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黑臭水體是百姓反映極為強烈的水環境問題。黑臭水體不僅損害了我們的人居環境,還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已經成為百姓的強烈愿望。
2016年以來,多省市地區相繼出臺工作方案,將黑臭水體整治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一時間,黑臭水體整治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有分析稱,到2020年,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市場規模將達數千億元,對于相關企業來說,可謂“遍地黃金”。日前,國際水協期刊《Water Research》區域主編(Editor)郝曉地教授在《中國給水排水》的一篇名為《黑臭水治理“三級跳”程序辨析》引發網友熱議。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分院資源研究所所長 王家卓
這篇文章這兩天很火,郝教授又是業界知名教授,作為晚輩我談點兒自己的見解。我對文中的觀點有些不同意見。一是文中說的很多都是富營養化的治理問題,而不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問題,這兩個還不是一回事兒,所以要是把標題換成富營養化控制的三級跳可能更合適。二是把外源阻斷認為是民眾意識起關鍵作用的觀點,我也持保留意見。黑臭水體整治中,最重要的是控源截污,這個最重要的還是政府,政府不截污,污水直排,下雨隨意溢流,老百姓意識再到位也無濟于事。三是文中過分強調了河流流動性在黑臭水體治理中的作用,而沒有強調內源污染的治理。
北京水科院水務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總/高工 居江
郝教授的分析從純學術很有道理,但涉及到管理領域也有些小瑕疵:一個是對黑臭水體的定義他沒弄清,二是水體流動固然好,但是有時卻可欲不可求,三是企業政府和公眾的職責不是那么分的。
來源:中國水網
附:《黑臭水治理“三級跳”程序辨析》原文
來源: 中國給水排水
作者簡介:郝曉地(1960-),山西柳林人,教授,從事市政與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污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污水處理數學模擬技術;可持續環境生物技術,現為國際水協期刊《Water Research》區域主編(Editor)。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黑臭水現象恰恰是自掘命根。黑臭水現象目前在我國隨處可見,即使是2008年本已變“綠”的北京又“死灰復燃”,同樣出了現黑臭水現象。為此,消除黑臭水不僅僅是來自民間的呼聲,目前已上升到政治層面。國務院于2015年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 “水十條”)已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至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關于黑臭水治理,各種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百姓、學者、官員、業主、企業等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地發表了很多有益的應對策略與治理思路。探其根源,缺氧與富營養化是產生黑臭水體的根本原因,而導致缺氧與富營養化的誘因則是水體中有機物、氮與磷含量過高,遠遠超出了水體及其他自然環境的自然凈化能力。在后果(黑臭水)與原因(污染物)辨析方面,學者、官員們意見較為統一;而對于黑臭水根治雖基本都框出了大致的治理方向(外源減排、內源清淤、水質凈化、清水補給、生態恢復),但在各環節的工作側重上則出現了較大的分歧。
1 阻斷外源
各類黑臭水體治理首當其沖的是要阻斷各種可能的污染物來源,這其中不僅包括城市污水截流、私接亂排之點源以及雨水沖刷地面形成的面源,還應包括降雨時霧霾落地、入水形成的面源,更重要的是必須杜絕垃圾傾倒這樣明顯的固體廢物污染源。因此,阻斷外源實際上是對水、氣、固三種狀態污染源應采取的水、陸、空立體防范措施。
昆明滇池富營養化治理在城市污水處理率幾乎達100%、無磷洗衣粉普及、周邊退耕還林等點源和面源多重控制下,經多年治理,仍不見明顯好轉,夏季來臨時整體上看上去仍像是一大盆綠油漆。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忽視了流域內磷礦開采所導致的徑流含磷量,以至于含磷徑流源源不斷進入滇池,特別是在雨季時節。結果,這部分難以杜絕、且沒有意識到的面源足以不斷維持滇池的富營養化狀態。水體富營養化國際標準(TN=0.5 ~ 1.2 mg N/L;TP=0.03 ~ 0.1 mg P/L)表明,在其它營養成分(氮、硅酸鹽等)與物理條件(溫度、陽光、水流等)適宜的情況下,很多水體中即使在完全沒有污水排入的情況下,單就非點源徑流帶入水體的磷負荷就足以導致富營養化。對滇池而言,流入的徑流很多可能便來自于磷礦開采后的裸露地面,其中磷含量不言而喻。
