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天的大會,圍繞水處理領域前沿技術,深入探討水科學產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化路徑,為未來水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多合作機遇,并有望進一步促進先進水處理技術在江蘇的合作融合和轉化落地。
新技術層出不窮,
污水不是負擔是資源
早在30年前,荷蘭就實現了直飲水的大范圍應用,不用過濾,也無需消毒,家家戶戶開水龍頭就能喝水。這在江蘇可以實現嗎?
荷蘭Delft理工大學助理教授、荷蘭最大水務公司Oasen Drink Water研究員劉剛說,在調研江蘇的水環境時,他們發現有兩片地域的飲水環境和荷蘭很相似,非常適合試點直飲水——淮安以及茅山附近,“目前,這兩個區域的直飲水研究已被中科院作為示范工程。”
采用分散式處理,是城市應用直飲水的“捷徑”之一。劉剛說,國內引進直飲水的最大成本主要在于,重新鋪設水網管線時,需要耗費大量人工,但如果采用“分散式”處理,有條件的小區可以率先實現直飲水。“一方面要采用加氯消毒,殺死細菌生物等,另一方面降低管網的漏失率,避免因管網爆裂、泄漏而引起外物或污水滲透,確保水廠生產的清潔水能夠安全‘抵達’每家每戶的水龍頭。”
能放心喝上直飲水,水源污染和污水處理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目前國內很多水廠開始使用膜分離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曲久輝說,使用PVC膜材料處理技術,達到了非常好的水處理效果。“我們會繼續采用類似的方法,在原來傳統的水處理的過程結合新技術,進一步提高水處理水平。通過使用新的技術,在成本、技術以及質量三個方面做到良好的平衡。”
污水并非是城市的負擔,更能夠成為可利用的資源。國際水協會執行總裁卡拉瓦若莫西說,在國外,污水處理廠更普遍的稱呼是資源回收廠,因為污水處理廠不僅有處理廢水的作用,還承擔著回收能源和資源的職能。“在美國,從污水中提取氮、磷等有機物已經得到普遍應用,提取出的有機物則用于農業化肥的制作。”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昆士蘭大學教授袁志國說,在澳大利亞,從污水中提取的厭氧可以轉化成沼氣用來發電,最初沼氣發電只能用于當地的污水處理廠。“近些年沼氣液化技術已成熟,解決了運輸問題,液態沼氣已經不局限于哪里產哪里用,將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世界級水科學產業,
何以集聚長江一島?
本次世界級的大會何以能夠落戶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地處長江中下游,四面環水,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條件。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產業時代背景下,我國水務產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水科學產業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朝陽產業,未來10年內,中國水科技產業的市場空間將達到4萬-5萬億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江心洲要打造水科技產業集聚高地,讓國內外優質的水科技高新企業落戶生態島。”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管委辦副主任楊建中介紹說,江心洲是江蘇海綿城市的試點片區,島上5平方公里的試點區今年將通過省級驗收。
此前,依托南京大學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平臺,由南京大學環境學院以任洪強院長領軍的核心人才團隊、大江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建鄴區政府引導基金匯江創投共同投資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江島環科院,已于去年12月落戶。江島環科院致力于科研成果轉化、環境分析檢測、技術標準研制、政策咨詢服務等四大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集產業創新資源聚集、關鍵產業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新業態企業孵化、產業技術國際合作等功能于一體的環境生態創新高地。
從提出做“水”的文章,再到南京國際水務中心和國際水生態創新中心相繼落戶,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更期待借助本次大會,努力打造成國際領先的水科學技術研發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產權技術交易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國際水生態創新中心與世界500強、水處理行業龍頭企業蘇伊士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挪威百沃特生物水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美國戴利特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選址南京國際水務中心,已完成注冊登記,加拿大蓬勃(上海)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德國博格曼、海盈科創孵化器等多家國內外水務企業已與勝科國際水務中心達成入駐意向。
未來城市,
是個“會呼吸”的生命體
當前,“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熱點話題。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中國的城市水管理技術比較成熟,最關鍵的是集成問題,就是把理念綜合在一起,對城市水管理進行統一規劃,再進行實施。”袁志國說,在水資源管理和循環利用方面,“分散式處理”與“集中式處理”同樣重要。“伴隨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增加、水資源短缺、污水排放量增加,城市原先的污水處理系統跟不上城市擴張的速度,改造設施、新建管網又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時就需要分散式處理。”
“目前,全世界85%的污水都沒有得到良好的處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卡拉瓦若莫西認為, 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水智慧型,在城市里把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結合起來,也就是中國目前提的海綿城市概念。“水智慧型城市技術已經在新加坡、巴西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使用和驗證。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水處理方面的經驗正在不斷增長,這些經驗都是非常寶貴的,對于世界上許多的國家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卡拉瓦若莫西說,水處理部門和相關部門處于快速增長當中,包括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都意味著未來在水處理方面,將會更多地和新興技術結合,從而催生出更多的響應市場經濟的機會。
記者 王 拓 張 宣
然 鹿 琳 孫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