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利好政策下,我國水污染質量迎來快速發展。據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已達到2.17億立方米/日,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2%,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5%,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另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與接近飽和狀態的市政污水處理領域相較,污泥處理市場仍存巨大的市場剛需,被眾多環保視作水處理市場的下一個風口。
數說2016水處理行業 污泥處理市場有望加速釋放
污水處理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方法,將污水所含的有機污染物、固體懸浮物、氨氮、磷、細菌等污染物分離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污染問題也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污水處理已日漸成為經濟發展和水資源保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大力發展污水處理技術和產業化水平,是防止水體污染、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今后一段時間,依據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文件,與生態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的污水處理行業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我國水環境狀況仍待改善
①河流總體呈現一定程度污染
根據國家環保部發布的《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以及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72.1%、19.0%和8.9%。
②地下水污染狀況堪憂
地下水方面,2015年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點總數為5,11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000個。水質優良的監測點比例為9.1%,良好的監測點比例為25.0%,較好的監測點比例為4.6%,較差的監測點比例達到42.5%,極差的監測點比例為18.8%。
(2)國內水環境改善具有艱巨性
①用水量及廢水排放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至2014年期間,全國的用水量由5,547.80億噸增至6,094.86億噸,增幅為9.86%,與此同時,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由482.40億噸增至716.18億噸,增幅達到了48.46%。
截至2015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為56.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相比中等發達國家的80%(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左右仍有較大差距。隨著國內城鎮化、工業化的繼續推進,用水量、廢水排放量仍將持續增加,其中廢水排放量的較快增長對水環境改善構成制約。
②水環境呈現復合型污染的趨勢
近年來,由于城鎮人口擴張引起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長,以及農業化肥的普遍使用,使得廢水排放量中的有機物含量顯著提升,化學需氧量COD(主要由有機物引起)由2002年的1,367萬噸增至2014年的2,294.60萬噸(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與此同時,POP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TN(總氮)、TP(總磷)等污染物含量的上升,使得水體污染問題趨于復雜。
除主要污染物的處理與治理問題外,水環境污染的范圍由流域污染向湖泊、地表水、地下水蔓延,使得居民飲用水污染問題加劇、綜合治理難度加大。
(3)污水處理向高標準階段發展具有長期性
我國水環境的改善有賴于污水處理、污染整治的綜合運用。污水處理方面,國家通過財政及政策扶持,不斷促進水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9至2015年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由1,878座增至3,542座(數據來源:住建部),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25%,污水日處理能力由1.05億噸/日增至1.70億噸/日。
雖然我國污水處理設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污水處理水平與全社會關于水環境改善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
①污水處理設施仍存在缺口
根據住建部數據,截至2015年末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1.90%、縣城污水處理率為85.22%,該數據相比發達國家接近100%的污水處理率仍有提升空間,部分污水處理設施缺失的城鎮仍有設施新建需求。
②已有設施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的動態發展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的污水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即便已有設施滿足當下需求,一段時間之后,會重新出現處理能力的缺口。考慮到土地資源的制約因素,對已有設施升級改造是較為經濟、高效的解決途徑。
除處理能力不足外,國內污水處理設施還存在處理標準不高的問題。隨著水環境質量的社會關注度不斷加大、相關法規對污水排放的標準日趨嚴格,以及新環保法對區域水環境問責制度的建立,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需求日漸迫切。
③深度處理和回用水平較低
我國南方及北方區域的水環境狀況差異較大,其中南方存在水質型缺水的情形,雖然水體豐富,但受污染影響,自然水體經凈化處理后仍難以達到高品質飲用水的狀態;北方則存在水源性缺水的情形,自然水體相對匱乏。
對于水質型缺水,如果在污水處理環節便能夠做到深度處理,則將改善自然水體質量;對于水源性缺水,如果加強回用力度,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滿足北方居民對水資源的需求。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在深度處理及水回用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綜上,我國污水處理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在設施建設及改造、高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國內污水處理向高標準階段發展將經歷長期過程。
(4)中小城市是改善國內水環境的重要領域
①中小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待加強
截至2015年末,國內城市與縣城污水處理廠數量及處理率的對比如下:

從上表來看,我國城市的平均污水處理廠數量接近縣城的3倍,平均污水處理量超過縣城的10倍,而污水集中處理率也高出6個百分點。我國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正在不斷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縣城方面仍然需要加強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
2016年一季度,36個大中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水處理總量為46.9億立方米(資料來源:住建部),而剩余約2,200個城鎮的污水處理量總和僅為79.5億立方米,即我國污水處理能力存在分布不平衡的情形,中小城市及其下轄縣城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②中小城市污水處理發展潛力較大
2009-2015年,我國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的變化情況如下:

上圖中,國內城市污水處理率由75.25%增至91.90%,增幅為22.13%;縣城的污水處理率由41.64%增至85.22%,增幅達到104.66%,雖然縣城污水處理率水平仍然低于城市,但其發展速度相對較快。
城市當中,大型城市在專業化管理體系、資金、人員等方面的資源較為充沛,水環境保護的啟動時間較早,污水處理設施較為成熟、處理標準相對較高;中小城市正處在污水處理設施的健全階段,近年來保持著一定的新建、改建投入;縣城因發展資金相對滯后,存在污水處理基礎設施不足或已有設施處理標準偏低等問題,由此決定了縣城的發展潛力較大,將逐步進入水環境設施建設及改造的高峰階段。
