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設施“半拉子”,該誰來收拾?
本應兩年前竣工的污水處理設施,工人卻至今還在田間忙著埋管道;已經竣工多年的污水處理廠,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成了雨水池……“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浙江省一些地方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有的逾期嚴重,有的則建成后處于長期閑置狀態。(新華網11月17日)
有道是,合民情、順民心方能得民意。如果無視民心、不顧民生的執政帶來的人禍,往往會猛于天災。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要么逾期停工,亦或是長期閑置,在多年的建了改、改了建中,已經讓觀者感覺麻木。緣何一項浩大的“民心工程”就這樣打了水漂?設計不合理、配套跟不上、運營成本高導致閑置,那當初的決策由誰而定?這樣的“半拉子”工程,該誰來收拾?又該向那個部門被問責,追究誰的責任?難道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問責也會被閑置?
近年來,因為決策失誤,使得一些地方的“民心工程“淪為“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甚至“傷心工程”的不在少數,報道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閑置并非孤例。更有早些年山西大同民眾喊話前任市長“回家”收拾“爛攤子”的新聞。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者和執政者,由于蒙上了權力決策者的“功利色彩”和“政績魅影”,認為面子是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城市形象也是為市民謀利益,就往往會輕重不分,拿面子工程和貨真價實的民生工程為自己“添彩”。于是,一些民生工程就變了味道,脫離了民心、民意和民利的本意,成了少數人的“政績工程”。歸結起來,原因只有一個,導致“半拉子”工程,是權力監管失控所致。
毋庸諱言,原本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卻成了“半拉子”,過中有決策者在修建時“面子”——政績與“里子”——是否閑置的抉擇,但最終公權偏向“面子”。結果讓以為“面子”能帶來的政績觀感工程閑置。話又說回來,如此浩大的工程項目要想“落地生根”,必然要經過職能部門的規劃和審批,如今走向閑置時,責任也不能全怪決策者,職能部門勢必得為當初的規劃、審批承擔相應的責任。另一方面,轄區內污水處理的量是否達到修建標準,是否具備修建條件,這事關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民眾的切身利益,承擔修建的鄉鎮固然脫不了干系。
如果把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閑置鄉鎮污水處理廠比作虎頭蛇尾,那么在決策層面上用“始亂終棄”一點不為過。事實上,在每一個鄉鎮閑置的“半拉子”污水處理設施工程的背后,都或清晰或模糊地存在著一個盲目規劃的故事,以及一種缺少有效約束的決策機制。就如金華婺城區瑯琊鎮有關負責人說,前期瑯琊鎮污水廠處理能力設計時,鎮里有4家造紙廠,如今造紙廠關停了3家,剩下的1家為了節約成本寧愿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如今全鎮一天下來只有六七百噸生活污水,瑯琊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就意味著虧損。顯然項目建設是否可行、必要,是否符合地方的長遠規劃,是否能增加民眾福祉,被提高“地方形象”的政績效應代替,是gdp留下后遺癥。
“崽花爺錢心不疼”。23家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如今顯然不僅僅是花了多少“錢”的問題,更是一個如何能徹底解決,挽回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問題。其實不論是浩大民生工程半途而廢,還是城市規劃的盲目短視,最終都必然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如今需要的是如何糾錯,如何樹立法治觀念、推進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防止出現政績工程,如何在城市建設項目在規劃階段進行專家論證 、公開聽證等環節,防止因為領導意志而定,形成的“拍腦袋”決策。
作者:余志勇
本應兩年前竣工的污水處理設施,工人卻至今還在田間忙著埋管道;已經竣工多年的污水處理廠,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成了雨水池……“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浙江省一些地方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有的逾期嚴重,有的則建成后處于長期閑置狀態。(新華網11月17日)
有道是,合民情、順民心方能得民意。如果無視民心、不顧民生的執政帶來的人禍,往往會猛于天災。總投資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要么逾期停工,亦或是長期閑置,在多年的建了改、改了建中,已經讓觀者感覺麻木。緣何一項浩大的“民心工程”就這樣打了水漂?設計不合理、配套跟不上、運營成本高導致閑置,那當初的決策由誰而定?這樣的“半拉子”工程,該誰來收拾?又該向那個部門被問責,追究誰的責任?難道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問責也會被閑置?
近年來,因為決策失誤,使得一些地方的“民心工程“淪為“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甚至“傷心工程”的不在少數,報道中的23家鄉鎮污水處理廠閑置并非孤例。更有早些年山西大同民眾喊話前任市長“回家”收拾“爛攤子”的新聞。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者和執政者,由于蒙上了權力決策者的“功利色彩”和“政績魅影”,認為面子是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城市形象也是為市民謀利益,就往往會輕重不分,拿面子工程和貨真價實的民生工程為自己“添彩”。于是,一些民生工程就變了味道,脫離了民心、民意和民利的本意,成了少數人的“政績工程”。歸結起來,原因只有一個,導致“半拉子”工程,是權力監管失控所致。
毋庸諱言,原本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卻成了“半拉子”,過中有決策者在修建時“面子”——政績與“里子”——是否閑置的抉擇,但最終公權偏向“面子”。結果讓以為“面子”能帶來的政績觀感工程閑置。話又說回來,如此浩大的工程項目要想“落地生根”,必然要經過職能部門的規劃和審批,如今走向閑置時,責任也不能全怪決策者,職能部門勢必得為當初的規劃、審批承擔相應的責任。另一方面,轄區內污水處理的量是否達到修建標準,是否具備修建條件,這事關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民眾的切身利益,承擔修建的鄉鎮固然脫不了干系。
如果把7億多元建設的23家閑置鄉鎮污水處理廠比作虎頭蛇尾,那么在決策層面上用“始亂終棄”一點不為過。事實上,在每一個鄉鎮閑置的“半拉子”污水處理設施工程的背后,都或清晰或模糊地存在著一個盲目規劃的故事,以及一種缺少有效約束的決策機制。就如金華婺城區瑯琊鎮有關負責人說,前期瑯琊鎮污水廠處理能力設計時,鎮里有4家造紙廠,如今造紙廠關停了3家,剩下的1家為了節約成本寧愿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如今全鎮一天下來只有六七百噸生活污水,瑯琊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就意味著虧損。顯然項目建設是否可行、必要,是否符合地方的長遠規劃,是否能增加民眾福祉,被提高“地方形象”的政績效應代替,是gdp留下后遺癥。
“崽花爺錢心不疼”。23家污水處理設施成“半拉子”,如今顯然不僅僅是花了多少“錢”的問題,更是一個如何能徹底解決,挽回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問題。其實不論是浩大民生工程半途而廢,還是城市規劃的盲目短視,最終都必然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如今需要的是如何糾錯,如何樹立法治觀念、推進依法行政,從源頭上防止出現政績工程,如何在城市建設項目在規劃階段進行專家論證 、公開聽證等環節,防止因為領導意志而定,形成的“拍腦袋”決策。
作者:余志勇
污水處理設施“半拉子”,該誰來收拾?
- 復制鏈接
- 打印
西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