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水務馬進泉:新基建賦能行業升級 2020年將打造智慧水務生態圈
時間:2020-06-1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郭香蓮
作為廣東省屬國有企業粵海集團的核心業務板塊之一,一直以來,粵海水務都奉行探索安全管理模式,保障供水安全。在“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中,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水務研究院院長馬進泉分享了粵海水務的平臺構建與思考。
粵海水務業務涵蓋原水供應、自來水經營、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水務全產業鏈,提供從投資到運營管理的綜合一體化產品和服務。目前,粵海水務水處理規模逾3000萬噸/日。業務覆蓋香港、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廣東、云南、海南等全國14個省地市區,運營項目60多個,員工5600多人,服務人口6500多萬。
新基建賦能行業升級 水務市場或迎下一個藍海
新常態下,今年兩會首次提出“兩新一重,擴大內需”,新基建賦能水務行業升級,智慧水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同時,2019年11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工作會”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把水利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作為突出重點。今年“兩會” 上,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出加快重大水利工程、飲水安全工程等建設。
目前,城鄉統籌發展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政策及環保監管趨嚴,城鄉供水一體化、工業污水、污泥處置等細分市場將迎來機遇。
在城鄉供水一體化中,城市供水普及率為98.4%、縣城供水普及率為93.8%、鄉村供水普及率為81%,城市供水已趨于飽和,縣城、農村還存在一定機會。
在工業污水市場中,園區存量企業自處占比40%,其中民企占比70%、國企占比20%、外資企業占比10%,預計2025年第三方市場空間將達451億。
而對于污泥處置市場,按照近五年約4%的增長率來看,預測2020年污泥年產量將達五千萬噸左右,處理費用將超過100億元,這將是市場發展的一個藍海。
另外,隨著新基建及農村飲用水安全的監管保障,物聯網技術、高端過濾裝備、分布式供水設備等也將存在一定機會。
探索安全管理模式 推進智慧水務發展
從成立至今,粵海水務一直奉行探索安全管理模式,保障供水安全。而粵海水務對智慧水務的探索早在2000年已開始,2020年,粵海水務的目標是打造智慧水務生態圈。
文化生根。粵海水務立足半個多世紀安全管理實踐,構建“大安全”格局,讓水務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體系落地生根。
粵海水務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安全與健康為核心,堅持理念優先、制度優先、教育優先,逐步從員工的自主安全管理向互助的安全管理升級。該理念包含安全目標、安全使命、安全措施、安全理念、安全愿景、安全價值觀、安全精神、安全原則八大方面。
安全目標指培育本質安全員工、建設本質安全企業;安全使命指安全供水、供安全水;安全措施指安全履職“九到位”、安全失職“三問責”;安全理念指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控的,所有的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所有的違章都是可以杜絕的,安全值得投入,舍得投入;安全愿景是希望做中國的水安全專家;安全精神包括安全若水呵護生命的精神、空杯的精神、釘子的精神;安全價值觀是指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安全原則為以人為本、安全第一,規范作業、預防為主,突出重點、源頭治理,全員參與、持續改進。
體系保障。粵海水務建設水務特色的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融合了安全生產標準化,以及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涵蓋原水、自來水、污水等多業務形態,緊扣水務行業管理實際。體系包括人員與培訓,制度管理、組織管理、持續改進、應急與事故、風險管控、健康與環境、相關方管理、工程管理、作業安全、作業環境、水質管理、設備設施13個一級要素和66個二級要素,并通過信息化落地,實現管理體系化、體系流程化、流程表單、表單信息化。
打造本質安全。一直以來,粵海水務都奉行探索安全管理模式,培育本質安全員工,以創建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為抓手,打造國內領先的本質安全型水務企業。
在夯實基礎保障方面,粵海水務舍得投入。截至目前,粵海水務有140余名專職安全管理人員、60項保障安全供水的制度。在資源保障方面,粵海水務重點工程配備了雙電源、雙水源、專屬安保。同時,粵海水務還有著完備的應急預案、實戰演練等應急保障。
同時,從成立至今,粵海水務堅持不斷創新,汲取先進理念。2004年導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2008年至今,持續引進杜邦理念和經驗;2010年引入豐田5S理念規范現場管理;2013年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
在堅持夯實基礎及不斷創新的情況下,粵海水務取得了一系列成績。50多年來,粵海水務不間斷安全對港供水,水量和水質事故為零;4家公司通過安全標準化一級達標認證;3家廣東省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14家公司通過生產標準化二級達標認證。
此外,粵海水務還形成了領導帶頭、全員參與的安全文化,以及內外結合的新公司安全導入模式。該特色安全文化第一年由安全部全面輔導,導入安全文化;第二年必須通過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第三年必須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三級認證。
