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鄧玥 中國環境
7月11日晚,遼寧省阜新市氟產業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水解酸化車間發生爆炸后,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報聯動,采訪業內專業人士,撰寫了《遼寧阜新污水處理廠為何會爆炸?》一文,分析污水處理廠為何會爆炸,并對污水處理廠的各種風險作出分析。文章發出后,受到廣泛關注。
那么,如何防范污水處理廠爆炸、中毒等風險,做到防微杜漸?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報再次聯動,采訪有24年從業經驗的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全部部長、教授級高工馬衛國,詳細解讀如何降低風險,如何加強事前防范,作業時候有哪些裝備措施等。
馬衛國,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全部部長,教授級高工
沼氣爆炸風險最高
中國環境報:從目前報道的情況看,阜新污水處理廠爆炸問題大概是因為哪些原因?
馬衛國:目前看到的消息還不具體。我只知道出事的是一個化工園區的污水處理廠,可能主要是處理園區的工業廢水。發生爆炸可能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沼氣爆炸。污水里的有機物被分解產生沼氣,到達爆炸極限,容易發生爆炸;二是電器變壓器也可能產生爆炸;三是危化品爆炸。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過程中,應用了大量易燃易爆的危化品,比如甲醇,儲存或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容易引起爆炸。或者是工業廢水中的化學物質發生反應,產生爆炸性氣體遇明火發生爆炸。但這次爆炸,生態環境部門檢測結果是對周邊的環境沒有什么影響,那就有可能是沼氣引發的爆炸。當然,最終還得由調查組去調查分析才能知道確切原因。
污水處理廠可能存在的幾類安全風險,一是中毒窒息風險,二是火災爆炸風險,另外還有觸電、機械傷害、溺水、高處墜落等風險。其中,沼氣(主要成分是甲烷)的爆炸風險最高。其他如一氧化碳、硫化氫這些氣體,在實際情況中不容易達到爆炸極限。另一方面,危化品使用、儲存不當也可能會發生爆炸。
圖為污水處理廠一景。馬衛國供圖
能控制的是點火的能量
中國環境報:污水處理廠存在中毒爆炸等風險點,那么,工作中怎么防微杜漸,怎么防范、避免污水處理廠的爆炸和中毒等風險?
馬衛國:我親身經歷過一個爆炸案例。有個污水處理廠建了個保安崗亭,一共3間屋,前后兩間做值班室和宿舍,中間還用鋁合金和塑鋼隔出一間很窄的衛生間。爆炸那天,兩個保安交接班,其中一個保安正值班,突然聽到屋里一聲巨響,再一看,衛生間的門炸爛了,里面的人掙扎到門口就躺著不動了,送去了醫院。我過去后,一看衛生間的門和頂都炸爛了,離衛生間40米的污水管線的一個井蓋崩開了,大概崩出四五米遠。為什么爆炸呢,因為衛生間是蹲坑式的,沒有水封,下水道直通污水管線,污水管線產生了沼氣,順著管道上來了,那人在這兒上廁所,關上門,屋子就形成了一個密閉空間,正好到了爆炸極限,他一抽煙,點煙瞬間就炸了。
之前他們反映過,說聞著有味,但這味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單位安全部門曾經拿氣體檢測儀檢測了,當時檢測一切正常,就沒有引起重視。
總的來看,事故發生有一定概率,盡管很低,也應該建立預防事故的長效機制。比如,在污水處理廠的重點部位設置氣體監測裝置,我們現在對于重點部位基本上能裝在線監測設備的地方都裝了,如果裝不了,那我們就要求職工隨身攜帶氣體檢測儀,人走到哪兒都帶著,特別是全地下污水處理廠,我們要求進入必須攜帶氣體檢測儀,一有情況儀器就會報警,人員趕緊撤離。
輔助人員正幫助操作人員佩戴防護裝備。馬衛國供圖
分析案例我們也看到,發生爆炸有幾個條件,要有爆炸性物質,有空氣或氧氣,有足夠的點火能量。在這當中,爆炸性物質、空氣或氧氣,這種環境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很難去改變,或者改變成本太高,但我們有可能控制的是點火的能量。首先,我們從電氣設計上就有防爆設計,杜絕了開關電火花等,一些設備設施也選用具有防爆功能的,防止機器產生火花,另外在管理方面,職工要禁止吸煙、禁止明火作業,穿防靜電服等。
還有一個措施,因為爆炸性物質會和空氣或氧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以后才會產生爆炸,我們可以讓它達不到爆炸極限。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通風,污水處理廠里凡是容易產生易燃易爆氣體、有火災爆炸風險的場所都要強制通風。
全副武裝的操作人員。馬衛國供圖
中毒窒息的概率比爆炸大得多
中國環境報:我們在報道中也了解到,除了爆炸,中毒也是污水處理廠的危險點。您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馬衛國:在污水處理廠的主要風險里,爆炸的概率比較小,中毒窒息的概率大得多。事實上可能最大的風險就是中毒窒息風險。從數據來看,全國中毒窒息的案例也遠大于爆炸案例。特別是夏季,隨著溫度的升高,發生事故的風險隨之增高。
根據應急管理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共發生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20起、死亡62人,同比增加7起、16人。這20起較大事故中,有17起為中毒窒息事故,共造成53人死亡,有16起集中發生在污水池、抽水井、地下室等各類有限空間,共造成49人死亡。而且有11起是因盲目施救、救援措施不當導致傷亡擴大升級為較大事故,共造成34人死亡。
