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項目簡介:
德稻基于區域生態損益管理體系,推出的資源環境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出發點和著力點,強調經濟、治理、文化、社會、生態的整合,避a免單從生態角度考慮問題時產生的模式單一、角度受限等問題,對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存量”)、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流量”)、重大項目對生態的影響(“變量”)進行系統化核算,找到發展和生態相互促進、相互平衡的關系,助力實現存量優化、流量提升、變量可控的“三量協調”的綠色發展路徑。
管理主體通過會計核算準則及經濟量化分析方法對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進行價值化、精確化、系統化的管理,是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創新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以自然資源資產存量調查及價值核算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核算及干部離任審計制度、自然資本核算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制度為核心支撐。用企業家精神助力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進行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機制的創新,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平臺核心功能包括:1.指標結果展示功能(實現多規合一,解決“一張圖”問題);2.自然資本及負債核算功能;3.重大項目預測功能。
治理成效主要從兩個維度來評估。一方面,從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本的變化趨勢來分析生態損益情況,主要是GDP與自然資本價值(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之間的變化關系;另一方面,在GDP與自然資本價值的基礎上,分析自然資本價值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維度之間的綜合關系,例如社會、文化、政治等,從而分析生態損益的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政治等綜合效益。
二、 服務地方,發聲國際:
歷時14個月,德稻集團整合在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本核算、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國際領銜專家,以及國際生態經濟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普華永道、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貴州師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國內各大知名機構和高校技術力量,對“觀山湖區生態損益管理體系”項目進行了比較完整的調研和論證,多位國際專家赴黔調研,助力自然資源綜合管理試點研究工作。2017年7月,德稻作物生理及農學大師 富利民教授(Mick Fuller)進行農業及生態考察,與當地農業、生態領域專家就貴州生態文明發展對當地自然資本的影響及應用進行討論。
2017年8月,德稻城市系統設計大師 施美德教授(J. Alexander Schmidt) 與政府多部門共同探討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發展思路,為區域生態損益重大項目規劃、預測提供專家建議。
2018年5月,貴州德稻生態文明大數據中心受邀參加由聯合國統計司和貴州省統計局聯合舉辦的“自然資本核算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價”座談會,在會上向聯合國專家組展示了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大數據體系,獲得了聯合國專家的認可。
三、綜合評價:
資源環境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對于摸清區域自然資源家底,政府對于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生態紅線管控、自然災害預警等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從而實現,自然與大數據的融合,科技與應用的融合,發展與生態的融合。充分利用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趨動力,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產業和產業融合,實現新舊動能轉化。
1) 中科院查新:
“資源環境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在研究方案、關鍵技術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和技術優勢,該項目具有新穎性,并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和市場開發價值。”
“資源環境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2) 2018年 2月貴陽市觀山湖區政府就“觀山湖區區域生態損益管理體系戰略、指標及平臺應用,召開政府評審會。何小麗副區長、鄧立早副區長與相關部門、專家團隊共同評審區域生態損益管理體系的先進性及適應性,獲得一致好評。
來自同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科學院、貴州省環境學會、貴州省環境科學院的專家組,對于區域生態損益管理系統評價:
該項目是全國第一個區域生態損益系統性項目,從概念和理論方面都具備創新性; 該平臺建設具有前瞻性 、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方案有特色、入主流、接地氣,提煉了特色指標,構建了兩個管理維度、三個指標層次的指標體系; 目前自然資源核算方面的項目都僅停留在研究層面,這個項目基礎扎實,具有前沿性,落地性,有巨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