信息化落地。粵海水務智慧安全管理系統,結合標準化要素,設置了目標職責、制動化管理、教育培訓、現場管理、風險管控、隱患管理、應急管理、事故管理、持續改進、安全視圖、任務管理、安全標準、統計分析、系統管理14個模塊,實現信息化、智慧化安全管控。
粵海水務智慧安全管理系統內置多場景、多業態風險隱患等15個綜合數據庫,助力水務企業快速建立安全標準數據庫。
智慧安全管理系統具有實現實時閉環跟蹤、實現少人辦公、快速精準評估安全生產風險、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優點,該系統被投入使用后,隱患排查治理效率提高60%,人工配備減少30%,安全生產風險評估效率提高50%,事故處理能力提高55%。
工程平臺
面對新任務、新形勢,粵海水務工程建管平臺以“五大控制”體系為抓手,扎實推進工程項目建設。粵海水務以打造精品工程、優質工程為總體目標,2020年在建的工程數量超過60個,計劃完成投資超150億元。
數量多、工期緊、投資大,粵海水務采用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PMIS)、全生命期BIM,以及GIS系統平臺為工程建管賦能,通過智慧監管、智能應用、全面感知三大體系,助力實現工程“五大控制”目標。
技術平臺
粵海水務智慧工地綜合分析系統技術平臺能進行資金態勢、進度態勢、安全態勢的分析,為工程平臺的五大控制體系的落地提供決策依據。
資金態勢主要是實現對項目投資的全過程控制,獲取總體投資動態,集成在 BIM 模型上,實現預付、支付執行情況的跟蹤,把控項目成本,輔助資金管理決策。
進度態勢的創建是基于BIM 模型的進度場景,掌握工程整體施工進度全貌和各工點的施工進展,輔助施工進度決策。
安全態勢主要包括實現工程安全隱患處理的跟蹤、設備設施的空間定位監控和交互式瀏覽、安全監測數據的可視化查詢,輔助安全管理決策。
創新平臺
為了打造創新平臺,粵海水務聯合華南理工、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以及李圭白院士、彭永臻院士、張杰院士、王復明院士團隊組建國家級水技術研發平臺,引入國際先進科技資源,立足灣區解決國內技術需求,服務水行業創新發展。
國家級水技術研發平臺包括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中心、污水資源化技術中心、管網技術中心、污泥技術中心、水環境檢測技術中心、智慧水務技術中心、環保中心開發中心。該平臺的主要任務包括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技術成果推廣和商業化應用、人才培養、術交流合作、政策標準研究等。
技術創新方向包括原水預警與水質保障、管網漏損控制與管理、污水處理與資源化,以及智慧水務。原水預警與水質保障包括智能識別技術、水質預警技術、藻類水華防控技術、生物預處理技術等;管網漏損控制與管理包括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技術、管網水質保障技術、排水管網智能化管控技術研究、管網風險評價體系等;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包括低碳源深度脫氮技術、磷源回收等資源化技術、節能降耗技術、好氧顆粒污泥膜生物反應器;智慧水務包括泵站集控系統、原水智能調度系統、水質預警系統、機器人巡檢系統、生產調度系統智能、加藥系統、自動排泥/反沖洗、壓力智能調控系統等。
而在成果與轉化方面,粵海水務已形成了浸沒式超濾膜、納濾凈水設備、新一代人工濕地、移動式污泥車、管網分區計量、壓力調控模型、異味物質篩查數據庫、水質預警模型等。
智慧平臺
在粵海水務智慧平臺發展進程中,存在著8個重要時間節點。
2000年是粵海水務探索智慧水務的起點,探索原水供應智能調度,以及如何實現無人值守、少人值守。2009年,粵海水務成立了水技術研發中心,開啟了自主研發道路。2012年,開始陸續推出各大系統平臺,主要包括管網GIS系統,客服系統、物聯網平臺等。2015年,攻克難關打造開發平臺,著力打造算法平臺,水力模型系統,以及基于云架構的開發平臺。
2017年,粵海水務組建了智慧水務平臺公司。2019年,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推出管網動態建模系統,智慧漏損管理系統,二次供水管理平臺,無人水廠解決方案,智能投藥系統等。2019年3月,摘取大灣區粵港合作首個智慧水務項目,為大灣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水資源安全保障。進入2020年,粵海水務的目標是打造智慧水務生態圈。
粵海水務智慧平臺包括1個云計算數據中心、6大平臺,以及8套系統。
云計算數據中心主要包括云服務器、云存儲、云桌面、IP骨干網、自動化運維等;6大平臺包括物聯網免費開源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運營監控平臺、移動應用平臺、云服務平臺、智能集抄平臺;8套系統包括智慧漏損管理、智慧水廠、智慧水質管理、智慧安全管理、智慧工程管理、智慧設備管理、智慧管網管理、智慧客服管理。
目前,該智慧平臺已實現了智慧管網、智慧客服、智慧生產。
管網數字化是實現智慧水務一項非常基礎的工作。只有數字化后,才知道如何去做資產評估。同時,數字化還可以為漏損控制提供給數據支撐。粵海水務智慧管網主要包括管網GIS、管網SCADA、管網建模、二供系統等管理系統建設。目前,粵海水務的智能管網系統可以自動導出數據,自動生成分析建議。
在構建智慧客服中,粵海水務完成了客服系統、電子發票、呼叫中心、微信營業廳、網上營業廳等系統建設。智慧客服通過無人或者少人的值守,以及一些終端設備和語音的交互,提升了終端服務能力。
而在智慧生產中,粵海水務完成了實驗室管理系統、綜合調度平臺等系統建設及推廣使用。
通過讓水務特色安全文化理念落地生根,構建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堅持夯實基礎,粵海水務最終構建了“大安全”格局。
展望未來,水務行業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增長的內外部動力依然強勁。水務企業應積極擁抱變革,主動尋求變革,不斷適應新環境、搶占新機遇。要贏得未來,中國水務企業一方面要苦煉內功、強根鑄魂,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公司治理和效能提升的內部動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掌握核心科技,用創新服務社會、造福民眾,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