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學今天宣布了這個好消息。
這個神奇“水熱魔法”讓濕垃圾在不到1小時的處理后就能華麗變身優質農業有機肥料。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經過二十載技術研發,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的“濕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歷史性一步——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濕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
這個裝置就像個“水熱魔法師”,吞進去的濕垃圾全部都能轉化成優質的農業肥,設計日處理量為100噸。
解決了第一步的垃圾分類,最關鍵的還是最后垃圾的處置問題。目前世界上應用于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主要是焚燒、填埋和發酵。在餐廚濕垃圾的處理中,應用最多的是厭氧發酵或好氧堆肥技術。
而金放鳴教授卻獨辟蹊徑,運用水熱技術獎濕快速變成半碳化的腐殖酸,攻克了工業化級連續處理難題。實現高環保,無毒無害無三廢,更不會產生臭味。
讓我們來看看這項技術的運用的原理吧!
濕垃圾水熱資源化技術又稱水熱氧化技術,該技術通過模擬地球碳循環過程,在特定的高溫高壓環境中,可以加速濕垃圾中的生物質有機物分解,把它們轉化為腐殖酸、甲酸、乙酸、乳酸等高附加值產品。
濕垃圾中的有機物經過水熱氧化技術轉化后,產生的“廢水”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其他營養物質,是高品質的液肥,能夠直接用于農作物施肥或水產養殖。
“固體‘廢渣’是腐殖酸原粉,經過加工后可以用于土壤污染修復、沙化地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大氣污染修復、水體污染修復等,也可以直接用于農業施肥。腐殖酸類物質是凈化生物圈、改善生態環境的寶貴資源。”
相比于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濕垃圾厭氧發酵技術,水熱氧化技術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廠房占地面積大大縮小,日處理100噸濕垃圾的處理能力的水熱處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
該技術規模化程度高,可以根據需要建造大、中、小型裝置,應用于城鎮、商場、學校等不同場景。水熱氧化技術裝置集成模塊化,便于拆卸安裝;裝置耗能低,運營成本低;產品經濟價值高,投資回收周期短。
金放鳴1996年在日本攻讀博士期間開始進行水熱技術相關研究。2007年,金放鳴回國后組建碳循環技術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了模擬自然加快地球碳循環的水熱技術概念體系,并獲得了水熱處理有機質廢棄物的一系列專利。
在數十年的研究過程中,金放鳴摸清了每一種垃圾成分在水熱氧化過程中的轉化規律,為生活垃圾水熱資源化技術奠定了基礎。成為全球范圍內水熱資源化技術領域的領軍學者。
2016年,何潤田博士在金放鳴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連續式垃圾水熱資源化技術中試設備的開發,在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餐飲大樓的東面,運行著百公斤級生活垃圾水熱氧化處理實驗的中試設備,該中試設備被用于處理學校食堂中產生的餐廚垃圾。
2019年3月,金放鳴團隊獲得了上海正均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雙方針對技術工業化展開了深度合作。隨后的120天,技術團隊和工程師團隊夜以繼日,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了首套連續式(百噸級)濕垃圾水熱資源化工業裝置的研發和生產,并于2019年7月1日開機試驗成功。
目前,全國的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占比達到50%以上,現有水熱資源化處理技術可以將此部分垃圾完全資源化利用,加工處理成高附加值工業產品。
未來,將會有眾多水熱資源化垃圾處理裝置落地運行,為上海的濕垃圾處置貢獻力量。金教授團隊還將此技術運用到生活干垃圾的處理上,使得人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達到90%以上,實現戰略性垃圾全品類回收再利用。
圖片:陳征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