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全面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讓城市更有“彈性”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城市缺水、內澇頻發、河流污染、人均水資源量少……這是玉溪市多年來存在的老大難問題。2016年4月,玉溪市成功申報成為海綿城市建設國家試點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的試點城市,試點區共計20.91平方公里,包括六大匯水分區、42個排水分區,按照“水安全保障、水生態良好、水資源持續、水環境改善、水文化豐富”的要求,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系統解決城市水問題。
為更好地引導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系統協調玉溪市關于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和水文化的建設目標和實施推進,玉溪市政府組織編制并批復了《玉溪市(紅塔區)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7-2030年)》和《玉溪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系統化實施方案》,確定了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合理安排海綿型建筑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和綠地設施建設,以及水系整治與生態修復、防洪和排澇、管網建設與雨水收集利用等工程項目,推進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確保目標可落實、績效可考核。遵循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考核、按效付費的原則,玉溪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由四個項目包采用PPP模式實施。
目前,試點區內城市內澇、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海綿城市建設初見成效,一幅“水在城中、城在水上”的綠色生態城市新圖景徐徐展開。
破解老城區內澇風險
“我不敢開車涉水,怕汽車熄火后被困車內,直到雨停了大約半小時后才順利回家。”時隔3年多,市民周女士仍記得2016年夏天一個傍晚的經歷,因回家路上遭遇暴雨,眼看路上積水越來越多,擔心車被淹到,她只好將車停靠在地勢較高的人行道旁等積水減少。如今,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玉溪市民與城市內澇說“再見”了。
玉溪市城湖合璧,綠水穿城而過,“山、水、田、城”融為一體,具有典型的高原壩子田園風光城市景觀特點。但玉溪作為單點暴雨居多的內陸型城市,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徑流面源污染日益嚴重等突出問題,尤其是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會讓城市管網不堪重負,頻繁出現小區、道路積水的內澇現象,亟須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加以解決。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從而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
為了消除玉溪“城市看海、大雨必澇”的狀況,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綜合分析了試點區內26個城市內澇點的積水原因,將試點區劃分為6個匯水分區和42個排水分區,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的措施,分散消納地表徑流,減小城市排水管網壓力,系統地、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內澇點的問題。
一方面進行源頭減排,對小區、公園綠地、市政道路進行海綿改造,采用透水磚鋪裝、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干式植草溝等海綿技術措施,將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就地消納和利用,從源頭減少城市地表徑流的產生,減少短時間內進入城市排水管網的水量。當長時間的降雨導致滯留在海綿體的雨水達到飽和的時候,雨水就會通過溢流口進入城市排水管網,讓雨水“錯峰”進入城市排水管網,延緩峰值出現時間,降低峰值流量。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方案,最大限度地讓徑流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涵養水資源的同時,實現錯峰排放,減小市政排水管壓力。
另一方面通過管渠優化,采取優化排水分區、拓寬排水出路和改造管渠系統三大措施,按照“就近分散、重力排放、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排水分區劃分原則,細化排水分區,新建玉溪大河北片區和上游片區、沙溝河片區等區域的部分雨污管網,逐步實現雨污分流,減小部分管網的排水壓力。同時,拓寬白龍河、紅旗河、東風大溝北段和南段、玉溪大河、玉帶河等多條河道,提高河道防洪標準,減少內澇發生風險。
全流域統籌做好“水”文章
玉溪瀑布生態公園位于星云湖-撫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的末端,是玉湖片區的第一個生態公園。為了讓玉湖水凈溪清,2017年12月底至2019年,玉溪瀑布生態公園通過兩湖瀑布來水預處理工程、低影響雨水開發技術工程、水生態系統構建工程的實施,重構了公園水生態和水環境系統,對水體凈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水生態系統提升是海綿城市改造的核心和重點,玉溪瀑布生態公園改造是玉溪市好“水”文章的一個縮影。
玉溪市本著系統治水的設計理念,突破試點區尺度,從全流域的角度統籌,試點區內水系與試點區外上下游水系同步治理,系統解決城市水系問題。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的原則,老城片區重在解決內澇及污染物直排、合流制污染問題,新建城區重點建設和提升生態水環境。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要求實施海綿工程建設。
據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介紹,玉溪市對383個小區逐一摸查,確定可進行源頭雨水減排改造的小區和需要達標的目標;針對不同排水分區的排水體制進行梳理,對劃定為分流制區域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對截流式合流制區域,在充分考慮下游水體和污水廠處理能力的情況下,采用合流制溢流(CSO)污染控制調蓄池進行調蓄;對玉溪大河及其各條支流總體進行水環境治理和提升,消除黑臭,達到水環境目標,結合第三污水廠的建設,對末端合流制部分的污水在污水廠增加強化預處理措施,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在源頭改造工程中增加雨水調蓄與利用措施提高雨水回用率,同時利用星云湖來水經過濕地處理后對玉溪大河、中心溝、東風大溝和玉帶河實施補水工程。
結合玉溪典型高原山壩特征的地形特點,統籌平壩、低丘緩坡用地,構建“上蓄下用、分級滯留、梯級凈化、系統治理”的坡地立體水循環體系,實現了階梯坡地有限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形成環玉溪綠色坡地生態屏障,改善城市干熱性氣候。
繪就綠色生態城市新圖景
通過3年多的試點建設,玉溪市海綿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由45.7%提高到83.9%,經監測分析和模型評估,整體實現了試點建設目標,保護了城市水環境質量,提升了城市生態品質,促進城市生態平衡。玉溪大河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白龍潭河、紅旗大河、東風大溝北段、東風大溝南段等城區段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內澇風險控制達到30年一遇的標準。水生態岸線逐步得到恢復,生態岸線比例達到80.34%。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經第三方監測,試點區內無黑臭水體,各水體水質均優于試點建設前水質狀況。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玉溪市初步建成了一座“會呼吸、近自然、有韌性”的園林式高原城市,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目標,海綿建設成效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和贊許。“海綿理念”引導市民意識到了節水、惜水、護水的重要性并將其自覺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逐步樹立了生態型生活理念,實現了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建設,實現了“水在城中、城在水上”,增加了城市“藍”“綠”空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為更多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
經過3年多的努力和實踐,玉溪市探索出一條高原坡地型城市特有的海綿城市建設路徑,總結出“共建+組織+宣傳”三措并舉的玉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模式,構建了“立法+規章+標準”三管齊下的全域推進保障體系,形成了立足高原干熱性氣候特征的海綿本地化基礎數據庫,打造全域“綠屏藍網”大海綿系統,為我國高原山地中小城市和干熱氣候城市提供可復制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原標題:玉溪全面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讓城市更有“彈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