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逾250億!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體方案獲批

由上海市水務局制訂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體方案》已經上海市政府同意,日前全面啟動。整治范圍西自江蘇省界,東至黃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共855平方公里,涉及蘇州河水系內12個區,工程將持續至2022年,總投資預計將達254.47億元。
根據工程方案,到2020年,蘇州河干流將消除劣V類水體,支流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78%;到2021年,支流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工程結束,蘇州河干流堤防工程全面達標、航運功能得到優化、生態景觀廊道基本建成;形成大都市的濱水空間示范區、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開放展示區、人文休閑的自由活動區,為最終實現“安全之河、生態之河、景觀之河、人文之河”奠定基礎。
關于轉發市水務局制訂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體方案》的通知
滬府辦〔2017〕80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
市水務局制訂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體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2月21日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體方案
蘇州河亦稱吳淞江,發源于東太湖的瓜涇口。蘇州河自青浦區趙屯入境,至外白渡橋入黃浦江,在本市境內長約53公里,河道面寬一般為50-70米,流經青浦、嘉定、閔行、長寧、普陀、靜安、黃浦、虹口等8個區,是橫貫上海中心城區的骨干河道,也是上海的“母親河”。上世紀90年代起,本市投入140多億元,實施了三期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通過持續十多年的治理,蘇州河干流全部消除黑臭。但蘇州河干支流水質尚未達到國家要求的Ⅴ類水標準,干流(上、中段)還存在防汛安全隱患,兩岸仍存在臟亂差現象。
對照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要求,開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以提升城市防汛能力,順應人民群眾期盼,十分必要和緊迫。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落實《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進一步改善蘇州河干支流水環境質量,提高干流防汛能力,優化沿岸生態環境,現制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體方案》。
一、整治范圍和目標
(一)整治范圍
西自江蘇省界,東至黃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共855平方公里,涉及蘇州河水系內12個區。
(二)整治目標
到2020年,蘇州河干流消除劣Ⅴ類水體,支流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78%;到2021年,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干流堤防工程全面達標、航運功能得到優化、生態景觀廊道基本建成。形成大都市的濱水空間示范區,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開放展示區,人文休閑的自由活動區,為最終實現“安全之河、生態之河、景觀之河、人文之河”的愿景奠定基礎。
二、主要措施
以“市區聯動、水岸聯動、上下游聯動、干支流聯動、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聯動”為原則,通過點源和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防汛設施提標改造、水資源優化調度,以及生態、景觀、游覽、慢行的多功能公共空間集成策劃和建設等綜合措施,滿足水功能區劃要求,留足濱水空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點面結合,標本兼治,提升河道水質
以水質達標為重點,以污染控制為抓手,堅持“水岸聯動、點面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結合“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采取支流專項整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初期雨水攔蓄處理、雨污混接改造等措施,同步實施支流及周邊環境整治,實現區域污染全面治理。
1.支流專項整治。對蘇州河兩翼2012條(段)中小河道(含36條主要支流)進行專項整治,在各區“一河一策”支流整治方案基礎上,形成蘇州河水系內12個區“一區一本”“全市一本”的支流整治方案,做到整治全覆蓋。
(1)環境整治。結合“五違四必”綜合治理和創建“無違村”工作,將所有河道兩側各1公里范圍內的“五違”納入各區、街鎮“五違四必”綜合治理重點范圍,實施專項整治。對河道兩岸的陸域進行改造提升,進行綠化種植、建設臨水休閑通道、打造臨水景觀,改善地區整體環境質量(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
(2)截污納管。加大截污納管投入力度,完成整治范圍內直排污染源的納管任務,建設完善區域各級污水管網,實現截污納管工程全覆蓋(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3)排污口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調查工作。對未經批準擅自設置的入河排污口,依法予以拆除或封堵。通過截污納管、調整關閉等方式,消除直排污染源。推進綠色先進制造工藝、技術和裝備,提升企業治污水平。對不符合區域和產業規劃、達不到環保標準的,堅決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市經濟信息化委)。
(4)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完成區域內約1.2萬戶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任務,實現區域內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全覆蓋。同時,加強周邊村莊已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和養護,加強區域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市農委)。
(5)水系溝通。制定水系連通工程整體方案,對區域內的約130條(段)斷頭河進行整治,通過拆壩建橋、實地開河等措施,溝通河道水系,增強水體流動能力(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市交通委)。
(6)生態修復。對938條(段)1008公里中小河道,采取疏拓河道、新建生態護岸、種植綠化等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在此基礎上,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通過采用人工增氧、人工濕地、生態浮島和配置水生植物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工程和生物措施,改善水質,逐步修復河道生態系統(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2.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加快推進虹橋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加快完成尾水排入蘇州河支流的安亭、華新、白鶴和青浦第二污水廠的升級改造及擴建工程,提高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責任單位: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3.治理初期雨水污染。通過截流、調蓄、輸送、處理等措施,減少泵站放江量,進一步降低初期雨水污染對蘇州河水質影響。實施蘇州河段深層排水調蓄管道系統工程、市政泵站污水截流設施建設與技術改造,推進天山、桃浦、曲陽、龍華、長橋和泗塘等六座污水處理廠功能調整,轉變為初期雨水調蓄設施。啟動竹園初期雨水處理廠的建設(責任單位: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4.雨污混接改造。在全面完成調查的基礎上,完成混接改造方案的編制,同步推進改造工作并建立完善長效監管機制。
