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張世祥)12月10日,由江蘇金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山環保”)與E20環境平臺聯合主辦的“‘污泥聯盟系列活動’之金山環保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及溫室種植集成技術評定會”在江蘇省宜興市金山環保公司舉行。
在此次活動中,行業權威專家組對金山環保自主研發的“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及溫室種植集成技術”進行了技術成果評定。專家組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曲久輝院士、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教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余剛教授、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北市政院鄭興燦總工、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李藝總工、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吳海鎖院長、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唐建國總工、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鄧志光總工、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兼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傅濤教授。

技術迭代與創新:環境治理與生態農業的工程融合
專家組聽取了研發情況匯報,審閱了相關工作報告、技術報告,考察了示范工程現場。經過質詢和討論,專家們認為:針對污水處理廠污泥、餐廚垃圾和藍藻問題,金山環保自主研發了集太陽能低溫蒸發干化、污泥制備活性炭及溫室種植為一體的技術系統。高透光性疏水材料太陽能直接干化密閉設備,實現無太陽能以外能耗的污泥、餐廚垃圾和藍藻的干化處理;干化污泥制備成活性炭,實現了無害化與資源化;將污泥干化過程中收集的蒸發水用于溫室大棚種植,實現了環境治理與生態農業的工程融合。
目前,該成果已獲授權專利13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11件,利用該技術成果所建的宜興百噸級規模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為污泥處理處置提供了新技術和途徑,在全國具有良好的示范意義。
據開發此項技術成果的總負責人、金山環保錢盤生董事長介紹,該項技術的研發始于5年前。依托研究成果,公司于2013年與宜興市萬石鎮人民政府簽訂了合計日處理能力50噸的餐廚垃圾及城市污泥項目,目前已經過二年多的穩定運行,達到了設計要求。在此基礎上與宜興市排水有限公司簽訂了污泥處理承包合同,在宜興建立了100噸/天的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工程項目,該項目投入運行以來,設備完好,運行穩定可靠,生化污泥處理量滿足設計要求,處理冷凝出水水質COD小于30 mg/L、氨氮小于1 mg/L;處理后干渣含水率小于8%,符合設計和技術協議要求,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創新不一定總是發生在實驗室里”
在示范工程現場,考察的專家組成員和其他嘉賓都對技術的顛覆性創新表示驚嘆: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采用低溫復合膜技術將污泥(餐廚垃圾/藍藻)低溫蒸發深度干化,然后熱解制成污泥基活性炭,實現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將太陽能復合膜低溫蒸發產生的污泥蒸發水,用于生態農業灌溉,進一步實現污泥的高效資源化處理。太陽能低溫復合膜安裝在地面兩米以上,下面閑置空間可有效利用。
該項目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將含水率80%~85%的脫水污泥均勻布入密閉的太陽能膜箱內,膜箱上表面為高透光率的太陽能低溫復合疏水膜,在太陽光照射下膜箱內溫度升高,與外界形成一定的溫差,污泥吸收熱能后實現水分蒸發,水霧在低溫復合疏水膜表層冷凝成液態水并流至集水管,蒸餾出水可回用或直接排放,得到含水率低于8%的干化污泥。
李藝總工考察之后評價說,從金山的實踐可以看出,“創新不一定總是發生在實驗室里”。
王洪臣教授認為,該項技術與當前業界對環保工程的期待和要求是比較契合的,整個污泥處理過程基本沒有味道,大棚內喝咖啡都沒有問題,確實實現了環境友好。另外,從直接、間接方面都可以說是非常綠色的技術,是真正的低碳技術。低碳已經不再是口號,尤其是在污染治理工程方面,如果自己碳排放很大,那就很諷刺了。
鄧志光總工說,確實沒想到,技術有很好的優化,把含水率80%~85%的脫水污泥的含水率能降低到8%。另外,還走通了活性炭的研究。
唐建國總工說,該項技術的工藝布置非常巧妙,空間得到了有效利用;整個工藝的設備維護也比較方便;還實現了穩定化,為污泥處理產物的資源化奠定了基礎;另外,這個技術還可以用于解決藍藻和餐廚垃圾問題,這也是有特色的。
系統組合的張力