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氮(N)與磷(P)水平都很低,所以,當空氣污染后,特別是出現霧霾極端污染天氣,遇降雨則會將霧霾中的PM2.5、PM10等細小懸浮顆粒直接帶入或間接隨徑流帶入水體。因PM2.5和PM10中污染物顆粒主要來源于工業尾氣、汽車尾氣、居家爐灶、浮土揚塵等渠道,所以,其中肯定存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磷的成分因浮土揚塵也一定存在。因此,水污染防治也必須與空氣污染防治并行,否則,很可能事倍功半,出現類似于滇池那樣,忽略了“隱性”污染源的存在。
其實,看得見、摸得著而又防不勝防的“顯性”污染源是直接向河道、湖泊、水庫中傾倒生活垃圾,這種現象在廣大農村地區、城市棚戶區、舊城區、城鄉結合部等處往往隨處可見。這種明目張膽的向水體傾倒垃圾現象如果不加以制止、杜絕,那后續的水體自凈、水質保持環節根本無濟于事,純粹是無用功。


2 自凈恢復
顯然,只有在外源被完全阻斷的情況下,才可有效實施水體自凈功能恢復的步驟。誠然,黑臭水體現象出現意味著水體、土壤、植物等環境自凈能力已完全喪失,而“一潭死水”則加劇了黑臭水現象的惡化,以至于在河、湖、庫底形成了COD以及N、P含量極高的底泥沉積物。因此,水體自凈能力恢復最關鍵的環節是要讓水“動”起來,而不是簡單地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在恢復水體自凈能力方面肯定是必要的,也是第一步,但是,清淤、疏浚后如果仍是一潭死水,那水體自凈容量僅限于“潭”內水量、湖邊土壤和植物,一旦再遇污染物累積過量,可能重蹈覆轍。這方面,荷蘭治水經驗與作法非常值得借鑒。水國荷蘭80%以上的國土面積被縱橫交錯的水網所連接,無論運河、人工湖,還是城內景觀水體、溝渠,全部水體均在動態流動之中。水流動的好處不僅可防止污染物下沉,還能將之逐漸帶往自凈容量更大的自然或人工區域(如郊外),甚至可以通過人工濕地等措施強化水體的自凈作用。適當的水體流速還是在同等環境條件下抑制富營養化發生重要手段。
有關水流動對水體富營養化形成影響的研究已有很多。實驗研究已經證明,在TN、TP、溫度、光照、pH、溶解氧(DO)等環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水體流速對藻類繁殖以及出現富營養化現象具有重要影響;不同條件下存在誘發富營養化現象的臨界流速(0.08 m/s~0.1 m/s)。高于臨界流速,水體不易形成水華,這就是湖泊、水庫、緩流等水體容易看到水華出現,而流速較快的河流(如長江、黃河)罕有水華現象的根本原因。水動力條件能直接作用于水華藻類細胞,影響其生長繁殖與種間競爭,同時改變水體環境及營養鹽的狀況。其中,流速不僅對藻類的生長聚集與分布具有十分明顯的影響,還能影響水體營養物質與優勢藻的種類;流量則主要通過單位時間內水量的變化影響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與消亡。
研究人員就水流循環對水體自凈的影響進行了比較試驗研究。試驗結果顯示,在模擬污水自然凈化處理的渠—塘系統中,水流循環對降低水中N、P效果明顯;無論渠—塘系統存在水生植物與否,只要水流保持一定的速度在進水首端和出水末端連續循環,水體中的N、P均能在很快降低;相反,在水體靜止、不循環的情況下,N、P非但不降,反而升高。由此可見,在其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動水”比“靜水”能更好地抑制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
3 水質保持
污水處理無疑是水環境質量保持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沒有上述兩個步驟作為水質保障的重要基礎,僅僅靠污水處理出水標準提高似乎也無濟于事。只有在污染源完全阻斷、水的自然凈化能力完全恢復的情況下,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方能借助環境自凈容量(物理、化學、生物作用)進一步得以提升,并借助水的流動進一步抑制水體富營養化及殘留污染物耗氧現象。否則,即使將自來水作為補充水源仍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現象。