中毒有很多慘痛的案例
中毒的事故較多。一般中毒會發生在污水井、消化池、污泥池,還有電纜溝,密閉或比較封閉的設備層等地點。我記得2017年,有個小污水處理站,是個黑臭水體治理的臨時設施,平常只有兩個人值班,那天還有站長和一個區域經理巡視。值班的兩人去了污泥池,大概三四米深,池邊有根鐵梯子下不到池底,就在鐵梯子下又綁了一個木梯子,結果時間長了,木梯子綁得不結實就散了,木頭就掉池里了,這池里的泥要用泵打到濃縮脫水機進行脫水。
其中一個值班人員擔心漂在污泥上的木頭把泵弄壞了,就站在鐵梯子最下面一節,一手抓著梯子,一手去撈木頭,開始還撿了兩根,后來突然就不行了,掉下去了,另外一個值班人員看著不好,趕緊去報告站長和經理。這兩個人過來后要下去救人,值班人員也勸阻不住。站長和經理下去后也都暈倒了,值班人員一看不好,立即報警,等消防人員趕來把人救上來,那3個人已經不行了。
還有一個比較慘痛的案例。1994年某污水處理廠剛運行的時候,因為規模的擴大,從外邊招了一些人。這一天,需要在一個八九米深的污泥池取污泥樣本,正常情況下應該用水舀子接著長竹竿去取,結果工程師是新來的,說他下去取效果會更好。那會兒不太懂,人家告訴他說底下有臭氣,他說沒事,憋口氣就行。結果憋著氣下去了,一會兒上來,腦袋探出井口,把樣本給了另一個取樣的人后,張口一說話,就不行了,掉下去了。上面取樣的人一喊叫,附近的實習學生,跟著下去救人,結果人都沒了。
讓人中毒的氣體主要是硫化氫。在進出口比較狹窄,人又能進去,相對比較封閉的、通風不良的空間,有毒有害氣體時間長了容易積聚,容易造成中毒或窒息。
操作人員頭戴安全帽,身穿防護服,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在監護人員輔助下,準備檢查生物池曝氣盤。劉瑛良攝
中毒的防范靠儀器靠設備
中國環境報:真是驚心動魄,能采取哪些措施,嚴加防范?
馬衛國:從現在的技術水平看,如果想從源頭上消除、不產生有毒有害氣體難度高而且經濟性低,只能事前加強防范。
我們因為遇到過類似的事故,所以在那之后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中毒事故中的氣體不能憑經驗判斷。比如有人說硫化氫有臭雞蛋味,其實人能聞著味道的區間太窄了,而且它會麻痹你的嗅覺神經,你覺得沒事,實際有事,所以必須要用儀器測試。為了防止儀器失誤,每年要按時檢定,做好維護保養,用之前還得調零,這都有專門的規范要求。
另外就是和防范爆炸事故相似,我們在重點位置都裝了氣體在線監測的探頭,比如地下管廊,脫水機房、封閉的格柵間等,還有危化品的儲存室都裝了,如果達到一定的濃度就會報警,到時我們可以啟動強制排風,把濃度降下去,或者疏散人員,這期間人是不能過去作業的。中毒的防范還應有人的防護,戴呼吸防護面罩,或者用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這是最安全的。
操作人員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在監護人員輔助下,準備下井清理淤泥。王領獎攝
風險較高的特殊作業應嚴格管理
中國環境報:從實際操作中,是否特別需要規范、操作規程和運營人員的經驗、專業判斷?
馬衛國:其實并不需要工作人員有太高的技術水平。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都有相應的操作規程,如果職工是按照操作規程做的話,就能確保不出事。這些規范,比如應急管理部的《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以及衛生部發布的《密閉空間作業職業危害防護規范》,我們參照這兩個規范,還有北京市的地方標準,編制了自己的安全規章。
但是現實情況相對復雜。首先一些污水處理廠也用一些派遣工、勞務工,他們有些確實是新參加工作的,不懂也不知道這種風險,容易出事。另一種情況是工作人員經驗比較豐富,但總是按照規程做,覺得太麻煩,有時會圖省事,省略規程中的一些步驟,他們自己覺得沒事,也容易出事。
再就是安全培訓不到位。可能活比較急,來了就上手,沒有把風險給大家交代清楚,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出了事也不知道怎么處理。
又比如承發包管理,可能找一些不是很正規的隊伍來干,這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個原因。另外,有的企業安全管理做得不夠、抓得不嚴。比如有限空間操作作為一種風險較高特殊作業,應該嚴格地管理起來,但現在行業內很多企業也沒有進行特殊管理。
還有就是投入不足。要想保證安全,得舍得花錢配置裝備,特別是人員防護和應急救護的裝備,這些如果齊備的話,即使出事,造成的后果也不會太嚴重。
污水處理廠一景。馬衛國供圖
來源:中國環境
原題:追蹤阜新污水處理廠爆炸——相比爆炸,中毒概率更高!北京排水集團安全部部長細說如何防范風險
編輯:邢翰韌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志、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后,方可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于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于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原標題:《追蹤阜新污水處理廠爆炸——相比爆炸,中毒概率更高!》