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企業50強出爐,國企稱霸的環保產業究竟有多強?
9月8日,中國環境企業50強新鮮出爐。榜單由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和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聯合發布,對環境表現較為突出的中國上市公司進行了重點評價。
在當日舉行的2018中國綠色創新大會上,上述機構聯合發布了“中國十大環境責任上市公司”和“中國十大行業環境責任領軍企業”,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院長施懿宸在發布環節介紹表示,上述評價結果,通過中財大綠金院編制的“綠色領先股票指數方法學”得出。

▲“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發布
為環境企業排座次,這并不是第一次,不過卻是最具有權威的一次,從這份嚴格以數據為出發的分析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呢?
50強,誰最強?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介紹說,這份榜單源于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原環保部發布的一項政策:《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
馬輝說,在對上規模環境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各個企業2017年度營收的總額,進行了排列,便有了50強榜單。
其中,營收的數據來源有如下一些方式:以環保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按照已公布的2017年報數據;大型綜合性上市集團公司,則依據2017年報中的環保業務板塊的營收;非上市公司企業實行自愿申報,但申報的數據須來源于第三方數據財務審計報告。
我們來觀察下這份50強名單。
▲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
排名第一的是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068.SH),這絲毫不意外。葛洲壩集團2013年將環保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根據其2017年年報,葛洲壩目前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污土污泥治理、水環境治理、固廢垃圾處理、新型道路材料、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等六大環保業務,形成了百億級環保產業集群。
央企轉型做環保,顯然有現成的資源可以利用。2017年,葛洲壩實現營業收入 1068.07 億元,其環保行業營收僅次于建筑行業,為266.8億元,約占總營收1/4。
作為明星上市公司的三聚環保,是這份榜單的榜眼。此前,三聚環保的盈利模式一度曾受到市場懷疑,巨額的應收賬款,總讓投資者懸心。不過,今年上半年,三聚環保的“國有化”似乎讓這種質疑煙消云散。不久前,海淀國投增資海淀科技成為三聚環保控股股東,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國資委成為三聚環保的實際控制人。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或許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對于本就孱弱的民營環保企業來說,三聚環保回歸國資懷抱,或許讓很多民營企業心情復雜。
榜單的第三名,是北控集團旗下的北控水務,作為老牌的環保上市公司,北控水務在港股上市以來,一直是水務行業的領軍企業,自2008年以來,北控水務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優勢,從單一傳統水務企業跨越到綜合性水務環境綜合服務商。
馬輝表示,在50強中,從結構來看,A股上市公司37家,H股上市公司5家,新加坡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2家,非上市環保公司5家。
其中,前10強環境企業中,國有企業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只擠入了三家民企環保企業,分別是排在第五名的東方園林、排在第六名的碧水源以及排在第10名的鐵漢生態。
50強,有多強?
從數據來看,50強中有7家企業營收過百億,分別為葛洲壩、三聚環保(224.78億元)、北控水務(169.74億元)、光大國際(160.55億元)、東方園林(152.26億元)、碧水源(137.67億元)、格林美(107.52億元)。其中,碧水源、格林美首次營收破百億。
另有6家企業營收50-100億元,分別為啟迪桑德(93.58億元)、首創股份(92.85億元)、鐵漢生態(81.88億元)、龍凈環保(81.13億元)、蒙草生態的環境修復業務(55.8億元)、云南水務(51.42億元)。
而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原環保部發布的《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
換句話說,距離50家產值百億的環境企業的目標,還差著43家,距離發改委2016年提出的小目標,難度著實不小。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環保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還比較薄弱。環保市場仍然比較碎片化。例如,各地的水務集團仍占據了污水處理市場,這些領域還沒有真正市場化。
因為市場化不足,導致環保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仍顯得保守和滯后,所以環保企業都是小蘿卜頭。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今天遭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是前所未有過的。這么大的環境體量,這么嚴峻的污染形勢,從任何一個國家都找不到相似的解決方案,最終只能靠自主創新。
在這樣的背景下,50強榜單的發布,更像是一個期許。生態文明的方略要實現,一定需要一個強大的環保產業,需要一群強大的、擁有創新技術的環保巨頭公司。
(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 趙口袋)
9月8日,中國環境企業50強新鮮出爐。榜單由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和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聯合發布,對環境表現較為突出的中國上市公司進行了重點評價。
在當日舉行的2018中國綠色創新大會上,上述機構聯合發布了“中國十大環境責任上市公司”和“中國十大行業環境責任領軍企業”,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院長施懿宸在發布環節介紹表示,上述評價結果,通過中財大綠金院編制的“綠色領先股票指數方法學”得出。

▲“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發布
為環境企業排座次,這并不是第一次,不過卻是最具有權威的一次,從這份嚴格以數據為出發的分析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呢?