③中小城市是改善和提升國內水環境的重要領域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指出: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加強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引導,提升質量增加數量。鼓勵引導產業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城市和縣城布局,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夯實產業基礎。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以及大型城市土地、人工成本快速上漲造成工業企業遷出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及其下轄縣城的建設正在成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中小城市配套污水處理設施的新建及改建正在提速,然而,資金、技術、人才與管理體系的相對缺乏,使得建成的設施往往存在建設缺陷或穩定達標風險,加上各類工業排污企業從大城市遷到中小城市周邊的工業園區,使得中小城市形成水污染量多、面廣、技術難度大、綜合性強的格局,中小城市已經成為改善我國整體水環境的重要領域。
綜上,未來一段時間,國內污水處理設施的新建、改建將集中于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及其下轄縣城的污水處理水平,對我國水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5)污泥處理細分領域有待快速發展
①污泥產生量持續提升
根據《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試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是污水處理的產物,主要來源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藝環節。每萬立方米污水經處理后污泥產生量(含水率80%計)一般約為5-10噸。根據住建部數據,2010年末至2015年末,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由1.24億立方米/日增長至1.70億立方米/日,由此估算出污泥產生量(含水率80%)的區間由2,200~4,500萬噸/年提高至3,000-6,200萬噸/年。污水處理量的增長,會導致污泥產生量的持續上升。
②無害化處理水平較低
根據2015年住建部相關調查數據,我國各地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無害化處置率約56%。目前,國內仍有相當數量的污水處理廠未配套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往往不經過無害化處理便簡單填埋,甚至無序堆存,污泥無害化處置的比例偏低,這與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為91.90%、縣城污水處理率為85.22%的狀況相距甚遠。
現階段,國內污泥無害化處置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污泥的處理尚未形成清晰的收費模式,大部分污泥處理依靠政府補貼彌補成本,而政府補貼金額并無統一、明確的政策依據;另一方面是先進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和管理模式有待推廣和普及。
③污泥處理不當會帶來負面影響
污泥處理是污水處理緊密連接的重要環節,如果處理處置不當,很容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并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具體包括:
A、污泥成分復雜,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有毒有害的重金屬以及難降解的物質,污泥不經過無害化處置,會造成水體、土壤和大氣的二次污染,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B、土地作為稀缺資源,對支撐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污泥簡單填埋或隨意堆置會擠占稀缺的土地資源,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④污泥處理是改善水環境的重要環節
總體來看,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是改善水環境的重要環節,其處理處置水平的提升,反過來又將帶動污水處理環境效益的進一步提高。隨著近年來產業政策不斷向污泥處置傾斜,污泥處理細分領域將逐漸擺脫無害化處置率低、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不高的現狀。
4、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
水環境是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水處理(含伴生污泥處理)是關系社會發展質量的戰略性產業之一。未來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將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主要推動力如下:

(1)持續需求提供長期動力
截至2015年末,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為91.90%、縣城污水處理率為85.22%,相比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未來一段時間仍存在新建處理設施的需求。除此之外,環保法規趨嚴,以及居民對水環境質量關注度的提升,使得污水處理存量設施的升級改造需求日益迫切。
2015年末,我國污水處理廠數量達到3,542座(數據來源:住建部),未來污水處理廠的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龐大的污水處理設施規模是專業化運營需求的基礎,市場的持續需求為行業發展提供了長期動力。
(2)政策扶持加快行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密集推出了多部與水環境改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
產業規劃方面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使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實現縣城污水處理率達85%左右、重點鎮達70%左右;城市方面,2020年的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
行業投資方面根據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國家信息中發布的《2008-2020年中國環境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在處理水平正常提高的情況下,我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的廢水治理投入(含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將分別達到10,583億元和13,922億元;而在既定控制目標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廢水治理投入將分別達到12,781億元和15,603億元
環保責任方面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嚴重的環境破壞行為界定為刑事犯罪,并相應配套了刑事處罰措施;2014年4月,環保法正式修訂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環保法確立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措施,這將導致地方政府對包括水環境在內的環境狀況給予空前的重視。配套財稅政策方面2014年12月,財政部、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明確指出:污水處理費屬于政府非稅收入,全額上繳地方國庫,納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實行專款專用。
從上表可見,隨著我國環保政策的持續向好、環境執法力度不斷趨嚴,污水處理的廣度和深度都將增強,從而促進本行業的快速發展。
(3)第三方治理漸成慣例
國際上污水處理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主體通過付費方式將產生的污染交由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從而實現成本的節約和效率的提高。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使各行各業進入細分化、專業化時代,觀念上也逐步從“誰污染誰治理”轉變為“誰污染誰付費”,從而使企事業單位專注于自身業務,而由專業化的環保服務企業負責環境的改善。
