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琪:十二載風雨兼程 鑄環境金牌團隊 |
發布人:吳潔 發布時間:2019-04-18 |
從歷史角度看,城市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作為城市的命脈,健康的城市水體和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生態安全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許多城市的水體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十分突出。
有這樣一支團隊,始終心系祖國,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緊緊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和任務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有這樣一支團隊,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致力于生態污染防治事業的一流人才,催生了一大批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一流成果;有這樣一支團隊,以不竭的創新精神奔跑在科技突破和產業實踐之間,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描繪著濃墨重彩的畫卷。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股業界“清流”——便是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帶領下,成立于2007年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
十二載孕育“小樓精神”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二校區環境學院的校園里,有一幢掩映于樹影中的白色小樓,這是任南琪院士主持的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生物技術實驗平臺。“小樓”不大,卻見證了任南琪及其團隊12年來的艱苦跋涉,見證了他所帶領的課題組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曲折歷程。實驗室在十幾年如一日的科研實踐中孕育形成了與專業文化和精神一脈相承、以“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為內核的“小樓精神”。
任南琪院士曾經這樣闡釋“小樓精神”的內涵:“做人第一”的思想品行教育,“自主發展”的學生管理方式,“不拘一格”的成才教育思路,“寬容民主”的學術研究氛圍,“海納百川”的團隊建設準則。
放眼全世界,生態污染的治理之路都絕非輕松。尤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正是秉承著“以人為本、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持和弘揚“格物窮理,知行合一,海納百川”的精神,為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研究基地、提高我國在本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從小樓中起步的實驗室經過10余年的發展,積極探索運行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逐步構建起了“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打造出一支響當當的科研鐵軍,涌現出一批業務過硬、勇于創新、具有家國情懷的科學人才。
十二載涌現科技人才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誰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贏得未來。國家如此,行業也是如此。
回望12年來實驗室的發展進程,從最初的一個10多人的水處理研究室,躍升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既有基礎學科的性質,又有應用學科的內涵,研究的范圍也從水污染防治擴大到涵蓋整個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以及化工、材料、生命科學等相關的廣大領域。能夠完成這些艱巨任務,正是依靠著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截至目前,實驗室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優秀人才。這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名、百千萬國家級人選4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3人、新(跨)世紀人才21人……形成了以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等為學術帶頭人,以各類人才計劃入選人員、博士生導師為學術骨干的學術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70歲以下研究人員的博士化率達到了100%,并且都具有國(境)外學習和工作經驗。
“格物窮理、知行合一、海納百川”是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團隊理念
團隊之道,上下同欲者勝!他們圍繞城市水生態安全、城市水質量保障、城市水健康循環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理論突破、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教學成果獎,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獲批“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16年),并獲得了國家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基地、“全國工人先鋒號”、黑龍江省級環境教育示范基地等大大小小的榮譽和稱號幾十項。
十二載打造國際一流
這些年來,生態環境領域的獎項,實驗室幾乎都有染指,但團隊成員們始終保持著一種淡然的心態,在他們看來,榮譽不過是對科研者艱苦付出的一種肯定,并不代表著奮斗的結束,而是在高起點上繼續前行的助推器。
中國的環境問題不能只停留于理論研究上,更要解決國家的節能和環境的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湖海”是實驗室每一位成員共同的信念。 為此,實驗室以環境工程、市政工程、流體力學和環境科學4個國家重點學科為依托,擁有8個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圍繞城市水生態安全、城市水質量保障、城市水健康循環三個研究方向,形成了水處理與資源化及能源化、環境生物過程工藝學與系統生物學、安全飲用水與控制技術等10個研究團隊。
實驗室結合當前國際關注的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領域的發展趨勢,凝練領域內重大科學問題,先后獲得了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原“973”項目、原“863”項目、科技部重點水利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等多項支持,在各個領域全面出擊,多點開花,12年間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
曾幾何時,發展環保產業的情形往往是“兩頭熱,中間冷”——國家很重視,企業很積極,但高校學術成果的產業轉化卻往往斷檔。2010年,實驗室同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聯手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這一次強強聯合,形成了嶄新的運營模式、雄厚的基礎與科研力量,為今后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范本,也引領中國環保行業就此走進一個新的時代,通過成果轉化及服務解決了企業沉淀多年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將淤塞多年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使產業化落到了實處。
實驗室成員明白,要想持續產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一流成果,就需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10年間,實驗室注重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家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先后成立了國際持久性有毒物質、環境生物能源、環境與生態納米技術、中俄生態環境等9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每年舉辦(承辦)國際會議2~3次,互訪或參加國際會議等學術交流上百人次,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流。
從2012年起,在實驗室的積極推動下,中國工程院、國際水協聯合哈工大每兩年舉辦一次城市水科學論壇,以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需求,發揮院士、專家智慧,積極探索城市水科學與技術領域發展規律,為中國水資源與水環境發展把脈,形成中國水科學與技術發展路線圖,推動中國水環境問題的解決。截至目前,論壇已成功舉辦了3屆,成為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盛會。
2018年1月,由實驗室主辦的“具有生物累積特性的持久性有毒物質國際研討會暨北極環境研討會”在哈工大舉行。由哈工大牽頭的“北極環境與生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IJRC-AEE)”正式揭牌成立,這也是我國高校中成立的第一個北極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世界水平的北極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為北極環境與生態的前沿研究提供平臺。
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的同時,實驗室還主動承擔起普及與環保相關的科學知識的育人使命,每年前來參觀學習的中小學生超過千人。2013年,經原環境保護部、教育部專家聯合評審,實驗室被確立為全國首批80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之一。
在任南琪院士和他的實驗室同事們心中,生態環境治理不是一場百米競賽,更像是一場馬拉松。12年不長,上下求索跬步才起;12年不短,突破和創新是實驗室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榮譽承載過去,開拓旨在未來。久久為功,一個12年,兩個12年,還會有更多的12年,在生態治理的路上,實驗室同仁們的腳步永不停息。
來源:科學中國人2019年2(下) 已群發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