50強,誰最強?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介紹說,這份榜單源于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原環保部發布的一項政策:《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
馬輝說,在對上規模環境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各個企業2017年度營收的總額,進行了排列,便有了50強榜單。
其中,營收的數據來源有如下一些方式:以環保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按照已公布的2017年報數據;大型綜合性上市集團公司,則依據2017年報中的環保業務板塊的營收;非上市公司企業實行自愿申報,但申報的數據須來源于第三方數據財務審計報告。
我們來觀察下這份50強名單。
▲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
排名第一的是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068.SH),這絲毫不意外。葛洲壩集團2013年將環保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根據其2017年年報,葛洲壩目前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污土污泥治理、水環境治理、固廢垃圾處理、新型道路材料、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等六大環保業務,形成了百億級環保產業集群。
央企轉型做環保,顯然有現成的資源可以利用。2017年,葛洲壩實現營業收入 1068.07 億元,其環保行業營收僅次于建筑行業,為266.8億元,約占總營收1/4。
作為明星上市公司的三聚環保,是這份榜單的榜眼。此前,三聚環保的盈利模式一度曾受到市場懷疑,巨額的應收賬款,總讓投資者懸心。不過,今年上半年,三聚環保的“國有化”似乎讓這種質疑煙消云散。不久前,海淀國投增資海淀科技成為三聚環保控股股東,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國資委成為三聚環保的實際控制人。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或許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對于本就孱弱的民營環保企業來說,三聚環保回歸國資懷抱,或許讓很多民營企業心情復雜。
榜單的第三名,是北控集團旗下的北控水務,作為老牌的環保上市公司,北控水務在港股上市以來,一直是水務行業的領軍企業,自2008年以來,北控水務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優勢,從單一傳統水務企業跨越到綜合性水務環境綜合服務商。
馬輝表示,在50強中,從結構來看,A股上市公司37家,H股上市公司5家,新加坡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2家,非上市環保公司5家。
其中,前10強環境企業中,國有企業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只擠入了三家民企環保企業,分別是排在第五名的東方園林、排在第六名的碧水源以及排在第10名的鐵漢生態。
50強,有多強?
從數據來看,50強中有7家企業營收過百億,分別為葛洲壩、三聚環保(224.78億元)、北控水務(169.74億元)、光大國際(160.55億元)、東方園林(152.26億元)、碧水源(137.67億元)、格林美(107.52億元)。其中,碧水源、格林美首次營收破百億。
另有6家企業營收50-100億元,分別為啟迪桑德(93.58億元)、首創股份(92.85億元)、鐵漢生態(81.88億元)、龍凈環保(81.13億元)、蒙草生態的環境修復業務(55.8億元)、云南水務(51.42億元)。
而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原環保部發布的《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
換句話說,距離50家產值百億的環境企業的目標,還差著43家,距離發改委2016年提出的小目標,難度著實不小。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環保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還比較薄弱。環保市場仍然比較碎片化。例如,各地的水務集團仍占據了污水處理市場,這些領域還沒有真正市場化。
因為市場化不足,導致環保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仍顯得保守和滯后,所以環保企業都是小蘿卜頭。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今天遭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是前所未有過的。這么大的環境體量,這么嚴峻的污染形勢,從任何一個國家都找不到相似的解決方案,最終只能靠自主創新。
在這樣的背景下,50強榜單的發布,更像是一個期許。生態文明的方略要實現,一定需要一個強大的環保產業,需要一群強大的、擁有創新技術的環保巨頭公司。
(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 趙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