2014年12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從總體要求、推進環境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創新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場、強化政策引導和支持、加強組織實施六大方面,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給予了發展政策指導。前述文件的落實,將意味著第三方市場主體將在更大程度上參與環境污染治理,進一步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4)污泥處理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將得到提升
在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中,關于污泥處理處置的意見是按照“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強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70%左右。2015年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出: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前述政策法規對污泥無害化處置率指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②污泥處理的發展桎梏將得到解決
長期以來,污泥處理處置未能形成清晰的收費模式,影響了我國污泥處理領域的快速發展。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提出: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按照覆蓋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營和污泥處理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則制定。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暫時未達到覆蓋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營和污泥處理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的,應當逐步調整到位。
上述文件明確提出在污水處理費中考慮污泥處理處置成本,為包括污泥處理設備供應、污泥處理運營和建造等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盈利來源的關鍵政策支持。
我國污泥處理領域總體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具備較強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實踐經驗的污泥處理企業,未來將面臨較大的發展機遇。
行業競爭格局和市場化程度
1、國外污水處理行業概況
(1)國外污水處理行業的基本情況
國外的污水處理行業起步較早,自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到90年代時,發達工業國家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0%以上,其中新加坡、新西蘭以及一些北歐國家已達到或者接近100%的污水收集和處理率。
從國外污水處理的發展模式來看,歐洲國家主要是投入巨資對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水污染進行治理,新加坡則采取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政策,從污染源頭下手,使自然水體持續保持較為潔凈的狀態。
(2)國外污泥處理細分領域的基本情況
污泥處理作為污水處理的重要環節,其在發達國家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其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較為成熟、政策法規及標準規范較為完善。
歐美發達國家大規模現代化污泥處理始于上世紀60年代,其中早期階段主要采用簡單的脫水減量進行污泥處理;隨著環保政策標準提高,新建的污水處理設施開始同步建造污泥無害化處理設施,其采用的技術主要為機械脫水等;現階段,隨著技術的進步,高水平的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技術得到廣泛運用,主要處理技術包括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熱干化、石灰穩定技術等。污泥經過處理之后,還需要進一步處置。歐美國家早期是以填埋作為主要的污泥處置方式,后因可用場地資源越來越少,而逐步轉變為以土地利用、焚燒等方式為主。
2、行業競爭格局
(1)國際水務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
國際水務巨頭企業如蘇伊士、柏林水務、威立雅等具有一定的資本實力優勢,能夠在20萬噸/日以上大項目中居于領先地位,但由于國內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規模普遍偏小,且分布在全國各地,國內的水務企業能夠體現出更大的便利性優勢、成本優勢,從而占據相應的市場地位。
(2)國內污水處理的競爭情況
國內污水處理企業可以劃分為地方政府主導型企業和市場運營企業兩類。地方政府主導型企業一般是由國有企業轉型與重組,或由地方政府主導改制而成,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較大,具有相對較大的規模和資本實力,其中的部分企業通過上市實現了業務升級和轉型,自身的市場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在經營方面仍然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點,主要服務領域覆蓋某一座城市或其周邊區域。
市場化運營企業主要依靠技術優勢、管理優勢、成本優勢等取得市政工程或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訂單,該等企業數量相對較多、市場表現相對活躍,尋求和把握市場機遇的能力相對較強,能夠較好的適應市場環境。經過近年來的市場競爭,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部分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和模式創新,逐步邁入行業前列,形成具有規模更大、管理更加規范的綜合性服務商。
現階段,污泥處理細分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尚未形成,參與企業一般為具有污水處理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企業。隨著污泥處理的受關注度日漸提升,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持續扶持,污泥處理業務將建立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競爭格局,具有污泥處理成功經驗的企業,以及技術、模式、管理能力領先的企業,有望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2、行業市場化程度
污水處理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性行業,前期發展過程中處于行政主導狀態,市場競爭程度較低。
2000年11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供水節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積極引入市場機制;2002年,國家計委、建設部、環保總局發布《關于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要求切實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運營的市場化改革;2014年12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以堅持市場運行為原則,鼓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推廣。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市場化的競爭環境,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宏觀政策不斷健全,運作機制、方式逐步與國際接軌,行業已經呈現出較高的市場化程度。
原標題:2016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現狀及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圖)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