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管廊內部 俞躍 攝
“金華這個典型經驗和成果,要抓緊轉化成統一標準,盡快向全國推廣。”日前,住建部、國家人防辦地下空間課題鑒定會在杭州召開,專家組組長錢七虎晃了晃手中的藍冊子,心中不免有些著急。
錢七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地下空間開發研究領域的泰斗,身兼國際城市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會長。他手中的藍冊子是《浙江省城市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設計導則(中期成果)》,其藍本就是金義都市新區綜合管廊首期工程的設計框架。
當天還有三項國家級地下空間研究成果提交鑒定,但錢七虎開口就對地下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的話題侃侃而談,表現出濃厚興趣。他要求對這次提交的課題中期成果盡快修改、補充和完善。專家透露,可能的話將來要以此為藍本,形成全國性標準。
今年7月底,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對外宣布,中國將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并有望寫入“十三五”規劃。專家測算,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造價約1.2億元。如此高昂的投資,意味著綜合管廊將“接棒”棚戶區改造、高鐵、水利,成為下一個基礎設施投資重點領域。
《人民防空法》第14條明確規定,城市地下交通干線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設,應當兼顧人民防空需要。但錢院士發現,國內綜合管廊建了不少,但兼顧人防需要,唯有金義都市新區一個成功實踐的案例。
他之所以著急是有原因的。一方面,龐大的地下管廊投資計劃將啟動,時不我待;另一方面兼顧人防需要的管廊建設標準缺失,各地無從著手。錢七院對金華寄予了厚望,希望盡快把實踐成果轉化為“可示范、可復制、可推廣”的統一標準。
綜合管廊破解“馬路開膛”
所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建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供水、排水、燃氣(油)、熱力、電力、通信、照明、廣播電視、交通信號、治安監控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的公共廊道。很多媒體稱,這是一場“地下管線革命”。
金華市民防局副局長胡銀生認為,19世紀是橋的世紀,20世紀是高層建筑的世紀,而21世紀一定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世紀。國家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以地下管線革命為突破口,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暴雨過后,家門口看大海”、“反復開挖‘馬路拉鏈’何時休”、“空中管線如蛛網亂成一團麻”……近年來,大雨內澇、管線挖斷開裂、自來水和燃氣泄漏等城市通病如同頑疾,一再考問我們的城市安全。
在金華的城市地下,各種管線不少于10種,每一種都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不同單位各自為政,你建你的,我挖我的,難免出現管線“打架”、道路反復開挖問題。
由于資料不全,信息不通,在一條管線鋪設開挖時,把其他管線挖破的現象時有發生。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文件和規定,對道路“開膛破肚”進行規范和約束,但因先天不足,一旦地下管線出現故障,不開挖還真解決不了問題。
于是有人就設想,能不能給馬路也裝上一條“拉鏈”,維修檢修時拉開,修好時拉上,不影響城市道路通行和美觀。
現實中,這條“拉鏈”就是地下綜合管廊。在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時,把所有地下管線統一敷設于一條公共廊道中,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成本大大節約,運行管理維護方便,以往病根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可以改變過去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的局面,標志著今后城市建設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胡銀生看來,地上出問題,病根都在地下。有了地下管廊,日常巡檢維護等都可以通過出入井在地下完成,不僅能解決“馬路拉鏈”和“空中蛛網”問題,還能抵御管道侵蝕和抗震減災,管線運行更安全穩定。
金華綜合管廊施工現場 俞躍 攝
兼顧人防僅增加0.63%造價
2013年金義都市新區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方案提交到了市民防局。按常規,地下挖條共同溝,預留好各種管線和敷設空間就行了。綜合管廊各地建了不少,國家也有統一標準,并不復雜。
胡銀生當時就考慮,地下綜合管廊也屬于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能不能在戰爭、災難來臨時,使之成為一條生命線?既是城市管線運營的生命線,也是人們防災避災和人員疏散的生命線。這一設想,為后來金義都市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這條管廊全長約12公里,首期5.82公里就“藏”在新區核心區塊法華街、宏業路一帶地下約6.5米深處。標準斷面6.15米寬,4米高,由兩個并列的方形通道組成。人在里面蹦蹦跳跳,騎自行車都沒有問題,內部空間很寬敞。
管廊中左側通道為單排管,用于鋪設直徑50厘米的熱力管;右側為雙排管,左邊是直徑40厘米的中水管和直徑50厘米的給水管,右邊沿墻體設置很多托臂,上設多層橋架,分別鋪設電力管線、通信管線等。管廊頂部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類似天井的“投料口”,以后鋪設管線或養護維修,施工人員就從這里進出,再也不用在馬路上“開膛破肚”了。
從實踐來看,金義都市新區綜合管廊首期造價僅約2.3億元,折合每公里4000萬元左右,比專家預計的每公里廊體投資8000萬元節省了一半。更令人自豪的是,在僅僅增加造價0.63%的情況下,新區綜合管廊工程就兼顧了人防需要,為新區增加了一條面積達3.6萬平方米、與沿線臨近地下空間和人防工程互聯互通、戰時可供人員應急疏散的地下通道,全面提高了“生命線”工程的綜合防災抗損能力。
“一次投資,永續利用;一次入廊,按需添加;一次動土,不復開挖。”胡銀生說,金義都市新區綜合管廊實現了“一廊多用”和投資效益最大化,可以確保新區核心區地面和道路50年內不因管線增設和更新而開挖,管廊使用壽命長達100年。
金華經驗開先河貢獻大
金華與杭州、寧波、麗水一起被列為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試點城市。金華試點的創新特色,正是對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的成功實踐。
2014年7月,金義都市新區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課題研究通過專家組評審,成為全國首個通過國家院士級專家評審的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項目。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浙江省城市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設計導則》初稿。
今年上半年,金義都市新區綜合管廊在住建部、國家人防辦的各種會議上頻頻亮相,并被總結為“金華經驗”、“金華樣本”,予以推介推廣。廣東、廣西、河南、四川等人防部門聞訊紛紛來考察取經或索要資料,借鑒經驗成果。
得知“金華經驗”在前天的鑒定會上受到錢七虎院士的力捧,上海市人防辦負責人也專程來金取經。
據了解,在普通綜合管廊的基礎上,新區綜合管廊工程增加了4個人防通道,在地下可實現1000人次/時的應急避險和安全疏散能力。這些通道與周邊人防工程相連接,非常狀態下可發揮防空襲、減少人民財產損失的作用。通俗地說,在和平年代,這一地下工程可以拿來預埋管線、滿足日常需要;戰爭時期,可以用來給市民當防空洞和避難所,一舉兩得。
今年8月初,國務院下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第5條明確提出,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結構設計應滿足抗震、人防和綜合防災等需要。
“增加滿足人防需要這一條,與金義都市新區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的成果不斷推廣,形成全國影響力,有很大關系。”金華市人防辦負責人介紹,省市兩級都曾為此向國家人防辦提交報告,引起了高層的重視,畢竟金華開了先河。
錢七虎院士等一批國內地下空間領域的權威專家在鑒定會上表示,綜合管廊兼顧人防需要后,將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線平時防災、戰時防空的抗毀能力,而且在面臨戰爭和地震時,可快速轉換為“應急人員疏散通道”,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價值。
據金華日報
金華要立全國樣板 用綜合管廊破解“馬路開膛”
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