關于自來水可至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很多居家百姓種花澆水時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只不過他們沒有富營養化的概念而已。北京自來水水質應該是全國控制最為嚴格的地方,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的106項指標肯定全部滿足。但是,就北京自來水水質而言,照樣可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不妨用洗凈的透明可樂瓶做個簡單實驗,只要將灌滿自來水的瓶子蓋好后放在窗臺(室內即可)上,過一段時間即可在瓶壁內側看到一層綠色(藻類),且隨時間推移、溫度上升、日照延長,瓶壁內側的綠色面積變得越來越大、厚度逐漸增加,可謂“瓶壁生輝”。
北京自來水在靜止條件下便可致藻類生長,一方面說明北京自來水中N、P含量仍然高于藻類繁殖標準,另一方面證明“一潭死水”無助于水的自然凈化。關于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N、P閾值,國際標準如上所述分別為TN=0.5~1.2 mg N/L和TP=0.03~0.1 mg P/L。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僅NO3-<10 mg N/L便超過富營養化國際閾值標準的高值(1.2 mg N/L);飲用水國標中目前因種種原因還未涉及P的標準,這就為藻類生長埋下了伏筆。北京部分區域自來水水質經實際檢測(24 h平均樣)如表1所示。顯然,這樣的水質確實已超過富營養化閾值國際標準。相反,向密云水庫匯水的小溪中的N、P卻低于自來水中的含量。
由此可見,一味靠提高污水處理出水標準而忽視阻源與自凈的黑臭水治理方式是徒勞的,因為即使是最后采用膜法,并且處理至自來水標準,水體富營養化現象還是難以避免的。
在黑臭水治理上,行政管理的短視行為和政績需要似乎把治理的法寶全押在了末端治理上,希望通過提高污水處理標準而直接滿足地面水四類甚至更高標準。這就將黑臭水治理的壓力全部轉嫁到負責污水處理的企業身上。結果,對污水處理提標動議出現兩級分化的企業反應。主張提標的企業依仗膜法(MBR、超濾、甚至反滲透)信心十足,而采用傳統技術(常規活性污泥法)的企業則怨聲載道。
膜法固然對水質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無論是MBR還是超濾,它們的處理原理全是物理截留,不具任何生物強化作用,作用原理主要是靠對固體截留導致N、P和COD減少,而對微量溶解性的殘余污染物則無可奈何。膜法能耗過高,絕不可能成為根治黑臭水體的靈丹妙藥。
常規活性污泥法企業面對現行一級A、一級B標準目前還都在大喘氣,再要提高標準更是要了這些企業的命。于是,很多人便拿歐美等國排放標準來說事,聲稱這些國家的現行標準還沒有我國的高,而人家的污水處理技術水平早已超越我們,我們怎能將標準制定的比人家還高?其實,國外出水排放標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并不是很大,或者說根本就不具可比性!國外的排水標準多半是首先考慮自然凈化能力之后反算出污水處理廠應該達到的排放標準;美國一些州因自凈容量富余而至今在污水處理廠沒有實施脫氮除磷,很多地方甚至僅僅是靠化糞池加土壤來處理污水。反觀我國,自凈容量早已消失殆盡,所以,提高排放標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問題是若沒有阻源與自凈做基礎,污水處理提標并達標肯定是治標不治本的下策。
4 結語
以上分析顯示,黑臭水治理確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單靠資金和技術便能徹底解決的事情,需要經歷上述分析中的“三級跳”,下級鋪墊上級,級級相扣,不存在一步跨越的“一級跳”式逾越;孟胍蕴針瞬⒘钇髽I達標方式解決黑臭水的末端一級跳終將是治標不治本,不過是短時間內管理者顯示政績的一種短平快,最后結果一定是從頭再來,2008年奧運之時已變綠的北京又回歸黑臭時代便是最好的例證。
在阻源、恢復、保持這種黑臭水治理必須經歷的三級跳中,一級跳最為關鍵,也最難實現,因為這往往牽涉到老百姓的素質、意識與自覺性。關于污水截流,政府最多只管得住規劃圖上的那些管線污水,而規劃圖以外那些私接亂排的污水以及肆意向河道、湖泊傾倒的生活垃圾則完全是老百姓的蓄意行為,剪不斷,理還亂。二級跳應該是政府的工作,只要政府能摸清水體脈絡并厘清思路,一般投資后應該能夠見效。三級跳則是污水處理行業份內之事,目前的技術縱然可以將污水處理到飲用水程度,如,新加坡的“新水(NEWater)”。然而,忽略前兩級跳,把黑臭水治理之寶押在提標、升級改造之上,結果將是黑了綠、綠了黑,周而復始,反反復復。實際上,污水處理只相當于恢復水質的“粗”處理,自然凈化才是恢復水質的“細”處理或“精”處理。
因此,在三級跳式的黑臭水治理方式下,一級跳與民眾有關,二級跳是政府的事,三級跳才是企業努力的方向。一句話,民眾、政府、企業分別是黑臭水三級跳中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