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在全國率先從污水里檢出毒品 揪出販毒團伙
南方都市報
[微博]呂婧
南都訊 記者呂婧 通訊員 寧雙權 利用污水對城市環境進行體檢,測試毒品濃度,進而判斷一個地區的毒情形勢。這一項聽起來“高大上”的尖端科技已經在中山落地施行。在推進“智慧公安”建設的思路引導下,中山市禁毒工作日前有了新突破,中山警方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簽約建立環境法醫學聯合實驗室,中山市成為全國首個將污水驗毒技術全面應用于禁毒實務的城市。
通過污水驗毒搗毀販毒網絡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早在3天前,中山市公安局、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進行了環境法醫學聯合實驗室簽約儀式。當天,中山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鄭澤暉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劉耕年,簽署了建立環境法醫學聯合實驗室框架協議和禁毒合作框架協議。
雙方共建實驗室意味著什么?6月26日,一場掃毒行動對此做出注解。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隊馮立洲支隊長是當天掃毒行動的總指揮。與以往辦案不一樣的是,這次案件中的一條線索,正是源于中山警方采用北大的污水驗毒技術。“我們之前在一家污水處理廠檢測到毒品成分,通過分析追蹤,溯源到具體的小區”,馮立洲介紹,此后警方結合其它技術手段,最終鎖定了吸毒人員的樓層、房間。接下來通過擴線偵查,發現了一個販毒網絡。
6月26日,警方兵分五路同時收網,成功抓獲7名涉毒人員。“污水檢測的精度非常高,理論上說,5克毒品倒在與西湖相當體量的水里,都可以檢測出來。”馮立洲表示。
目前,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喜青教授課題組在未知毒物鑒定、污染源追溯等環境法醫學領域的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其率先開創了通過分析污水和地表水中毒品監測毒情的方法,部分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能準確排查出吸毒人員的分布
目前,中山22個污水處理廠已經為毒情監測的“前哨”,中山也成為全國首個將污水驗毒技術全面應用于禁毒實務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定期從污水中采集水樣交給警方,如果吸毒人員有排泄物通過下水道進入污水處理廠,這些水樣就為毒情監測提供重要線索。除了對毒品犯罪實施精準打擊,馮立洲認為這項技術還有一重重要的意義:能夠更客觀地反映一個地區的毒情形勢,評價當地的禁毒工作,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涉毒案件幾乎沒有報案,因此也很難判斷一個地方真實的毒情”,馮立洲說。污水驗毒,正好能為過去禁毒工作的困境打通解決之道。馮立洲表示,首先這個方法能快捷、準確地排查出吸毒人員的分布,此外,污水驗毒相當于對一座城市進行體檢,橫向比較不同區域間毒情的嚴重程度,縱向反映一個區域不同時期的毒情發展態勢。
馮立洲舉例說,比如有的片區,檢測發現入水口與出水口毒品濃度相差很大,就說明這一帶吸毒人員比較多,那么當地警方就應該對這些重點地區制定專門查處、打擊的措施。為了讓結論更有指向性,現在警方還會在不同的時間點,分時段對重點地區進行檢測。
將深化污水檢測在禁毒領域的應用
中山市公安局與北大聯合共建實驗室,引入國內最前沿科技開展禁毒工作,已經引起了各方關注,這正是一枚在“智慧公安”建設中結出的碩果。
為了落實“智慧公安”,鄭澤暉提出要抓好“五智”建設,包括“智情預警”、“智感防控”、“智偵合成”、“智服惠民”和“智管強警”。以此實現“五精”,即精密維穩、精確防范、精準打擊、精心服務、精細管理的目標。
此次中山警方在國內首次共建環境法醫學實驗室,無疑借力“智腦”站到了業內前沿,鄭澤暉在簽約活動中也為這項新技術的運用點贊,認為禁毒“圍繞‘智慧公安’的思路,主動出擊、主動作為,取得成效”,并表示,接下來還將依托框架協議和聯合實驗室,深化污水檢測在禁毒領域的應用。
在馮立洲眼里,這項嶄新的技術落地運用還需要在機制上不斷完善。不過他指出,現在各分局已經開始重視這項檢測指標,并且進行靶向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