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期間,我國水處理將由滿足“總量”向追求“質量”邁進,質量化專業化是大勢所趨,水處理行業發展也正經歷從“狹義水處理”向“廣義水處理”轉變
文|中投顧問
“十三五”期間,我國水處理將由滿足“總量”向追求“質量”邁進,質量化專業化是大勢所趨,水處理行業發展也正經歷從“狹義水處理”向“廣義水處理”轉變,“廣義水處理”包括污泥處理、膜法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和海綿城市等由污水處理衍生出來的多個行業。
由于水質監測發展滯后,黑臭水體定義、衡量標準缺乏,所以本報告著眼于污泥處理、膜法水處理和海綿城市三大熱點進行市場規模預測,文中發布的數據為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獨家預測成果。
污泥處理——“十三五”期間污泥處理市場規模可達1100億元
去年“水十條”對污泥處理處置提出了明確的工作目標,污泥問題逐步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重點。作為污水處理的“衍生品”,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用水量和工業用水量的不斷增加,污水處理量也隨之上升,污泥產量隨之不斷增加,2015年我國城鎮污泥年產量達到3500萬噸,同比增長16%。
污泥處理本身是一個新崛起的行業,在我國仍然處于萌芽階段,相關企業較少,行業集中度低。與此同時,在我國污水處理過程中,長期以來普遍存在“重水輕泥”現象,使得我國污水處理快速發展但是污泥處理行業卻停滯不前,污泥處理處置缺口巨大,行業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與污泥產量連續遞增趨勢相背,我國污泥有效處理率還很低,大量污水廠采取直接傾倒或是簡單填埋處置手段處理污泥,全國有效處理率遠遠低于30%。由于我國城鎮污水處理企業處置能力不足、處置手段落后,大量污泥沒有得到規范化的處理,直接造成了了“二次污染”。
“十三五”規劃出臺,將更重視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總體質量改善,環保問題將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而廢氣、污水、污泥的處置將是今后國內環保處理的三個主攻方向,污泥市場未來將會獲得政府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目前,污泥行業頂層設計的政策體系已經搭建完畢,污泥行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在不斷改善。
污泥每年有效處置率低,污泥處理處置是水污染物減排不可或缺的環節,正呈現出巨大商機。根據行業經驗,1萬噸生活污水生產污泥5-8萬噸,1萬噸工業廢水產生污泥約10-30萬噸,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十三五”我國共排放4000萬噸污水,其中生活污水3000億噸,工業污水1000億噸,1萬噸污水的污泥產量取中間數計算,未來五年間處理這些污水的污泥產量約為4萬噸。
我國污泥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自然干化、焚燒等方式,這四種處理方法的占比分別為65%、15%、6%、3%,無害化處理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填埋將會越來越少地被用到,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計,“十三五”期間這四類處理方式的占比將分別為40%、25%、15%、8%。
根據不同污泥處里處置技術的投資運營成本空間取中間值估算,2016-2020年間我國污泥處理的投資成本約為110億元,運營成本約為600萬元,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計“十三五”期間污泥處置行業利潤水平可達到15%左右,換言之“十三五”期間污泥處置市場規模可達1100億元左右。
圖表 不同污泥處里技術的成本對比
膜法水處理——2020年膜法水處理市場規模可達1600億元
相對傳統的污水處理方法而言,膜法水處理技術具有出水質量高、治水效果穩定、分離能耗低等多個優點,是水處理工藝未來發展方向。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膜產業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現階段我國已經成為膜研究和膜應用第一大國,中國在某些膜技術研究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15年我國膜產業產值規模達到849億元,同比增長15.8%。
當前,在我國膜技術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率還比較低。膜產業作為一類高科技產業受到國家大力支持,尤其是隨著我國對水資源保護的日益重視,膜法水處理技術受到國家大力推廣,在國家的支持和引導下,膜技術在城鎮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處理的使用率不斷上升。
近年來,我國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市政污水處理需求量增長迅速,隨著城鎮污水處理率的不斷提高,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效果將逐漸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改進污水處理工藝就是提升污水處理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盡管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正在逐年減少,但是工業廢水排放規模依舊非常龐大,而且隨著國家排放標準的不斷提高,為達標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主動采用膜產品。
就當前的市場發展現狀來看,膜技術在污水處理行業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即成本略高,膜技術逐漸成熟,不僅拓寬了膜法水處理應用范圍,也將會帶來技術成本的下降,膜產品在污水處理領域大規模應用將成為現實。
此外,隨著我國膜技術研發應用的不斷推進,產品質量逐步提高,國產膜及膜制品的進口替代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內膜法水處理市場規模擴張有望提速。
“十二五”是膜法水處理全面推廣階段,行業年產值五年復合增速約為16.24%,盡管工業廢水排放量在下降,城鎮污水處理率也已達90%,膜材料及膜技術應用成本都趨于下降,但膜法水處理的潛在市場空間依然很廣,尤其是在再生水和工業廢水處理領域。
綜合多重因素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十三五”期間膜法水處理行業產值五年復合增速大概落在10-15%間,若以13%進行計算,到2020年我國膜法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600億元左右。
海綿城市——2020年海綿城市建設市場規模可達1.8-2.2萬億
2012年,海綿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0月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今年以來,各地暴雨不斷,讓海綿城市的概念再次升溫。
為推進海綿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政策持續加碼。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發布確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加速執行,到目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綿城市政策的推動呈指數型增長。
自國內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開始申報以來,各省表現出遠高于去年的火熱程度,目前有超過20個省市發布推進“海綿城市”的相關規劃,并啟動超過數千個項目,全國16個試點城市擬投資金額超過1300億元。
我國海綿城市進入16年后,行業也進入了政策密集發布期,未來政策扶植力度、投資規模、項目推進速度都存在超預期可能。新世紀以來,每年國際上都會有出現大量相關技術文件、法規政策、工程實踐,國內海綿城市研究實踐進程也在不斷推進,未來幾年我國海綿城市發展有望取得突破性成就。
國務院在《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2014年,我國城市建設區面積為49773平方公里。
當前我國新城區建設依舊火熱,如果以2001-2014年年均1952平方公里的速度計算,2015-2020年期間,我國新城區開發面積累計增長量將達11712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到202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有望達到62000平方公里。
“十三五”期間我國城市化進程將會進一步提速,這將推動我國城區建設需求,帶動新城區建設,但是受土地、城市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制約,新城區建設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下去,未來新城區建設的限制因素會更加凸顯,綜合考慮正反兩個方面的力量,“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城區建設速度相對前幾年或會有小幅度下降。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將在61000平方公里左右,要完成20%的政策目標,需要改造12200平方公里。海面城市建設成本大約為1.5-1.8億/平方公里,所以到2020年海綿城市建設市場規模可達1.8-2.2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