(1)完成市政排水管道混接整治。改造雨、污水錯接支管,封堵連通管,同步采取措施解決雨、污水出路問題。加快實施新、改、擴建污水管道,對損壞管道進行修復,滿足污水排放需求(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2)基本完成企事業單位及沿街商戶混接整治。結合排水口混接調查結果,對企事業單位和沿街商戶產權單位負責對內部混接及私接、錯接等進行整改。對沿街商戶污水排放單獨敷設專用污水管道,處理達標后接入市政污水管道(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3)有序推進住宅小區雨污混接整治。結合住宅小區排水出口混接調查成果,開展混接小區內部雨污水管道混接和陽臺排水等情況調查;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制定住宅小區雨污混接整治計劃,通過完善小區內部雨污水管網,加強管道維護,封堵混接點,增設陽臺雨水立管等措施消除小區混接(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房屋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水務局)。
(4)進一步加大市政雨水排水口整治力度。按照規劃對109個排水系統實施初期雨水截流和調蓄設施建設;對泵站已建截流設施能力不達標或運行不正常的進行整改;對缺失回籠水設施的泵站,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改造(責任單位: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二)蓄排結合,統籌兼顧,提升防汛能力
結合流域工程,進一步完善蘇州河水系防洪治澇格局,提升蘇州河的防洪治澇排水能力。
1.健全防洪體系。依托吳淞江工程,疏拓蘇州河蕰藻浜以西段河道,建設兩岸堤防;完成蘇州河蕰藻浜-真北路段的堤防達標建設及底泥疏浚,使蘇州河全線形成完整的防洪體系,有效降低蘇州河兩側區域的澇災風險(責任單位:市水務局、相關區政府)。
2.提升排水能力。實施蘇州河段深層排水調蓄管道系統工程,提高蘇州河沿線25個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將設計暴雨標準提高到5年一遇,并有效應對100年一遇強降雨(責任單位: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
(三)注重生態,水岸聯動,提升綜合功能
貫徹“綠色、開放、共享”的整治理念,多部門聯合,積極推進蘇州河兩岸城市更新及用地轉型,建設生態廊道,打通濱水通道、增加濱水空間、營造水陸景觀、提升生態質量,打造世界級濱水區。
1.建設生態景觀。制定蘇州河兩岸功能性規劃,結合吳淞江生態廊道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青浦段101公頃、嘉定段86公頃、閔行段84公頃生態景觀廊道,基本完成長寧段10公里慢行步道(江蘇路橋橋墩東側-外環線)、普陀段1.39公里貫通工程(真北路-千陽路)、靜安段4.7公里兩岸貫通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對蘇州河堤防進行生態改造,修復生態岸線。水綠結合,改善環境品質,提升景觀質量,促進生態廊道與生活功能的有機融合(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綠化市容局、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
2.開放公共空間。制定蘇州河貫通方案,推進綠化、生態、景觀、游覽、慢行等多功能公共空間集成,形成連續暢通的公共岸線和功能復合的濱水空間,促進蘇州河兩岸開發有效聯動,營造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新亮點,提升濱河區域的公共服務功能,打造蘇州河兩岸“生態、休閑、運動、文化”品牌,滿足市民的健康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交通委)。
3.提升綜合功能。研究蘇州河對于城市功能的整體作用;合理布局沿河碼頭等設施,打造綠色航運;提升蘇州河防汛、航運、景觀、人文、公務等綜合功能(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交通委、市規劃國土資源局)。
(四)市、區聯手,條塊聯動,提升管理水平
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為示范,形成市、區聯手,條塊聯動,協同整治,建管并舉,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
1.建立綜合整治協調推進機制。結合河長制,明確市、區兩個層面的責任與分工,落實具體工程項目與責任主體;在市級層面,以市河長制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作為蘇州河四期工程建設的協調平臺,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協調推進相關治理工作。在區級層面,由各區總河長負責,進一步落實各級河長責任,全面排摸污染源,分析成因,中心城區按照“一區一本”、郊區按照“一鎮一本”及“一區一本”的要求,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明確年度治理目標,協調推進轄區內拆違、截污納管、雨污分流改造和河道清淤等各項工作(責任單位:市河長制成員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河長制辦公室)。
2.優化調度運行管理。制定污水處理廠、輸送干線、市政泵站、截流設施組成的優化調度方案和雨天放江污染負荷削減技術方案,控制泵站溢流放江污染。逐步推行市政泵站排污監管及排污許可證管理試點。完善排水管網檢查與養護機制,減少管道沉積物對蘇州河水質沖擊性污染負荷。根據“一河兩片”(蘇州河、淀北片和蕰南片)的水功能區水質改善深化研究方案,開展蘇州河及支流的水資源調度工作,促進河道水質改善(責任單位:城投集團、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
3.提升地表水環境監測能力。構建蘇州河水系的監測、預警數據平臺,進一步完善蘇州河兩翼區域水環境預警監測體系。強化市政泵站、污水處理廠的排放口監測,優化地表水環境常規監測斷面布點、增加監測頻次,實現監測全覆蓋,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處理處置能力(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務局、相關區政府)。
4.加強執法監督和長效管理。加強對排(污)水企業的監管,實施河湖動態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制訂聯合執法方案,完善分工合作、信息互通、案件移送等工作機制,形成嚴格執法、協同執法的工作局面。落實河道維修養護責任,將河湖管理納入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完善河道巡查監督機制(責任單位:相關區政府。協調部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城管執法局等)。
5.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以市、區兩級財政管理體制為基礎,用足用好現有的各類相關政策資源,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對蘇州河支流整治,沿用《本市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方案》中的相關政策。同時,加快制定全市雨污混接改造的補貼政策,并應用于蘇州河四期所涉及的雨污混接改造工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水務局)。
附件: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任務表
上海市水務局
2017年11月29日


轉載:華東給水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