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五類水居然可以變身二三類水 上海科學家成功研發水體生態修復創新技術
時間:2017-04-24
來源:上海科技報
湖水渾濁發綠,湖面被大片的藍藻所覆蓋,但通過一些工藝技術,一周后就可以呈現出這樣的美景:湖水清幽,湖面如明鏡般映照出倒影,魚兒暢游其間。從劣五類水質,短期內即變身為二三類水質,這得益于同濟大學環境專家柴曉利教授團隊研發的水體生態修復創新技術——“水體微生物活化系統”。近日,這一技術即將應用于云南滇池流域30萬平方米的海東濕地生態修復凈化工程中。
據柴曉利教授介紹,我國2014年環境公報數據顯示,十大水系監測的26個重點湖泊和水庫中,劣五類水質占7.7%;469個國家重點監測斷面中,劣五類水質達13.7%,給周邊環境和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傳統的水體修復方式,一般有河道底泥的清淤、曝氣充氧、定期換水、投加生物菌種、水生植被恢復等,這些方式各有其不足和局限性。
實踐證明,經過6至8小時活化培養,水體中微生物的活性大大提高,微生物的有效量顯著增加,功能性增強,水體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得到了優化,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提升,其生態系統最終得以修復。柴曉利打了一個比方:“這好比我們患感冒,如果身體抵抗能力強,通過有效調動自身免疫力,不吃藥便可自愈。”
相較傳統的水體生態修復技術,這一新型技術的運用,不僅讓水體中微生物的脫氮效果得到大幅提升,還能有效降解底泥中的有機物,并能適應高溫、高鹽等極端水體環境,對消除河道黑臭、抑制藍藻暴發具有顯著效應。該處理工藝占地面積小,操作運行簡便,投資、運行成本低,每3萬平米的水域其設備體積僅有1立方米,設備動力消耗才600瓦左右。
據介紹,這一河道生態修復新工藝現已應用于上海、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的湖泊及河道治理工程中。結果顯示,實施該工藝后,這些地區原本黑臭的水域變得清澈,水體透視度達60厘米以上。楊浦區長海新村西湖園是剛剛完成實施的一個最新工程項目,湖內原本為劣五類水質,經過同濟環境專家的生態修復后,湖水不再散發異味,清澈見底,達到了三類水質標準,人可以直視湖面下1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