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闡述濟河的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分析了治理濟河的必要性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綜合治理,工程措施,探討
一、概況
(一)基本情況
濟河屬淮河流域沂沭泗河水系,是泗水縣境內較大的一條泗河支流,發源于鄒城市尚河鄉北部的張莊南嶺,在南北貫穿泗水縣城區后,從泗河街道辦事處西立石村西匯入泗河。流域面積230.8平方公里,比降為1.3‰,河道全長33.0公里。濟河防護區內有泗水縣的經濟重點建設區。大宇水泥(山東)有限公司、泗水縣魯中水泥廠、泗水縣礦磁酒廠等一大批企業現已座落在此區段,下游還有327國道、兗石新鐵路、京福和日東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近年來,泗水縣城市規模不斷擴展,濟河下游段兩岸地區已成為泗水縣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河水苑、富居花園等一大批住宅樓在該區興建,仲子遺址就坐落在濟河的西岸。擬治理段防護區內有耕地4.2萬畝,人口16.1萬人,是泗水縣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
(二)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
濟河是泗水縣的骨干河道,又是縣城中心重要的排水河道,在城市防洪排澇、農田抗旱灌溉、防洪減災、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多年來沒有對濟河進行過系統治理,工程管理維護跟不上,加之濟河現狀防洪能力極低,部分河段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每年汛期洪水暴發,水流湍急,易于造成險情,給泗水城區和沿岸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危害,給防汛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遇大水泛濫成災,將使濟河沿岸及城區內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極大的損失。綜合分析濟河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整體防洪能力低
濟河屬典型的山洪河道,由于流域上游均屬山區,地形陡峻,干支流坡度較大,且沒有大型控制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一般,因此每逢大雨,極易暴發山洪,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河流沿岸的村莊和縣城防洪設施少,多處處于不設防狀態,遭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較大的洪澇災害,洪水進入城區段后,水流速度變緩,泥沙沉積,尤其是入泗河口的西立石村和、穆家莊、中曲泗、西曲泗等村長期受到洪澇災害的困擾。平均每年受災面積2000余畝。1957年7月份降雨778.8毫米,濟河下游段決口,10余個村莊被圍,淹地21000畝。1995年汛期遇較大洪水,縣委及沿河城區住宅進水達65厘米,兩岸淹沒農田3500余畝,房屋倒塌45間。給兩岸人民群眾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2、河道堤防防洪標準低,險工隱患多
濟河大多數河段防洪標準達不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險工隱患多,有的已坍塌至堤腳(漢舒段),危及堤防安全。個別堤防堤基為砂基,高水位行洪時,滲水嚴重,造成堤外農田內澇成災,難以適應防洪排水的需要,直接威脅安全運行。
3、人為造成的行洪阻礙多,洪水通道不暢。
雖然隨著水法規的逐步完善,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已納入了法制管理的軌道,“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局面也初步形成,但是“有法不依”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無序侵占河道的水事違法事件時有發生,影響了河道行洪能力。上游安德至漢舒段,因兩岸無序的興建丁壩和護岸,致使河勢搖擺不定,大量侵吞農田,毀壞兩岸上的樹木及農作物。
4、河道內采砂嚴重
自90年以來,無證采砂、亂采濫挖、掠奪性開采河砂十分普遍,直接影響了原河床的坡降、水的流勢,造成水流擺動,促使堤防毀壞,甚至坍塌,失去應有的作用。
5、客觀因素
濟河部分河段兩岸地質巖性不一,部分河段一側為山體、一側為大面積的平原區。致使部分段凹岸沖刷嚴重,大片的農田被侵蝕。如:漢舒段左岸為石灰巖山腳,右岸為沖洪積平原區,河道因受山勢影響,凹岸(右岸)沖刷嚴重,且極易漫溢。
(三)工程治理的必要性
由于該地區人口密集,載負的財富越來越多,對水災的敏感度迅速提高。脆弱的防洪設施已無法構筑泗水城區的安全屏障。濟河現狀防洪能力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急需治理。鑒于濟河保護對象的重要性,泗水縣政府對治理濟河非常重視,在當時水利建設任務較重、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配套資金較多、沒有富余財力的情況下,泗水縣委、縣政府把濟河治理工程列入水利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其建設的必要性如下:
1、濟河治理工程的實施,可以保障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城區防洪安全。將對防護區的社會經濟和生活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保護泗水縣城,確保兩岸工業區內的水泥、酒精制造等大型企業的安全生產,確保鐵路、公路交通的安全運行,確保下游農田、村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對保持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2、為泗水縣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重要的保證。隨著城鄉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大,而濟河沿岸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資源的逐步減少將影響泗水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此,對濟河進行綜合治理截潛補源,修建攔水壩涵養地下水,因地制宜的采用各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恢復和保護濟河沿線的植被和其它水土保持設施,有效防止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達到水土流失量顯著減少,綠化、美化項目區生態環境,促進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3、近年來,泗水縣城市規模不斷擴展,河道的綜合治理已經勢在必行。上游企業排出的污水、廢水,河道內的淤積、污染嚴重,影響兩岸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徹底根治企業排放的污廢水,對河道進行清淤,對兩側灘地、大堤進行綠化。
二、工程措施
(一)工程治理的總體思路
針對濟河突出的洪澇問題和防洪最薄弱環節,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為根本,以提高城鄉防洪減災能力為目的,在認真總結治水經驗、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工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泗水的實際情況,制訂整體的治理規劃。治理后的工程應質量高、科技含量高,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治理后的河道應功能齊全,以削減洪峰、錯峰、減緩下游洪水壓力為主要目的,加快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增修蓄水工程,加固堤防,疏理阻水斷面,消除水質污染源,使濟河節節攔蓄,達到防洪與抗旱補源相結合,蓄水與綠化環境相結合,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著力提高濟河的防洪減災能力。
(二)治理原則
1、貫徹“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認真研究區域地理特點,以防洪為主,蓄泄兼顧,處理好防洪、排澇和綜合利用的關系,充分發揮工程的綜合效益。
2、“興利蓄水和防洪減災相結合的原則。濟河源短流急,季節性強,暴雨時成災,枯水季節斷流,隨著當地工農業的發展,地下水資源日趨緊張,枯水季節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河道上開挖筑堤、疏導河道,提高防洪能力,同時修建攔水壩、溢流壩工程攔蓄地表、地下水資源。
3、在深入調查研究,摸清工程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治理重點,在工程措施上妥善處理好堤防加固與河道清障和建筑物維修的關系,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有防洪排水體系,增強干流防洪能力。
4、在堤線布置上盡可能利用現有堤防,盡量減少工程占地、房屋搬遷、土方挖填工程量及工程投資。對堤線范圍內的各支流回水段,本著既不影響各支流的原有排水功能,又保證本防洪工程整體功能充分發揮的原則,對支流回水段堤防進行加固,對支流回水段堤防建設影響原有排水功能的,通過新建及改建排水涵洞解決。
5、充分考慮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和水文測報體系,完善測報措施,提高管理水平,為今后管理提供方便。
(三)工程治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