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3月20日報道(記者 張興國) “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顏明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表達了共同的關注。他們建議,實施大秦嶺“國家綠芯”工程,實施大秦嶺地區生態修復工程,保護和改善大秦嶺生態環境。
秦嶺地跨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重慶、四川,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還是長江、黃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區,全國超過1/10的人口受惠于秦嶺水。因物種多樣,秦嶺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
兩位委員建議,實施“國家綠芯”工程。對大秦嶺保護修復進行系統設計,加快恢復大秦嶺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健全森林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發展園林景觀藝術,提升森林景觀水平,永葆大秦嶺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3年,《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201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開始實施,該《條例》明確劃定了大秦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適度開發區的范圍。
郝際平表示,秦嶺沿線各省(市)對秦嶺生態保護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但距離大秦嶺整體生態修復完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兩位委員建議,國家設立“大秦嶺管理委員會”。建立聯省(市)共治機制,由“秦嶺委”負責,各省(市)設立專門機構,形成“有省無界、有區無障、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共贏”的大秦嶺共治機制。
兩位委員建議,實施“國家綠芯”工程。對大秦嶺保護修復進行系統設計,加快恢復大秦嶺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健全森林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發展園林景觀藝術,提升森林景觀水平,永葆大秦嶺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3年,《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201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開始實施,該《條例》明確劃定了大秦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適度開發區的范圍。
郝際平表示,秦嶺沿線各省(市)對秦嶺生態保護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但距離大秦嶺整體生態修復完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兩位委員建議,國家設立“大秦嶺管理委員會”。建立聯省(市)共治機制,由“秦嶺委”負責,各省(市)設立專門機構,形成“有省無界、有區無障、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共贏”的大秦嶺共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