9位著名專家也對工藝系統詳細數據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從推廣、實現產業化的各個方面給出了中肯意見。最后,專家組經討論一致通過評定,并認為該技術自動化程度高、實用性強、綠色、循環、低碳、推廣應用價值大,技術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曲久輝院士總結評論說,該技術總體是通過太陽能低溫復合材料把污泥干化、資源化,也可以處理藍藻。技術系統進行了生態農業與環境治理的融合,是集成技術。該技術的核心技術是太陽能低溫干化,在低溫條件下,密閉空間里,通過太陽能的照射和儲存,水分更容易蒸發,溫室大棚下面也是熱的,比僅靠太陽能蒸發效率更高。該項技術最核心的方面就是密閉空間太陽能低溫干化加疏水材料,同時又附加集成了生態農業、制活性炭技術。
傅濤教授認為,金山的技術組合有兩個方面的突破。首先它對傳統的低溫干化,進行了精細化、極致化的創新,激活了這個技術。比如疏水膜的設置,污泥的傳輸,和溫室的結合等。其中,空間節省,疏水膜的角度,對太陽能的利用,對業界都有很大啟發。
另外,這個系統設計的延展度很大,金山環保當前的設計是和活性炭結合,還可以跟有機農業,跟肥料結合。處理藍藻,還會有其他資源化組合。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生態化體系,可以根據商業需要,不同地域需要,有不同的實現方式。錢變成技術是科研單位的事,企業就是把技術變成錢,這是應用。金山的這個技術很好地反應了從市場導向,從污泥痛點導向,組合傳統技術,來形成新的系統設計,產生的市場價值。他從商業挖掘上,商業模式創新上也給出了建議。
該技術和示范工程吸引了不少權威專家前往,12月11日,原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杭世珺在出席金山環保承建的國家環境保護特種膜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會議時,專程考察了示范工程現場,稱贊該項技術在污泥治理中徹底實現了無害化與資源化,與溫室種植的技術集成設計構思獨特,形成了閉環的生態系統,希望此項新技術在當前推行的我國城鄉系統環境建設中大放光彩。
變污泥為種植土 金山環保國內首創
來源:無錫日報
本報訊原本難以處理的污泥,通過太陽能循環風干技術處理后,不僅除去了可能帶有的有害致病物質,還成為“寶貝”用于溫室種植。近日,由宜興金山環保自主研發的“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及溫室種植集成技術”通過專家評定,正式對外推廣。據了解,該項技術屬國內首創。
此次研發的新技術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采用低溫復合膜技術將污泥(餐廚垃圾/藍藻)低溫蒸發深度干化,然后熱解制成污泥基活性炭,實現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將太陽能復合膜低溫蒸發產生的污泥蒸發水,用于生態農業灌溉,進一步實現污泥的高效資源化處理。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污泥中含有的寄生蟲卵是無害化處理的一項難題,而這項技術通過復合膜技術,不需添加任何輔助化學藥劑,使病原微生物等致病物質在密閉的膜箱空間內,被太陽光紫外線有效處理。
目前,該成果已獲授權專利13件,同時,已在宜興建立的100噸/天的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示范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蔣夢蝶)
污泥處理需要一條生態產業鏈
2015年12月16日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污泥處理需要一條生態產業鏈
一座占地70多畝的溫室大棚里,草莓正在開花,綠蘿和吊蘭郁郁蔥蔥,水流從文竹、果樹旁繞過。在大棚中間的一塊較大空地上,設有茶座,坐下來喝一杯紅茶,欣賞滿眼綠色,有陽光從頂上的透光板照射下,即使在冬日,大棚里也是不冷不熱,分外愜意。
12月10日,在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單位江蘇金山環保工程集團的基地,記者走進了這座并不普通的大棚。
一塊板和一張膜的妙用
這座大棚的頂部是由太陽能低溫復合膜和透光板組成。“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及溫室種植集成技術”技術成果總負責人、金山環保集團董事長錢盤生告訴記者,透光板能給大棚植物生長足夠的陽光,而太陽能低溫復合膜是使用了高透光性疏水材料制造的太陽能直接干化密閉設備。當含水率80%—85%的污泥,通過傳輸帶均勻進入并分布在密閉的太陽能膜箱內,膜箱表面的高透光率低溫復合疏水膜,在太陽光照射下膜箱內溫度升高,與外界形成一定溫差,污泥吸收熱能后水分蒸發,水霧在低溫復合疏水膜表層冷凝成液態水并流至集水管。
“大棚植物的灌溉用水,以及繞棚的水流就來自蒸餾出來的水,這樣的水可回用,也可直接排放。”錢盤生說,所得的含水率低于8%的干化污泥,再通過輸送帶自動運輸到隔壁的爐子內,通過焙燒等技術得到活性炭,而工業污泥中重金屬等物質會固化在碳吸附材料中,不會有二次污染的危害,同時實現了污泥的無害化和資源化;由于只占用了溫室大棚的頂部,因此不會大量占用耕地,使環境治理與生態農業的工程融合為一體。
作為“污泥聯盟系列活動”,在江蘇省宜興市金山環保公司舉行的“金山環保太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及溫室種植集成技術”評定會上,聯盟還邀請了9位業界權威專家對該技術進行評定。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教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北市政院鄭興燦總工、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李藝總工等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為,這是集太陽能低溫蒸發干化、污泥制備活性炭及溫室種植為一體的技術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實用性強、綠色、循環、低碳、推廣應用價值大,技術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利用該技術成果所建的宜興百噸級規模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為污泥處理處置提供新技術和途徑,在全國具有良好的示范意義。
