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徐紅)再生資源回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重要抓手。如何提高再生資源產品附加值,加快推動再生資源綠色化、循環化、協同化、高值化、專業化、集群化發展,已然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在需求。
3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行業專家、科研學者、業內知名大咖就目前行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2019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又將如何突破和創新等行業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集成應用,正在成為挖掘再生資源領域多元價值的重要途徑。”北京工業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吳玉鋒強調,推動再生資源回收產業的規模化、綠色化和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面給予了很多投入,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方面的投入,資源循環技術、制度和商業模式的跨維度創新已經成為提升循環發展水平的核心動力。
我國的再生資源回收產業不斷向外擴延,從建國后的物資、商業、供銷社三家按計劃統收,到現在派生出環衛系統向前延伸、再生資源產業向后延伸,且正在走向交融。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巡視員周宏春認為,回收和利用“兩網融合”的本質都是為把產業鏈打通,其前端經過細化分類,盡量減少垃圾的產生,也使得后端“物盡其用”。他強調了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重要性,同時也認為“兩網融合”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低價值再生資源難回收問題。
持同樣觀點的北京工業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韓紅桂舉例說,以手機為例,在回收過程中,存在定價困難、信息不對稱、增值空間小、智能化水平低等問題,仍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而他和研發團隊正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裝備與信息安全處理等新技術試圖突破這些難題。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就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和利用來看,一方面是加收不足,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3—2018)顯示,每年再生資源浪費總量超過30億噸;另一方面,我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值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做為踐行者,杭州清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文說,當前我國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偏低,主要品種回收率不超過50%。另外,我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層次、利用附加值亟需提升。他認為,解決的辦法是,用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重構中國固廢處置體系,這樣可以解決再生資源處置的規模問題,厘清責任邊界,還可以解決條塊分割、分段管理、沒有形成閉環的問題。舉例來說,用互聯網+智能分類平臺做到垃圾投放可追溯、可監控;用經濟和市場手段,改變居民行為習慣;設置無人值守回收站,實現可回收垃圾與再生資源體系的融合。
國家高新科技企業——杭州富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羊軍則表示,紙杯、牛奶盒、外包裝紙等消費后的飲料包裝盒,屬于低附加值回收物,但經過自主研發技術處理加工后,就變成了高附加值的再生紙、再生塑料粒子、鋁粉等再生資源。而此前,這些廢棄物則是通過掩埋或者焚燒處理,存在較大的污染問題,更談不上資源再利用。
其實,在國家層面,不斷推出重要利好政策,推動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社會資本對行業的關注度也日趨升高,國內再生資源市場也正在打破近年來再生資源回收量增長緩慢的局面,行業正在逐步擺脫效益低迷的發展態勢。
在利好政策下,“2019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又將如何突破和創新?”“無廢城市建設對我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展如何?”……4月12至14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產業大會上,將有更深入交流,為業界指點迷津。
據介紹,本屆大會由資源強制回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廢電池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等單位共同主辦。會議期間,《2019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現狀與發展報告》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