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和參觀人員沿著中支涌一路走來,不少居民在岸邊散步、乘涼,蒼老蓊郁的榕樹下波光蕩漾、漣漪柔美,魚翔淺底。昔日被路邊攤占據的路面搖身一變,成了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參觀人員在涌邊一邊聽著當地負責人的講解,一邊拿出手機拍下眼前美景。

在河涌旁邊石椅上乘涼的王老伯告訴記者,以前這里是被路面所覆蓋著,今年天河區花了不少資金、人力去開展治水工作,哪里有問題,大家都可以提意見,大家都很支持治水工作。如今河涌有了很大的改善,河里也有魚了,附近的居民有了乘涼、散步的好去處。
參與中支涌治理設計的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李駿飛介紹,這樣的變化首先得益于廣州市、天河區政府的重視,中支涌的頂層設計理念就是 " 以水為魂、生態優先 "。另外,彰顯文化是項目的設計理念。" 岸因水而綠、水因岸而美 " 就是 " 以水為魂 ";而 " 生態優先 ",就是要讓河涌水質在整治之后不能返黑返臭,以中支涌設計為例,河涌要得到生態水的補充,其一是考慮上游在清障清疏以后,把水庫水、山泉水引到河涌里去,其二是河涌邊要做處理設施,河涌邊的污水要經過處理達標了才可以排進河涌成為輔助水。" 我們經常說‘云山珠水’,這里的水是離不開珠江的,當地老百姓向我們反映,看到整治以后珠江水又能上來了,都覺得歡欣鼓舞。"

河涌邊石凳 " 仙女背 " 體現乞巧文化內涵
李駿飛感嘆,廣東有大量的城中村,如果河涌整治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老百姓就會支持。在中支涌設計過程中,彰顯了嶺南騎樓的特色,結合了天河珠村當地的乞巧文化,李駿飛舉例,河涌邊凳子的靠背,用的是乞巧文化里 " 仙女背 " 的設計,當地人一眼就看出親切感。" 和文化結合起來,河涌才有生命力。" 李駿飛與參觀者分享。
" 這條河的整治是相當不容易,這個項目把水文化、水安全的方方面面和基礎工作都能夠落實到位,可供其他區域借鑒和學習。" 來自上海渠觀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的湯紅亮告訴記者,治水要涉及到很多部門的協作,如果沒有相互配合的話,項目就會很難推進。

工程以民為本 河涌揭蓋作業改工序降低噪音
住在珠村的租戶馬小姐表示,很滿意治水的成績。" 以前這里是臭水溝,住在周邊很受影響。現在治水后干凈多了。" 她還介紹,以前有不少檔口往外路面延伸,現在那些檔口都拆掉了,雖然路面現在因揭蓋窄了,但感覺反而更舒服了。" 現在的河涌比以前好多了。在揭蓋之前,一些小攤小販占在道路上,造成道路擁堵,在揭蓋時一些占在河涌上的房子就會拆掉。" 開飲食店的鄧先生說,他是看著河涌一步步改變的,村里也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對水管進行改造,環境也得到改善。
中支涌的變化,負責具體施工的廣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嚴俊剛也是目睹了全過程。" 一開始這里路雖然寬,但是有流動攤販、有亂停放,人和車都是亂成一團的。" 他告訴記者,因為河涌揭蓋的施工的位置十分靠近民居,在施工作業的過程中他們也考慮到降低施工噪音對居民和商戶的影響,與以往的打砸路面揭蓋的做法不同,施工人員用鋸直接將路面 " 切件運走 ",到其他地方再砸碎處理,345 米的主要施工區域用了 7 天完成了揭蓋的作業,比預計還快了 3 天。

" 揭蓋復涌的設計的理念讓我印象深刻,現在很多治水還在建大量的箱涵管涵來覆蓋河涌,無論是雨水還污水,都是通過暗管的方式接入排水口,而中支涌治水是先揭蓋,再把污染清掉。" 四川自貢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杰告訴記者,這個項目的實施給他很大的啟發,天河區政府能夠著眼于長遠系統謀劃,居民群眾能夠大力支持,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修舊如舊,不僅留下了居民可追憶的歷史沉淀,而且打造出更有當地民俗特色的人文景觀,可敬可佩。整個項目施工迅速,見效快,這主要取決于區、街道一級的基層政府群眾工作做得好,老百姓也能支持和理解,尤其是看得長遠,敢于犧牲眼前的小小利益來支持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