聯盟執行理事長、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說,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創新技術研發”。在2015年,聯盟成員共實現5項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創新。
除了金山環保的陽能低溫復合膜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污泥及溫室種植集成技術外,還對聯盟成員單位的啟迪桑德環境集團的“電滲透污泥高干脫水技術”、北京京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干化+焚燒+煙氣處理工藝”、新奧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的“超臨界水氧化污泥處理”、綠源科創的“污泥超高溫好氧發酵(UTM)技術”進行評定和推廣。當前,這些技術都已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落地”,實實在在地為我國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以及資源化,發揮著作用。
不成熟的產業和前景廣闊的市場
近些年,隨著我國污水處理規模的穩步增長,作為污水處理副產物,污泥產生量也隨之增加。據住建部《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總量達3827239萬噸,而城市濕污泥產生量為2143萬噸,這還不包括由工業企業和園區自主處理污水所產生的工業污泥。
一方面是污水處理耗資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污泥處理不得力,使得“污水白處理了”。多位研究污泥領域的專家表示,不處理污泥,污水處理幾乎是無用功,無非是污染物在污水處理廠轉了一圈,聚集在污泥里,又回到環境中。
污水中的重金屬、有機物、細菌和有害微生物等,大半留在污泥里。污泥處理通行做法是,將污泥脫水,消毒,然后堆肥、風化等,以無害形式回歸自然。但據調查,即便是最重視環保的北京,也有大量污泥未經處理,直接進入環境。
但不成熟的產業也意味著一片前景廣闊的市場。E20研究院預測,未來5年,國內用于污泥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規模將達到800億元人民幣。
傅濤說,聯盟將在產業內“推行開放合作”、“探索創新產業模式”。截止到2015年11月,聯盟較2014年新增成員25家,聯盟成員總數達到42家。其中包括無錫國聯、E20環境平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上海市政院等知名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每個成員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核心價值,包括模式和技術等,在污泥市場中有一定影響力;屬于污泥處理處置資源化、能源化產業鏈集群的中堅力量。
“聯盟還探索創新產業模式,構建污泥企業技術路線分布圖,搭建上下游產業關系,引導產業生態合作;構建生態化的污泥產業聯盟,集產業群優勢,共生共贏;通過戰略、技術、資本、營銷、項目五大紐帶,推動聯盟成員企業間的合作,以團隊力量承接需求,分享項目增量。”傅濤說。
保護知識產權、編制技術標準規范
據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布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5版)》,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求,到今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達到80%。但實際上,我國污泥無害化處理率不足30%。因此,選用實用、綠色、資源化程度高的污泥處理技術成為國家和聯盟的當務之急。
據介紹,保護知識產權、編制技術標準規范也是聯盟的一大任務。當前,聯盟通過上海市政設計院等成員單位,正在編制《城市排水管渠通溝污泥處理技術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深度脫水技術規程》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好氧發酵技術規程》,預計在2016年完成。
聯盟還通過舉辦論壇和沙龍,推廣技術和案例,發布市場調研報告等各種介質擴大聯盟影響力,壯大隊伍,從產業鏈接,增量合作等角度出發,促進聯盟開放合作。今年,聯盟考察與推廣的技術案例有上海天山污水處理廠污泥深度脫水工程、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上海竹園污泥處理工程。
“聯盟的目標是聚焦污泥產業中堅力量,形成多條污泥處理處置統解決方案,建立生態聯盟創新機制并形成污泥生態產業鏈。”傅濤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