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水環境是“先手棋”
來源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河北遷西,礦區變景區。圖為灤河的一級支流長河帶狀公園。
天津市民在海河岸邊鍛煉。本文圖片來源于新華社
【生態觀察】
京津冀地處華北平原,三地山水相連,錯綜復雜的海河流域水系將彼此緊密聯結。然而,多年來,海河流域以全國1.3%的有限水資源量承載著全國10%的人口,以及京津冀等2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生產生活用水,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生態環境有著顯著的跨區域特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最有條件和基礎率先取得突破;同時,安全的水資源和水環境也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快建立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切實改善水環境質量,應成為支撐三地協同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
現狀:三地水資源和水污染問題突出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95億立方米,承載著大量人口和工農業的用水需求。近年來,雖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開通為京津冀地區增加了水資源量,但仍不能滿足區域發展需要。相關調查顯示,京津冀對海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98%,流域天然地表徑流較少,生態基流難以保障,部分主要河段出現季節性斷流,河道自凈能力差;加之流域內產業結構偏重,人口密度大,產生的大量生產生活污水雖得到有效處置,但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水體納污能力,水污染問題依然嚴重。
近年來,京津冀在區域水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一些協同措施:
一是建立水污染協同治理機制。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三地簽署了《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建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發布《京津冀重點流域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開展水污染防治聯合督導檢查和漁政聯合執法行動,進行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演練。
二是實施流域協同治理。三地簽署了《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針對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等重點河流水污染問題制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六河五湖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旨在共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三是推進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在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等部委的指導下,京冀建立了密云水庫水源涵養區生態補償機制,津冀簽訂了《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補償資金主要支持上游河北張承地區開展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及水資源保護等工作,清除了密云水庫上游、引灤用水主要污染源,有效保障了密云、潘家口兩大重要水源地安全。
原因:污染防治碎片化+資源保護條塊化
盡管在重點區域水污染協同治理上達成共識,但在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上,京津冀仍存在水污染防治碎片化和水資源保護條塊化的問題,河流整體治理成效尚未明顯顯現。《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海河流域為中度污染,Ⅲ類及以上斷面占46.3%,比全國低28個百分點;劣Ⅴ類占20.0%,比全國高13.1個百分點。水質狀況整體不如長江、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究其原因,京津冀目前缺乏類似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這樣的高層次統籌協調,導致三地水污染防治協同組織的約束力不夠強,協同治理合力有待提高。京冀、津冀雖在流域局部開展了水污染協同治理,但尚未形成以海河全流域水系為單元的京津冀一體化協作治理模式。
調查顯示,三地水環境監測點位多集中在建成區和行政交界,而對農村地區和支流水系的監測點位相對不足,相關部門間協同合作薄弱,沒有形成完備的全流域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水的污染來源復雜,具有污染物多樣性、隱蔽性、積累性及難收集的特點。目前,京津冀水污染源解析不夠透徹,規劃、技術、標準等不統一,水污染治理投入和成效參差不齊。
此外,按照行政區劃實施屬地水質達標責任考核,沒有建立以流域水系為單元的一體化考核機制,治理效果多體現為暫時性、局部性成效,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空間還很大。
對策:建立水資源保護聯防聯控協調機制
京津冀協同保護、治理水資源問題,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因此,筆者建議,以政府為主導,激活市場配置力量,構建更高效的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統籌推進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澇災害防范,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水空間、水資源、水環境和水功能稟賦相適應、相協調,服務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
首先,完善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聯防聯控組織體系。升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水污染防治協調小組規格,優化跨區域、跨部門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管理和保護機制,建立白洋淀、密云水庫及海河中下游區域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作模式。完善基于水量和水質的省際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創新河湖長管理,建立京津冀跨省河湖長制,實行輪值制度。
其次,健全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制度體系。開展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聯合立法,制訂京津冀水污染防治條例,出臺統一的限制、禁止、淘汰類產業目錄,開展負面清單管理。建立排污口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探索跨界重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促進流域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等專項規劃的“多規合一”,統籌配置治理資金、技術和人力。
再次,優化京津冀“天空地,通導遙”監測預警評估體系。建設布點科學、密度合理、智能響應的省(市)、市、縣、鄉和重點涉水企業的五級水環境監測體系。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信息全面、要素齊全、數據共享、決策科學的水資源和水環境監測監控、預警預報、指揮調度一體化綜合管控平臺。
同時,構建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工程體系。以流域水系為單元,協調以白洋淀、密云水庫等湖庫為核心的上游干支流水庫群與中下游水系生態之間的關系,加強永定河、北運河等流域綜合治理,點源面源內源同治、左右岸上下游共治,實現水系連通、水體循環,特別注重改善中游段水體流態,提升河流自凈能力。通過自然修復和人工撫育措施,提高承德、張家口等地區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增強海河流域上游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服務功能。
最后,還應強化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聯防聯控責任體系。著眼海河流域尺度,探索突破行政區劃界限,細化相關地區和部門管理權限和職責,明確考核評價標準和問責獎勵相關制度。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加大節水、水質、用水效率、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等綠色發展指標考核權重,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地方領導干部調整、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作者:何躍君、郝玉龍,分別系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高級工程師,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