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污泥干餾碳化處理生產線是國內最早建起來的,現在每天可處理50噸污泥。”日前,浙江金華永康市污水處理廠總經理池棟指著一套設備說。
這套設備的神奇之處,就是能把污泥變成生物碳當肥料,還可以運到土地沙化的地方,防止土地沙化,保土保肥,幫助植物生長。“一般10噸污泥經過干餾碳化后,能生成1噸生物碳。”在污水處理廠的脫水車間,池棟指著一條傳輸帶介紹,城市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就在這里脫水。只見機器將稀泥經過壓制脫水后,變成薄薄一層泥土,再通過輸送帶,集中傳輸到一個存儲倉中。
按以往的處理工藝,污泥經過脫水后,就直接裝袋,運到指定地點填埋,到這就算結束。其實,經過這樣脫水后,污泥的含水率還有80%左右。“這些一粒粒的就是污泥進行干餾碳化的產物,含水率只有3%左右,顆粒均勻。”池棟從一個編織袋里抓出一把黑色顆粒,粒徑在0.5厘米至1厘米。
干餾法處理污泥是在全封閉狀態下進行的,污泥干餾碳化處理生產線與脫水生產線連接在一起。經過脫水的污泥從存儲倉里被直接輸送到生產線內,經過無氧高溫處理,只需四五個小時就可變成碳化顆粒。“在無氧高溫的情況下,不會產生二惡英等有害物質,并將污泥中的大部分碳保存下來。”池棟介紹。
據了解,污泥干餾碳化處理生產項目這一技術已在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廣泛運用。永康是國內第一個使用這項技術的城市。該項目總投資1700萬元,占地2400平方米,2013年10月該項目正式竣工投產。
“每年能回收成本200多萬元。”永康市水務局局長吳東明介紹,傳統污泥處置成本(含運費)在300~350元/噸,而污泥干餾處置成本只有100元/噸左右。目前,該市污水處理廠生產的生物碳,主要銷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杭州西湖龍井茶基地,真正變廢為寶。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例,目前永康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的年產量,每年僅夠改善500畝沙化土地環境,產品供不應求,市場缺口巨大。
污泥干餾碳化處理也全面提升了永康的處污能力。目前,該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8萬噸,每天產生的污泥超過60噸。2015年,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工程項目通過省環評驗收,排放標準達一級A,得到了國家環保部肯定,省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調研,準備在全省清淤的污泥處置中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