規劃基礎設施布局出了問題,再來做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代價也很高。”
車伍進一步指出,一定要從理念、方法、技術、設計、規范標準,投融資模式、今后的運行維護等一系列的方式來變革過去的模式。必須打破禁錮和解放思想,推進部門之間的結合、專業之間的結合,才能盡早實現海綿城市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