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科學院發布了《中美可持續城市研究進展》報告,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團隊基于自然的解決途徑及海綿城市研究成果受到關注。此報告為美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科學與技術項目聯合中國科學院舉辦的“中國與美國的可持續城市問題”研討會上所取得的研討成果。參與成員為中美兩國可持續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可持續交通、城市人口健康、氣候變化緩解與適應、城市洪澇問題等方面的杰出學者及業界代表。
《中美可持續城市研究進展》報告
當前,美國和中國都面臨著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城市問題,如氣候變化、水資源與能源短缺、污染和基礎設施老化等。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科學家團體更應積極開展研究,推動人們對于自然與人工、與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關系的深入理解。此次活動內容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契合,推動了中美兩國大學之間的合作與共識,并強調了評估中美城市可持續性研究現狀,以及加強合作伙伴關系的迫切需要。
在關于中美兩國的建筑、城市設計和可持續城市的主題研討中,與會人員著重討論了基于自然的解決途徑和海綿城市研究。報告指出,俞孔堅所倡導的基于自然的解決途徑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大部分城市都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生態和環境問題:洪水、城市內澇、干旱、地下水減少、水污染、空氣污染、棲息地減少等,而目前的灰色基礎設施不足以解決這些相互關聯的問題。他提倡復興中國傳統農業智慧,探索用生態學原理和景觀設計學的方法進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設水韌性城市,進行生態水凈化和生態修復。
報告中關于俞孔堅團隊科研與實踐的介紹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俞孔堅領導的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可復制的工程范例,將這套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法運用在中國200多個城市的500多個項目中,以應對不同的挑戰,包括“讓河流再生”的浙江臺州永寧公園、“與洪水為友”的浙江金華燕尾洲公園、全國“城市雙修”試點三亞的一系列海綿城市和生態修復工程、踐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后灘公園等。大量建成項目在切實解決當地城鄉生態環境的同時,以生態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而享譽國際。
俞孔堅團隊設計作品
中美學者共同指出,當下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城市規劃和設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解決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而這種轉變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城市建設。未來,更應重視中國智慧,關注基于自然的解決途徑。
*本文編譯自Advanc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中美可持續城市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